天天看點

17歲地蘇翊鳴和18歲的谷愛淩,他們身後的家庭教育驚人的相似

17歲的蘇翊鳴,在北京冬奧會上獲得了一金一銀。

谷愛淩18歲,在北京冬奧會上同樣獲得了一金一銀。

我們說這樣的孩子少年得志,少不了天賦的加成,但是他們的成功更離不開後天環境的培養。

個人成長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教育,在蘇翊鳴和谷愛淩身後,他們雖然有着不同的成長環境,但是竟有着相似的教育理念。

《紀錄片》少年志中,可以看出兩位媽媽雖然不同,但她們的教育理念卻極其相似。

17歲地蘇翊鳴和18歲的谷愛淩,他們身後的家庭教育驚人的相似

天賦離不開更是可以栽培

谷愛淩3歲的時候,被媽媽扔在滑雪場自己玩。蘇翊鳴4歲的時候開始學滑雪。兩個孩子早早地開始接觸滑雪,都是和父母的愛好有關。

谷愛淩媽媽谷燕一直都是滑雪教練,而蘇翊鳴的父母都是滑雪愛好者。

兩個孩子的天賦,有一半是先天的基因,還有一半和父母的興趣密不可分。

很多人以為天賦是先天帶來的,卻并不知道,天賦和後天的培養同樣重要。

在紀錄片《北鼻的異想世界》中,研究人員發現,孩子的大腦在出生後的前三年中,會因為刻意練習而出現“天賦和優勢”。

嬰兒出生時大約有180億大腦細胞,當孩子出生後,刻意練習可以加強腦細胞之間的連接配接。比如父母總是和孩子說話,孩子負責說話的腦細胞之間的連接配接會變粗;父母總是帶着孩子踢球,孩子大腦負責運動的大腦連接配接會變得更強。

也就是說,如果父母喜歡足球,孩子除了遺傳父母喜歡運動的基因外,父母從小對孩子大腦進行的“刻意練習”,比如踢球,帶孩子去看比賽,都會加強孩子腦細胞之間的連接配接,這樣的“刻意練習”會成為孩子天賦的一部分。

是以說,谷愛淩和蘇翊鳴,除了父母天生的喜好帶給他們的基因遺傳,後天出生後的刻意練習,同樣是他們天賦中的一部分。

我們常常說,要去挖掘孩子的天賦,這挖掘中包含了一部分培養,正像蘇翊鳴媽媽說的:要學會去對孩子揚長避短。

天賦變成熱愛,離不開父母的支援

如果說成功有路徑,那麼天賦的挖掘和發現隻是第一步,想辦法把孩子的天賦變成熱愛是第二步。

谷愛淩從小在美國長大,蘇翊鳴出生在吉林,但是他們的家庭卻有着相似的教育理念。

谷愛淩媽媽谷燕說,自己就特别喜歡玩,她不會逼迫谷愛淩,隻會創造一個玩的環境,讓孩子自己置身其中。

17歲地蘇翊鳴和18歲的谷愛淩,他們身後的家庭教育驚人的相似

采訪中,14歲的谷愛淩自己說,自己還沒有想過成為一名職業滑雪運動員,如果成為一名職業滑雪運動員,會讓自己感到痛苦,她可能會放棄。

18歲的蘇翊鳴,加入國家滑雪隊隻有3年,在加入國家滑雪隊之前,他已經參演了很多電視劇,熱愛表演也熱愛滑雪,經過思想鬥争後,他主動選擇了加入國家隊成為職業滑雪運動員。

把天賦變成興趣,把興趣變成熱愛,他們的身後都站着十分包容的父母,允許孩子做自主的選擇。

17歲地蘇翊鳴和18歲的谷愛淩,他們身後的家庭教育驚人的相似

作為普通父母,我們在面對孩子的熱愛和天賦的時候,更容易把自己的功利心加入其中,把孩子的自主選擇變成父母的選擇。

這種功利心就是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總是會不由自主地加入自己的期望。

這種期望本身并沒有錯,因為很多80後就是在長輩的期望中成長起來的,但是我們要承認今天的孩子,他們面對的環境已經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孩子能夠做出的選擇越來越多,孩子周圍的環境也變得相對寬松,父母功利心的逼迫,隻會讓很多孩子過早地選擇放棄。

谷愛淩和蘇翊鳴父母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們培養孩子,一直是把孩子的天賦當成興趣在培養,而不是當成運動員,要不要承擔更多,付出更多,都是孩子在成年後自主作出的選擇。

聰明的父母養育孩子會留出底線

谷愛淩全家都是學霸,但是谷愛淩媽媽會告訴女兒,你不需要成為一個完人,你上任何學校都可以。但是媽媽也會說到,谷愛淩需要保持終身學習的能力。

17歲地蘇翊鳴和18歲的谷愛淩,他們身後的家庭教育驚人的相似

蘇翊鳴的媽媽也有相似的看法。要不要成為職業運動員,要不要一定練出成績,這些都可以由蘇翊鳴來自己決定,但是有一條是必須堅持的,就是要堅持文化學習。蘇翊鳴媽媽說,希望孩子将來成為具有文化底蘊的人。

17歲地蘇翊鳴和18歲的谷愛淩,他們身後的家庭教育驚人的相似

這兩位媽媽都非常厲害,他們從不強迫孩子,卻為孩子指明了人生的方向。

教育孩子,需要父母和家庭的引導,更需要父母給孩子設定底線,這底線是孩子未來成長的基礎,更是父母對孩子人生的期許。

人成長的動力可能來自外界環境的壓力,也有可能來自内在成長的動力。這兩種力量都會讓人成長,差別在于,内在的成長力量往往更持久,而外在的環境帶來的壓力,如果不能轉化成内驅力,很容易來得快去得也快。

父母們不是不明白這樣的道理,隻是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很多父母很難向這兩位母親一樣能夠做到松弛有度。

父母們一邊喊着要學習幫助孩子找到内驅力,另一邊卻總是被環境裹挾着,把環境中帶來的壓力無形中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變成了功利心。

功利心,讓我們很難做到輕松自如地去養育孩子。但功利心恰恰是一個人成才路上的攔路虎。

是以說谷愛淩和蘇翊鳴的母親是智慧型父母,他們拿捏住了分寸。

不是人人都能成為谷愛淩和蘇翊鳴,作為普通父母的我們,不能總是盯着别人家孩子身上的光環,那樣我們永遠無法成長,無法成為從容的父母。

我們應該反思的是,在養育的過程中,我們能否察覺到自己的功利心,能否适時地減少自己的功利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