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曆法,定音律,一直是大陸數千年中最為重要的國之大事。
過去,大陸以農耕為主,一年中季節變化對生活的影響就成為核心因素,根據季節的變化來安排生活與勞作就成為必須。古人是通過觀測日月星辰的變化規律來制定曆法,其中,最重要的觀測對象是月亮,是以,農曆也稱為陰曆,就是以月亮的圓缺為标準。
《論語·泰伯》中有言:“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充分說明在曆史上,音樂是最重要的個人素養。“周禮”中,音樂也占據了半邊天。可見,在中國古代,無論是對貴族個人還是朝廷,音樂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大陸古代審定樂音高低的标準,把聲音分為六律(陽律)和六品(陰律)。合稱“十二律”。有研究者指出,“律”的涵義有宇宙規則的特征,并與度量衡的制定、氣候時節的認定互為關系。
是以,我們可以清楚的認識到,歲月的發展過程中,文化的形成、發展和積澱才是曆史的核心和主題。
正月十五就是以農曆而言,“正月”就是農曆的元月,十五這一天,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自然極為重要,又因古人稱“夜”為“宵”,是以,正月十五被稱為“元宵節”。這一天,大陸各地均有一系列的傳統民俗活動,賞花燈、吃元宵、猜燈謎、放煙花等等。可以說,元宵節是春節期間最熱鬧的日子,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
元好問曾作有《京都元夕》詩雲:“袨服華妝着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遊人笑語中。”
人類的生活習俗與形式無法計數,但是,一旦與文化結合,而且被重視則可能成為“曆史”,并且影響後世。
“雅集”,其實與普通人關系不大,但是,因為其終歸是一種“生活”,而且被記載下來,是以,成了“曆史”的組成。“或十日一會”,“或月一尋盟”。
中國古代的文人雅士經常聚在一起,通過焚香、挂畫、瓶供、吟詠詩文、撫琴、禮茶等藝術形式互相交流,共同唱合,陶冶情操,日久就形成一種特殊的聚會,這種聚會就被稱為“雅集”。隻是,“雅集”的初創者不會想到,這樣的形式,有一天會成為“曆史”。西晉時的“金谷園雅集”,東晉時的“蘭亭雅集”,唐朝的“滕王閣雅集”無一例外都是以創意詩文為主。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的“蘭亭雅集”不但有成詩37首,更成就了王羲之千古名篇《蘭亭集序》。可以說,“雅集”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史上的一道獨特景觀。
2017年,忻州市委、市政府啟動忻州古城活化項目。活化開放後的忻州古城迅速吸引了國人的目光,在國家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的“首批國家級旅遊休閑街區名單”中,全國共有55個街區上榜,忻州市忻府區古城文旅休閑生活街區在列。正像忻州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郭奔勝在一篇文章中所寫“忻州是一個有口碑、有故事有情義、有夢想的地方,散發着神奇的魅力。”
建立于清乾隆四十年的秀容書院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機關,是大陸古代書院發展變遷的一個重要縮影,也是忻府區繼承前輩發展的一個難能可貴的文化教育财富。忻州古城活化項目中,秀容書院是其中重要的活化項目。2022年1月19日,由忻州市委黨校副校長甯志剛創意,忻州老白燒文化有限公司作為投資營運主體,在忻州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秀容書院博物館”建立開館。旨在全面展示秀容古城、秀容書院的曆史文化與忻州近代教育的發展曆程,展現忻州古城可圈可點的改造過程和喜人的嶄新面貌,展現今日之偉大實踐即未來之珍貴曆史的文化遠見,緻力建設全省一流的公益性曆史文化主題博物館,打造忻州古城和秀容書院的标志性文化高地。
如何讓這一初衷得以實作,産生持續的影響力?同樣是由甯志剛先生提議,秀容書院博物館拟在每年上元節,策劃推出主題性文化雅集,使其成為博物館的一張文化名片。
與過往的“雅集”不同,現在“雅集”舉辦的場所,參與的人員,雅集的形式等等都會有很大的改變。秀容書院博物館的“雅集”如何辦,如何能形成文化 品牌本身就是一種考量。
甯志剛先生提出“雅集”的基本原則,一是要有傳統文化内涵,二是要與忻州本土文化有關,三是要與秀容書院有關。基于此,“雲際青山讀書山房壬寅上元雅集”成為共識。
秀容書院建立後,曾設有“讀書山房”、“啟秀書社”,而且“讀書山房”曾在光緒七年,完成了元遺山先生《元遺山先生全集》和《青州集》的刻版及印刷,開啟了忻州本土編印鄉賢一代文宗元好問著作的先河,這兩套作品的藏版如今尚存于北城門樓。在現在看來,這并不是什麼大事,但在當時來說,卻絕不能等閑視之。
有着“北方文雄”“一代文宗”的元好問是忻州曆史上傑出的文化名人,其在16歲的時候寫下的“問世間情為何物”可以說是人世間的千古一問。他在《讀書山月夕》曾寫道:“層崖多古木,細路深莓苔。柴門開曉日,雲際青山來。靜中有真趣,孤賞何悠哉。”在對家鄉美景盡情吟唱的同時,流露更多的是對故鄉的熱愛之情。
“雲際青山”,散漫中充滿豪情,寂寥中折射理想。
是以,以“雲際青山”作為秀容書院博物館首屆文化雅集的主題,可以說是極為切題,極為吻合,極有價值,既表達承際傳統文化高遠之意,又可展現秀容書院博物館志在建設忻州文化高地之宗旨。
忻州網資料圖
2月15日,壬寅元宵節,秀容書院博物館“雲際青山——讀書山房上元雅集”如期舉辦。山西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姜新文、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市長、原山西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張懷文、山西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韓和平、原忻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如璧、忻州市委黨校副校長甯志剛、忻州老白燒酒業總經理郜建宇從不同角度緻辭與講話。全市文化界知名人士與忻州籍在外的标志性文化人物齊聚一堂,參與了雅集活動,大家詠吟詩文,誦讀經典,揮毫潑墨,書寫元遺山詩作,畫元遺山詩意圖,近三十位省市文化界代表來自省城的著名歌唱家劉文濤、張紅麗、武威等進行了精彩演唱。甯志剛先生在介紹舉辦此次雅集活動的初衷時講,秀容書院博物館自2021年11月28日揭匾以來,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下、忻府區委區政府大力支援下,在同志們共同努力下,以獨特的文化創意和藏品的體量與品位,迅速成為忻州古城和秀容書院的标志性文化高地。春節期間,博物館的從業人員放棄休息時間,全天候向社會公益開放,受到了廣大市民高度好評,形成了影響極為廣泛的新聞效應,關于秀容書院博物館的報道近百次榮登今日頭條、人民日報、山西和忻州各媒體。可以說秀容書院博物館開局良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今後的路還很長,如何使秀容書院博物館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真正建設成全省一流的公益文化機構,承擔起傳承忻州曆史文化的光榮使命,便成為秀容書院博物館今後必然面對和需要解決的課題。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我們組織開展今天這樣的一個雅集,并請著名書法家陳巨鎖先生題寫了“雲際青山”,目的就在于使秀容書院博物館由單純的靜态的展示與呈現,變為社會各界精英全方位多元化的文化參與。
甯志剛先生指出,讀書山房上元雅集的命名,主要是為展現秀容書院博物館承載忻州曆史,傳續九原文脈的建館初衷。同時,“雲際青山”這樣的主題,也能寄托參與秀容博物館建設的薛喜旺、梁建偉、郭海燕、張冬旭、李東平、藉滿田等著名收藏家,以守護忻州曆史文化為己任的高遠情懷,也表達了忻州老白燒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緻力于建設忻州标志性文化高地的志向與追求。從概括的角度講,“雲際青山——讀書山房秀容雅集”,是一個在特别有傳統意味的時間,在一個特别有曆史底蘊的地點,一群特别有文化情懷的人們,舉行的一場特别有意義有内涵的活動。
秀容書院博物館館長梁生智在主持活動中講到,曆史需要創造,更需要傳承和發展。每一個人都活在曆史中,但,并不是每個人都可能創造“曆史”,成為“曆史”,隻有在曆史的某個結點中參與其中,為這個結點做出了某種值得留下的貢獻,才可能成為“曆史”。秀容書院已經曆為曆史,但是,秀容書院的曆史需要傳承,需要更多的人參與其中,為此做出貢獻,也從中獲得力量,秀容書院博物館的建立和發展正是基于此,也正是要承擔這樣的重任。“雲際青山——讀書山房上元雅集”隻是一個開始,是秀容書院博物館一系列文化成果和文化創造的起點。“雲際青山——讀書山房上元雅集”隻是忻州曆史文化長河中薪火相傳的一個文化符号。
山西中華文化促進會主席姜新文在聽取了舉辦“雲際青山——讀書山房上元雅集”的初衷後,明确表示,希望将秀容書院博物館的文化活動和文化建設納入山西中華文化促進會的工作中。
在秀容書院博物館“讀書山房”舉行了短暫的開場儀式後,所有應邀參加“雲際青山——讀書山房上元雅集”的嘉賓在博物館的“主題展廳”共同完成了“雅集”的主題活動。
在多元文化實踐者,全國著名笛箫、古琴演奏家劉小岡和古琴演奏家、忻州琴社創始人、大鳥藝術學校建立人、畫家張曉鵬共同即興演奏的“雲際青山”琴箫曲伴奏下,由原忻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如璧在十米長卷上開筆寫下“讀書山房元雅集”,随後,原忻州市人民政府市長、原山西中華文化促進會常務副主席張懷文畫了一頭奮蹄疾奔的牛,以喻忻州曾有“卧牛城”之稱。山西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王志剛、冀衛東,忻州市文聯主席、忻州市書法家協會主席王利民,忻州師範學院美術系書法藝術研究中心雷森林、曾獲蘭亭獎的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石文貞,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宋文明在長卷上分别選寫了元好問《山居雜詩》的之一、之二、之三、之四、之六。内容分别是“瘦竹藤斜挂,幽花草亂生。林高風有态,苔滑水無聲。” “石潤雲先動,橋平水漸過。野陰添晚重,山意向秋多。” “樹合秋聲滿,村荒暮景閑。虹收仍白雨,雲動忽青山”。“川迥楓林散,山深竹港幽。疏煙沉去鳥,落日送歸牛。”“鹭影兼秋靜,蟬聲帶晚涼。陂長留積水,川闊盡斜陽。”。
山西省中國畫學會理事,忻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殷渭淩,山西大學碩士研究所學生導師、著名畫家常潇,中國國畫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山西分會理事,忻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忻州師範學院美術系副教授周建國在長卷上以元好問詩意揮毫潑墨,呈現了元好問“家山歸夢”的情懷。殷渭淩先生的題款為《山居雜詩》之之五“漲落沙痕出,堤摧岸口斜。斷橋堆聚沫,高樹閣浮槎。” 長卷的最後,宋文明先生書寫了元好問的《讀書山月夕》之一:“層岩多古木,細路深莓苔。柴門開曉日,雲際青山來。靜中有真趣,孤賞何悠哉。”
周如璧先生還即興賦詩一首:“千門結彩萬燈明,雲牧春流抱古城。文脈舟山天未老,且看今日會群英。”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即一千六多年前,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人因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實際上就是到野外的河流邊嬉戲,同時祈求祓除不祥時,為參加這次活動的一些人創作的詩書寫了一篇序文,即為《蘭亭集序》,王羲之的這篇“序”記叙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于生死無常的感慨。王羲之手書的《蘭亭集序》也有了“天下第一行書”之美譽,同時,也成為傳承永久的藝術珍品。
“雲際青山——讀書山房壬寅上元雅集”的成功舉辦既是上承曆史,也是下繼曆史舉措。
作為一個承載着建設忻州古城文化高度重任的主題博物館,剛剛啟步的秀容書院博物館的亮相已經讓步入博物館的遊人領略到了文化的溫度和力量,願其未來可期,傳承久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