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創新引領走在前,聚力實作新突破。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發展提出“三個走在前”的重要訓示要求,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在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上走在前”。着眼發展全局,山東省2022年工作動員大會提出,從科技研發、人才引育、營商環境、數字變革、産業生态、要素保障、民生改善、風險防控、文化宣傳、落實手段等十個方面強化創新、尋求突破,努力塑造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十大創新”切中了事關山東高品質發展的關鍵和要害,展現了省委對山東經濟社會發展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謀劃。2月10日-18日,閃電新聞連續推出十篇評論文章,詳細闡述“十大創新”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義。現整理彙總如下: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不日新者必日退。創新與創造是永恒的時代主題,也是發展接續不斷的恒久動力。沒有創新,就失去了發展的動能;沒有創新,就失去了前行的力量;沒有創新,就無法引領在先作出表率。一國如此,一地如此,一企也是如此。在全方位、全要素參與的創新戰略體系中,企業創新提供着強大動能。廣大企業參與到創新創造的體系中,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也是創新的主體。區域的發展,主要取決于産業生态的發展,産業生态的發展主要取決于龍頭企業的發展。企業求生存、尋出路、謀發展,須臾也離不開創新與創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才能在激烈的競争中站穩腳跟、搶占先機,先人一步而步步領先。沒有創新作為核心要素,也就失去了生存與發展的本錢,企業難以做大做強,即便是百年老企也會被無情淘汰。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新事物必然戰勝舊事物,唯有創新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否則,“千帆過”“萬木春”隻是别人的風景,而自己隻能成為旁觀者和淪落人。于此,有太多生動而鮮活的例子,如海爾,從一家資不抵債的集體小廠,成長為今天全球最大的白色家電制造商,站在了物聯網時代的前端。靠的正是創新驅動,打破過去的一切陳規陋習,以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勇氣推倒重來,才能在行業發展中後來居上,并始終走在前列。如濰柴,圍繞發動機主業銳意改革,在全球率先突破柴油機本體熱效率50%大關,從負債3億多元,進入世界企業500強;如威高集團,以創新為路徑,從一個鄉鎮企業發展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醫療器械制造企業……
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說,不創新,就死亡。強如諾基亞、柯達這樣的知名國際化企業,也會因為缺乏創新而失敗。更多的知名企業,即便盛極一時也因缺乏創新而煙銷雲散成為曆史。一個企業的創業史,就是一部創新史,像華為面臨如此艱難的環境,依然“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風沒驟起而泰然處之”,這正是創新所帶來的志氣、骨氣和底氣。
企業創新是創新戰略中的關鍵一環,企業家的創新精神既是堅守者,也是探路者,更是引領者。以企業創新為驅動,可以繼承、鞏固和弘揚創新創造精神,在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新征程中踐行初心使命,展現擔當作為。新年伊始,山東省隆重表彰72位優秀企業家,以創新為主旨定調全年工作,于新舊動能轉換的大格局中去激發創新、賦能驅動,對于激發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活力的關鍵點、突破點和着力點具有極為重要的導向意義。也有助于在凝聚共識、尊重企業和營造環境中,延續良好的發展态勢,在助推山東高品質發展中,發揮企業創新和企業家創造引領的強大能量。
這需要各級政府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企業創新創造提供優良外部保障;也需要企業家胸懷“國之大者”,把個人前途、企業命運與國家發展結合起來,勇于開拓創新;也需要全社會呵護企業,尊重企業家和企業家創新精神,讓他們放心向前沖勇敢闖大膽幹,真正成為創新創造的中流砥柱與中堅力量,為創新發展提供核心動能。
人才是創新主體要素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人才資源在創新活動中發揮着關鍵作用,需要高度重視培養和引進人才。
這兩年,山東省對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強,“雙一流”高校優選生來魯就業人員大幅增加,各類人才更加看好山東發展,齊魯大地正成為人才翹楚施展才華、創新創造的沃土。2月7日召開的山東省2022年工作動員大會,将“加強人才引育創新”列為目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的“十大創新”之一,提出着眼未來,以更大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招才引智上、自主培養上、人盡其才上出新招,走好具有山東特點的人才發展之路。
目前,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既面臨難得發展機遇,也面臨不少風險挑戰,關鍵要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續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山東省将發力人才引育創新,彙聚更多優秀人才,以強化創新尋求突破,塑造發展的“新風口”,激活全社會蘊藏着的無窮的創新力量,解決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活力問題,為未來發展夯實更堅固的人才資源基礎。
千秋基業,人才為本。山東要在招才引智上出新招,突出領軍人才、“源頭活水”、開放交流。領軍人才是人才隊伍中的“中流砥柱”,山東省将加快産學研一體化,聚焦重點領域,深入實施“築峰計劃”,培育更多頂尖人才和戰略科學家。青年人才是創新發展的希望,山東将深入實施“萬名博士、十萬碩士、百萬大學生創業齊魯計劃”,建立青年人才成長全鍊條支援機制,引育更多具有國際競争力和發展潛力的青年人才。突出“開放交流”是招才引智的方向,山東将加強跨區域合作,加強人才引進工作。
強省之道,首在得人。山東不僅要引人,更要大力育人,要在自主培養上出新招,用好高校、職教兩個陣地。目前,山東省高等教育在校生全國第一,部分學科有明顯優勢,但高等教育大而不強、多而不優,優勢學科數量不夠充分。山東要補足短闆,全力推進高水準大學和高水準學科建設,提高辦學水準和學科品質,精準培育一批高水準學位授權點,打造學科發展的“尖刀班”和“突擊隊”。山東是工業大省,擁有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需要大量職業技術人才,山東又是全國首個部省共建國家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要用好職教陣地,開展“技能興魯”行動,全面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水準和就業創業能力,助力制造業轉型更新。
位得其人,适材适所。有了人才之後,更要善用人才,讓人才充分發揮才能,盡情施展拳腳,激發創新創造的能力。山東要在人盡其才上出新招,給各類人才信任、機會、激勵和舞台。要給科研人員“松綁”,賦予科學家更大的技術路線決定權、經費支配權、資源排程權,落實減負改革,讓一線科研人員脫離日常繁瑣事務,将更多精力用于科研。山東今年包幹制還将進一步擴充到社科類和人才類創新項目中去,讓各類人才在各自領域裡盡情施展才華,催化出更多的創新活力,給各類人才平等競争機會,充分釋放創新創造潛能。
今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是“十四五”規劃實施的關鍵之年,也是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五年取得突破”的決戰之年。對于多重戰略疊加的山東而言,将乘勢而上,牢牢把握戰略發展良機,加快實施人才引育創新工作,築牢高品質發展的人才基石,站在新的起點奮勇直前,推動山東經濟社會再上台階。
虎年春天,萬象更新;齊魯大地,虎虎生機。山東省2022年工作動員大會提出“十大創新”,為2022年山東高品質發展工作擘畫藍圖。加強營商環境創新是十大創新的基礎性工程,營商環境創新托起齊魯奔騰新圖景。
以新暖心,心花怒放。經濟要發展,環境要暖心,要讓奮鬥者,拼搏者溫暖如春,唯如此,才能激發潛能,打造動能,春暖花開,生機勃勃。山東在友善企業建設發展中打造營商環境創新,積極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多測合一”改革,提升審批效率,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推進多測合一改革向市縣落地落實,通過資料的互聯互通,真正實作“一把尺子量到底”,讓企業和群衆的幸福感、獲得感得到極大提升;山東省企業開辦普遍實作1個工作日辦結,在全國率先将“一業一證”改革,在全國率先從市政報裝、規劃許可、施工許可等6個方面,合并同階段同部門審批事項,成效顯著。我們就是要讓企業辦事更友善,努力建設“無證明之省”,實作免證辦事、一碼通行,讓企業在開拓創新中更快捷;要打造 “一網通辦”,功能統建、資料統攬,讓資料跑腿等等。總之,我們的營商環境創新,要從企業之心出發,讓其舒心,讓其在創業拼搏,開拓事業的過程中沒麻煩,少羁絆,很暖心,讓企業心花怒放,必然事業百花齊放。
以新助欣,欣欣向榮。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土壤品質好不好、肥力夠不夠,關鍵是營商環境創新是否到位。創新就是生産力,創新能夠打造助推力。營商環境創新貴在讓企業發展歡欣,比如,現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我們要根據中央出台的減稅降費政策,全部實施頂格減免,并且再加上省級減負措施,堅決防範亂收費,讓企業輕裝上陣;比如,反歧視,開展不公平市場待遇清理;反壟斷,強化公平競争審查;反隐性壁壘,深化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管理,打破各類“玻璃門”“旋轉門”等等。我們要以創新的工作,給企業減負,助力企業專心緻志在高品質發展之路上揚帆遠航。企業發展少了負荷,多了助力,必然能夠欣欣向榮,精彩紛呈。
以新強信,信心百倍。營商環境創新,要新出企業的自信,新出地方的信譽,唯如此,才能讓企業發展安心,信心十足,行穩緻遠。要創新制度正常建設,保護好企業合法權益;要通全鍊條保護知識産權,持續開展侵權假冒行為專項整治;要建設法治綠色通道,迅速解決企業的賬款拖欠問題;要推廣網際網路監管,提高全程監管實效等等。要通過制度創新,法治創新,讓營商環境創新久久為功,讓企業信心百倍,做大做強,有詩意,有遠方。
栽好梧桐樹,引的鳳凰來,營商環境創新就是栽好梧桐樹。營商環境創新,是十大創新工作的硬核基礎,要時不我待,隻争朝夕,加快落實。要通過開展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讓山東的政務環境高效便捷,市場環境公平競争,要素環境保障有力,人文環境和諧穩定,法治環境公開透明,服務環境優質溫馨,在全國第一方陣中持續争先進位,唯如此,方能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落地生根,為奮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打造堅實基礎。
加快數字化建設,是催生新動能、增創新優勢的關鍵之舉。在山東省2022年工作動員大會上,省委書記李幹傑指出,不斷增強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力,堅定不移推動高品質發展。要加強數字變革創新。要加快建設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經濟,加速打造數字機關,加力突破工業網際網路,加快推進數字治理,加碼布局數字基建,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
目前,資訊技術創新日新月異,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深入發展,在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在“數字山東”建設的引領下,齊魯大地成為了數字經濟發展的高地,走在了數字治理的前列。
建設山東強省,必須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要加快數字化變革,以數字化變革催生和創造發展新動能。省委從打造“數字機關”、突破“工業網際網路”、推進“數字治理”等方面入手,作出系統安排部署,出台務實政策舉措,為推動數字化變革明确了主攻方向。以此為抓手,加快建設數字政府、數字社會、數字經濟,就能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産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
誰能在數字化轉型這條新賽道上,率先實作技術變革,拓展應用空間,誰就能率先為高品質發展賦能,占據未來發展制高點。實踐深刻啟示我們,加快建設“數字山東”不僅是一場廣泛的技術革命,也是一場深刻的治理變革,是山東赢得發展、赢得未來的關鍵之招。隻有緊緊抓住經濟全球化和資訊技術革命的曆史機遇,在這場變革中先人一步、快人一招,把人的力量和科技的力量有機結合起來,既充分調動幹部群衆的積極性,又大力推進數字治理,才能為高品質發展注入更多的新動能,才能為治理現代化提供更強的新引擎。
經濟數字化變革是大勢所趨。全省各地區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方向,發揮山東既有基礎和優勢,加速打造“數字機關”,做強“山東通”,建成功能完備、應用內建的協同辦公平台,全面支撐機關辦文、辦會、辦事“網上辦、掌上辦”,以“資料流”再造“業務流”;加力突破“工業網際網路”,全方位實施工業網際網路牽手行動,打造更多數字化應用“燈塔工廠”,加速全産業鍊數字化轉型;加快推進“數字治理”,打造全省“一網統攬”綜合慧治平台,讓群衆感受到更多“數字紅利”。加碼布局“數字基建”,加速推進數字産業化和産業數字化,全面部署5G、資料中心、光纖等重點項目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智能制造工程、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等等,要注重“新舊融合”,選擇重點領域打造一批示範性項目,促進新一代資訊技術與制造業充分融合、制造業與服務業深度融合,讓傳統基建煥發新活力、形成新優勢,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更好更快發展。
加快數字山東建設,賦能高品質發展。我省各地各部門要全面推進經濟數字化轉型、社會數字化轉型、政府數字化轉型,加快建設數字山東,推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實作政策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進而提高治理效能、降低治理成本,發揮最大的治理優勢,實作從“數字山東”到“數字強省”的蛻變。
新年伊始,春意盎然、萬象更新。2月7日上午,山東省2022年工作動員大會在濟南舉行。其中,“加強産業生态創新”被列為目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重點抓好的“十大創新”之一。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創新的實質效果是優勝劣汰、破舊立新,推動山東高品質發展,尤其需要創新賦能。這其中,良好的産業生态,是集聚産業、催生創新的土壤,也是塑造區域核心競争力的關鍵。推動“制造大省”向“智造強省”轉型發展,加快淘汰低效落後産能,鞏固規模優勢、提高品質效益,以“創新”為支點,在産業發展思路、産業驅動力量、産業特色路徑上下功夫,加快推進産業更新,提升産業鍊完整性,增強産業體系的穩定性和競争力至關重要。
創新産業發展思路,以“雁陣形”産業叢集,重塑産業新生态。思路決定出路。落後、低能的産業發展,不僅不利于産業的發展,還容易造成資源的大量浪費,加重對生态環境的不利影響,要增強産業競争優勢,首先就需要轉變發展思路。依托“雁陣形”産業叢集,強化協同、提升能級,打造系統完備、互聯共生、創新活躍、安全穩定的産業生态,政府需要在土地供應、資金安排、能耗名額、重大項目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援,保障一些傳統産業的有序退出,讓一些新業态蓬勃生長,重塑産業新業态,方能讓山東經濟發展全局保持旺盛生命力。
創新産業驅動力量,以“鍊條式”産業模式,注入産業新力量。“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後,創新慢了也要落後”。随着資訊化時代的到來,我們的生産生活更具數字化、智能化,要進一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尤其需要堅持數字和産業協同發展,搭建起數字和産業雙向融合的産業新生态。要提升産業鍊完整性、供應鍊穩定性,加快塑造一批戰略性全局性産業鍊。顯然,以數字賦能,加快建構“鍊條式”産業模式,搶先進入新興技術賽道,搶抓主動權,抓住新機遇,為新時期産業發展注入新力量,跑出數字經濟發展“加速度”。
創新産業特色路徑,以“抱團式”産業合作,打造産業新高地。産業聚集不單是“實體組合”,更要有“化學反應”。俗話說:“群雁高飛頭雁領”。要實作新時期産業生态創新,叢集領軍企業培育是關鍵,着力在探尋特色發展路徑,增強産業競争力上用心。要提升産業叢集協同性,着力抓“龍頭”引領、抓園區聚合、抓平台互聯。通過龍頭企業的牽引,全力打造一流創業生态,不僅能更好地打響山東“智造品牌”,更能通過“抱團式”産業合作的方式,增強發展優勢和抵禦風險能力,着力打造産業新高地,為高品質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的‘命門’所在。企業必須在核心技術上不斷實作突破,掌握更多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關鍵技術,掌控産業發展主導權。”實作産業生态創新,最終是要落實到一家家企業上。隻有把創新力變成發展力,才能為山東高品質發展提供澎湃動能。
2月7日上午,山東省2022年工作動員大會在濟南舉行。會議提出,創新引領走在前,聚力實作新突破,要重點抓好加強科技研發創新、人才引育創新、營商環境創新、數字變革創新、産業生态創新、要素保障創新、民生改善創新、風險防控創新、文化宣傳創新、推進落實創新等“十大創新”。
要素涉及體制、用地、資金、人員保障、基礎設施、發展環境等各個方面,健全完善要素保障,才能有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因而,沒有要素的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十大創新”戰略一脈相承,是一個彼此關聯、互相支撐、各方影響的整體。在整個創新體系戰略中,要素保障創新具有基礎性地位和關鍵性作用。因而,要素保障創新要“走有前”“行在先”,就必須以高品質的要素保障創新為動能轉換提供堅實的支撐。
強化要素保障創新,要從關鍵點上發力。找到要素保障中的難點、痛點和堵點,是提高要素保障創新的關鍵。創新發展,需要從宏觀着眼,從微觀入手。要素保障涉及面廣,改革創新也需要穩步推進,因而需要疏通“堵點” 解決“難點” 消除“痛點”。與建設高标準市場體系、推動高品質發展的要求相比,目前山東各要素領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要素流動不暢、配置效率不高、制度體系不健全等問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就是創新的總方向和主戰場,也是創新的關鍵處,隻有從堵點、難點和痛點上下功夫,才能讓要素保障創新取得突破性成效,實作跨越式發展。
強化要素保障創新,要從成效率上發力。效果是檢驗成敗的唯一标準,用成效論英雄,要素保障創新才能彎道超車,迸發出強大的動力與活力。要素保障涉及公平與效率,需要最大性調動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市場活力,讓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資料等關鍵要素得到更好的配置。這就需要扭住新舊動能轉換這個“牛鼻子”,在創新中去要結果、要成效、要效率。如在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方面,聚焦全省16個“兩高”行業,按照“四個區分”“五個減量替代”要求,山東出台了《山東省固定資産投資項目能源和煤炭消費減量替代管理辦法》,對新上“兩高”項目實行能耗、煤耗減量替代,進而不斷優化配置和創新要素保障,以要素保障的創新來實作新舊動能轉換的突破性發展。這樣鮮活的例子,也是山東推進要素保障創新的縮影。
強化要素保障創新,要從配置性上發力。在要素保障的創新中,實作科學、合理和公平的配置是要素保障創新的核心要素。因而,在要素保障創新中,要充發分揮市場主體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如此才能打破區域壁壘和行業壁壘,實作整體一盤棋,讓資源要素的配置更為科學合理。同時,在要素總量一定的情況下,還要實作要素配置的最優解,放大要素的集聚和吸附效應。2021年起,全省省級以上經濟技術開發區(園區)等重點區域内供地政策實作了調整,提了“門檻”後項目不減反增,充分說明差異化配置的所具備的重要作用。
面對要素趨緊的共性難題,實作要素保障創新面臨着很多挑戰,這需要從既有的成功案例中去找到思路和答案,例如濟南高新區探索工業用地轉型更新新模式,東營試點排污權交易推動企業主動治污等。總之,唯有通過要素保障創新,破解瓶頸障礙和症結問題,才能為新舊動能轉換積蓄高品質發展新動能。
民生連接配接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近日召開的山東省2022年工作動員大會發出了民生建設的最強音:“要加強民生改善創新”。千方百計為群衆排憂解難,是山東省民生建設的永恒主題,承載着全省人民群衆對幸福的質樸解讀和殷切期盼,更彰顯着黨始終不變的初心與曆史使命。
進入新時代以來,山東省民生建設得到進一步改善,在精準對應人民群衆現實需要的基礎上,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原則,不斷總結經驗、發現規律、推進改革,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基本養老、醫療、低保等保障水準有了大幅度提高,幸福指數逐年提升。
回望剛剛過去的2021年,聚焦百姓“急難愁盼”,緊盯煩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全省上下紮實辦好民生實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提高人民群衆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這一年,我們見證了“雙減”政策的落地,幫孩子們放下了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教育訓練負擔;我們見證了醫保藥品談判再次發力,罕見病患者的救命藥價格大幅降低;我們見證了“育兒假”多地試點,解除群衆生育、養育、教育的後顧之憂……既“盯老”,又“盯小”,更盯住了困難群體,将民生建設工作的重點落實到了人民群衆的具體需求上,落實到了人民群衆的根本福祉上,在廣袤的齊魯大地上描繪出了一幅幅發展實景圖,向上向好的紅火日子,诠釋着山東發展的壯闊程序。
天再高,不如人民群衆的利益高;地再大,不如人民群衆的利益大。下一步,我們要繼續堅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繼續深化“創業齊魯·樂業山東”行動;省級财政教育投入增長10%,建好全國鄉村教育振興先行區;打造15所全國領先的高職院校和100所高水準中職學校;提高衛生健康水準,推進臨床專科能力“攀登計劃”,争創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完善“三孩”配套政策;紮實推動共同富裕;着眼山東長遠發展、造福人民群衆,推進一批支撐性重大項目、重大工程,全面展開基礎設施“七網”行動……樁樁件件民生實事串聯着民生福祉,民生建設永遠沒有終點,其涉及範圍廣,工作量大,隻有“魯”力同心,拿出“釘釘子精神”,穩紮穩打、一步一個腳印地補齊民生建設的“短闆”,打通民生建設與社會治理的堵點、痛點與盲點,精準鎖定關鍵點,找準落腳點,才能啃下前進道路上的一塊塊硬骨頭,真正解決好人民群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使人民群衆最大程度地共享社會發展的利好。
藍圖已繪就,号角已吹響。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讓我們鉚足“一起向未來”的精氣神,撸起袖子,拿出新思路,拿出新招數,一件接着一件辦,一年接着一年幹,讓增收有新管道、就醫有新體驗、居住有新改善,着力提升生活品質,讓人民群衆的生活更舒心、更稱心、更安心。
山東省2022年工作動員大會提出的“十大創新”中,着重強調“加強風險防控創新”。這釋放出一個鮮明而強烈的信号:變革風險防控觀念,堅決守好“一排底線”,這是推動創新發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基礎。
沒有安全一切為零。近年來,山東堅持系統觀念,科學把握“穩”與“進”的節奏,統籌兼顧發展和安全,為經濟社會發展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但風險無處不在、原因千差萬别,面對各類風險、挑戰、考驗,唯有變革防控觀念,堅守底線思維,才能防患于未然,捉矢于未發,臨危而不亂。
加強風險防控,要先從轉變觀念開始。過去,一些地方的安全出問題,究其原因,固然是安全意識薄弱、管理缺失等“關口失靈”,但最根本的問題仍然是安全發展理念不強和陳舊的政績觀。個别地方未能正确了解“統籌”與“兼顧”的深刻内涵,在對待經濟發展和安全問題上,缺乏全局觀念、辯證思維和科學方法,進而在“顧此失彼”中進退失據、手忙腳亂,甚至付出極大代價。加強風險防控,迫切需要管理者從靈魂深處來一場革命,以新思維、新觀念為引領,常觀大勢、常思大局,提高警覺度和主動性,努力做到在預判風險上有先見,在防範風險上有先手,在應對風險上有高招。
加強風險防控,要精準聚焦重點領域。凡事有其要,執其要者事成。風險具有“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普遍性、客觀性特征。加強風險防控,既要面面俱到,更要突出重點。糧食、能源、金融、産業鍊供應鍊、安全生産、生态環境、食品藥品、社會穩定、意識形态、疫情防控等是風險的常見與高發領域,抓住了這一重點,就抓住了關鍵,就牽住了“牛鼻子”,就能更好地守好“一排底線”。
加強風險防控,要靠創新夯實保障基礎。我們常說戰勝風險挑戰,要有“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和魄力。風險既有普遍性,也有新特征。面對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隻有更新管理觀念、創新管理機制、發展管理手段,才能對各類風險做到“精準拆彈”。從抓教育教育訓練到抓制度完善,從抓苗頭隐患到抓日常監督,從抓應急處置到抓社會共治,以創新推動提升風險防控能力的空間潛力依然很大。
思則有備,有備無患。以“恒變”的觀念應對“萬變”的風險,才能更好地守好“一排底線”。
文化是我們的底色和根脈。2月7日,新春上班第一天,山東省委書記李幹傑在全省工作動員大會上講話指出,要加強文化宣傳創新,在推動文化“兩創”上下更大功夫,打造文明交流互鑒新高地,探索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擦亮“好客山東 好品山東”品牌。要加強宣傳引導創新,廣大幹部既要當好指揮員、戰鬥員,也要當好宣傳員、引導員,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來,形成助推高品質發展的強大正能量。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中華民族偉大複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多年來,山東始終當好中華優秀文化的守護者、傳承者,做好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探路者、先行者,講好中國故事“山東篇”,讓優秀文化活力在新時代齊魯大地上充分湧流。
“根本固者,華實必茂;源流深者,光瀾必章。”山東是孔孟之鄉、禮儀之邦,曆史文化底蘊深厚,紅色資源特色鮮明。近年來,山東通過不斷創新的傳播載體和傳播方式,将紅色文化打造成為傳承弘揚沂蒙精神的重要載體,提煉出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創排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平劇《奇襲白虎團》、雜技劇《鐵道英雄》等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完成音樂劇《敬禮》、萊蕪梆子《新娘》、兒童劇《童年》等創排工作,以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的文藝精品反映時代、讴歌英雄、凝聚力量的山東文化故事。
作為儒家思想發源地,山東不斷挖掘闡發優秀的傳統文化,努力實作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創立了以孔子誕生地命名的“尼山書屋”,成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通過與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合作,走出國門,向世界展示着中華民族的優秀文明。推出《琅琊榜》《僞裝者》等一批影視劇作,生動地講述着中國故事,“圈粉”無數。從2020年開始,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與中國(曲阜)國際孔子文化節融為一體,兩個重要文化品牌的強強聯合,層次更高、覆寫面更廣、影響力更大。從祭孔大典、開幕式和世界儒學大會三大文化節主題活動,到一系列與之相關的文化、旅遊、商貿科技活動,推動建構全方位、多元度、寬領域的對外傳播體系,努力打造講好中國故事、深化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陣地,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展現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秀傳文化。
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孔孟之鄉的山東,講究仁義禮智信,樸實厚道、重情守信。近年來,“好品山東”之是以“圈粉無數”,源于山東人民熱情、淳樸、知禮明儀,是幾千年來儒家文化滋養的結果,建構“好品山東”産品、企業、行業、區域、地理标志“4+1”品牌體系,打造“山東特色、國内著名、國際知名”的區域品牌。壽光蔬菜、金鄉大蒜、章丘大蔥、沾化冬棗、煙台蘋果、萊陽梨、青州銀瓜、樂陵小棗、濰縣蘿蔔、平陰玫瑰、菏澤牡丹、日照綠茶、德州扒雞……“悶聲對你好”的山東人民帶來“好品山東”品牌美譽度和品牌競争的不斷提升,帶動“魯字号”産品和服務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為助力高品質發展的“新名片”,讓更多山東本土品牌“走出去”赢得市場和消費者認可。
政治路線确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全省廣大黨員幹部要起而行之,當好表率,帶頭加強宣傳引導創新,既要當好指揮員、戰鬥員,也要當好宣傳員、引導員,擔當起時代賦予山東的文化使命,彰顯出高度的文化自覺和堅定的文化自信,不斷增加文化山東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定了就幹、幹就幹好。文化底蘊深厚的山東是我們的天然優勢,億萬山東兒女要人人行動起來,個個争當文化山東的代言人,努力将齊魯大地打造成獨具特色的文化高地,形成助推山東高品質發展的強大正能量。
一年之計在于春。壬寅虎年伊始,山東省召開2022年工作動員大會,對新一年的工作進行安排部署,再提重點抓好“十大創新”,為全年工作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調。
大會上重點強調的“十大創新”,内涵豐富、全面系統、有的放矢,是山東省奮力開創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建設新局面的重要路徑。常言道:“一分部署,九分落實。”在“十大創新”中,“落實創新”極為關鍵,既是其他“九大創新”的最終落腳點,也事關山東在新時代将獲得怎樣的新發展。
千重要,萬重要,抓好落實最重要。遠的不說,回顧剛剛過去的一年,山東之是以能夠實作“十四五”良好開局,之是以能夠繼續穩坐經濟總量“第三把交椅”,之是以交出了讓全省人民滿意的答卷,關鍵的一點就在于錨定“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的目标,通過“六個一”“六個更加注重”“十二個着力”等一系列的思路、方法和舉措狠抓落實,用辛勤的汗水和無盡的心血,澆灌出了壓枝的碩果和豐收的喜悅。
說的再好,講的再多,落不到實處,皆是鏡花水月。“落實創新”的重要性,首先展現在“落實”二字。今年5月山東還将召開第十二次黨代會謀劃未來五年發展,這些宏偉藍圖的最終實作,靠的就是不折不扣地抓落實。對于口号喊罷“唱空城”、拈輕怕重“做樣子”、撸起袖子“一邊看”、遇到難題“繞道走”、作風散漫“拖着幹”、自甘平庸“差不多”的行為和現象,必須态度鮮明地堅決說“不”。隻有真落實,才能有好成績。
“落實創新”的重要性,還展現在“創新”二字。目前,山東經濟社會發展正處在關鍵時期,既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也面臨不少風險挑戰,要牢牢把握機遇、積極迎接挑戰,不僅要毫不遲疑地抓落實,更要以創新手段來抓落實。完善“四進”機制,打造抓落實的山東品牌;完善督查機制,鍛造推進落實的“利器”;完善考核機制,考出精氣神、競争力、執行力……敢于突破正常,能夠拿出實招,確定出台的政策不隻是寫在紙上,確定部署的工作不隻是停留在嘴上,確定攬“瓷器活”有“金剛鑽”、“啃硬骨頭”有“鐵齒銅牙”。這樣抓落實的力度和勁頭就會轉化為山東高品質發展的澎湃動力。
一年春作首,萬事行為先。春天是“播種”的季節,也是“出發”的季節,在春天将各項工作謀劃好,然後以“創新落實”來“呵護”,對于有追求、有夢想的山東來說,必将迎來“春華”之後的“秋實”,必能到達更加美好且充滿希望的彼岸。
建行特約齊魯時評,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網上投稿;請關注齊魯時評官方微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