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EGFR突變陽性NSCLC患者輔助靶向治療關注DFS or OS?

本期要點

OS受後線治療的影響非常明顯,其統計學差異不僅僅取決于療效,而且取決于樣本量,對于NSCLC術後輔助治療其臨床意義更值得關注。

無論輔助化療時代,還是輔助靶向治療時代,DFS均是OS的非常好的替代研究終點。

ADAURA研究顯示,輔助靶向治療可以為IB-IIIA期EGFRm NSCLC帶來具有顯著統計學差異和臨床意義的DFS獲益。

DFS可替代OS作為臨床研究的主要終點

OS(總生存期)是從随機化開始到因任何原因引起死亡的時間。直接展現了患者的生存獲益,并且可以被準确的觀察,是以它一直被認為是衡量療效的金标準1,通常作為大型随機對照臨床研究的首選名額。

但是,早期NSCLC患者的中位OS常超過5年2,若以OS為主要研究終點,則需要可能大>10年的觀測時間,且容易受後續治療、其他狀況和伴發疾病的影響。

為加快藥物研發程序,使更多患者更早獲益,藥物監管部門在特定情況下,如NSCLC的輔助治療,認可DFS替代OS作為臨床研究的主要終點。

DFS(無病生存期)是從随機化開始到出現疾病複發、遠處轉移或死亡的時間。一旦惡性良性腫瘤複發,患者的死亡風險增加、身體衰弱、生活品質下降3-7,而DFS代表着術後無瘤生存的時間,有着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彙總NSCLC輔助化療時代的臨床研究,發現DFS與OS有良好的相關性8。彙總NSCLC輔助靶向治療時代的臨床研究,發現DFS與OS仍保持着很好的相關性9-11。

EGFR突變陽性NSCLC患者輔助靶向治療關注DFS or OS?
EGFR突變陽性NSCLC患者輔助靶向治療關注DFS or OS?

DFS獲益可轉換為OS獲益

但需要注意的是,對于輔助靶向治療時代,獲益的幅度需要非常大(HR<0.3),DFS獲益才能轉換為OS獲益。

第一代EGFR‐TKI輔助靶向治療主要延長的是EGFR突變陽性早中期NSCLC患者的DFS,獲益幅度較小。如厄洛替尼輔助靶向治療EVAN研究(HR=0.268);埃克替尼輔助靶向治療Ⅲ期EVIDENCE研究(HR=0.36)12-14。

第三代EGFR‐TKI輔助靶向治療,ADAURA研究的結果顯示,其主要終點II/IIIA期患者的DFS獲益顯著(HR=0.17),IB-IIIA期患者的DFS也獲益顯著(HR=0.20)4。

專家觀點:

推測ADAURA研究的DFS & OS

目前,距離觀察到成熟和穩定的中位DFS還需要很長時間,但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常用的換算公式來預估奧希替尼的中位DFS。例如,用HR換算法計算,預計奧希替尼組中位DFS=20.4/0.17=120m。或使用DFS率換算法,對應中位DFS=111m。當然,以上結果都需要滿足指數分布的前提,而且基于現有随訪資料,需要謹慎解讀。

除此之外,有統計學家基于ADAURA研究資料結果,運用馬爾可夫模型進行了深度數學模拟,進一步預測了患者的10年生存獲益,結果顯示與安慰劑相比,奧希替尼輔助治療可延長IB-IIIA期EGFR突變NSCLC患者的預期生存,有更長的DFS,10年OS改善的絕對值達17.4%15。

如何看待ADAURA研究的OS結果

ADAURA研究的OS結果為次要研究終點,我們應更關注它的臨床意義而不是統計學差異。

若ADAURA研究以OS作為主要研究終點,将大大延長随訪時間,顯著增加研究難度。假設Power=80%,α=0.05,對照組中位OS為70m,預計HR=0.8,需要的OS事件數是632例。入組時間為3年,随訪7年,再考慮10%的脫落率,預計需要1182例患者。也就是說樣本量是目前研究的2.5倍,研究時間長達10年。

另外,OS的結果是否有統計學差異不僅僅取決于療效,而且取決于樣本量。當樣本量小時,即使差異有臨床意義,結果可能仍然沒有統計學差異,例如:假設對照組中位OS為80個月,收集195例OS事件,HR的界值=0.755,那麼對應試驗組OS需要106個月,延長26個月;如果減小樣本量,收集94例OS事件,HR的界值=0.667,那麼對應試驗組OS需要120個月,延長40個月才有統計學差異。

回顧今天的話題,我們發現無論輔助化療時代,還是輔助靶向治療時代,DFS均是OS非常好的替代研究終點,DFS不僅與OS相關,且能預測患者的OS,并且大大縮短了OS的觀察時間。

OS受後線治療的影響非常明顯,其統計學差異不僅僅取決于療效,而且取決于樣本量。

參考文獻:

1.Fiteni F, Westeel V, Pivot X, et al. J Visc Surg, 2014, 151(1):17-22.

2.Strauss GM, et al. J Clin Oncol. 2008 Nov 1;26(31):5043-51.

3.Wu YL, et al. N Engl J Med. 2020 Oct 29;383(18):1711-1723

4.Nadler et al. Future Oncology 2020;16:1575-1584;

5.Chouaid C et al. Lung Cancer 2018;124:310–316

6.Kenny et al. J Clin Oncol. 2008 Jan 10;26(2):233-41.;

7.Pignon et al. J Clin Oncol 2008;26:3552–3559.

8.Audrey Mauguen, et al, Lancet Oncol 2013; 14: 619-26.

9.Kelly, K., et al.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15): 4007-4014.

10.Wang CL, et al. ASCO 2021 Poster 8520.

11.Ning Li, et al. Ann Surg Oncol. 2014 Jun;21(6):2091-6.

12.Hirohito Tada, et al. ASCO 2021 abstract 8501;

13.Zhong WZ, et al. J Clin Oncol. 2021 Mar 1;39(7):713-722;

14.Zhou CC, et al. 2020 WCLC abstract 3605#.

15.2021 ESMO Abstacts: 1165P

*本資料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員進行醫學科學交流,不用于推廣目的。

審批編号 CN-89062 過期日期2022-12-21

來源:醫學界

責編:鄭華菊

校對:臧恒佳

制版:薛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