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廟”“寺”合體的嵊州太平寺

【從鄉主廟到太平寺】

“廟”“寺”合體的嵊州太平寺

太平寺地處浙江省的嵊州、東陽古道(即官路)幹線之上,背枕西白山,南臨長樂江,曆史悠久,山川秀麗,文化昌明,物産豐隆,交通友善,經濟繁榮,鎮上店鋪林立,商品富足。且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至今還在大街西面古城石門欄上留有“重鎮雄關”四個蒼勁的大字。清末民初時,曾有“剡西最繁華的集市”之稱。太平鄉名以南齊高帝賜太平館給高逸褚伯玉而得名。境内的“崇文閣”(也叫“奎星閣”)是秀才、生員參加省試前複習的地方,故此閣名聲雀躍。

“廟”“寺”合體的嵊州太平寺

太平山川秀美,有十大風景點,衆多的文人墨客和遊覽者均慕名而來。1949年前,這裡曾設有“中共浙江省工委、甯紹特委機關駐地(即沃基邢子陶家)和中共紹屬特委、嵊縣縣委聯絡機關(即坎流國小),是較有名氣的革命根據地。

“廟”“寺”合體的嵊州太平寺

【“廟”“寺”合體】

太平寺在嵊州市長樂鎮太平村,是浙東一座頗有影響的廟寺合體的寺院,其前身是紀念北宋名相王安石的“王文公祠”,又稱“太平鄉主廟”,因王安石曾來過這裡,為當地人們辦過不少好事,人們自發地為他建廟塑像。為滿足日益興起的佛事活動,1993年9月8日,經市有關部門準許,改廟為寺,然而奉祀王安石的廟堂及神像依然存在,不少善男信女仍然來這裡朝拜王安石。

“廟”“寺”合體的嵊州太平寺

太平寺在離太平村1裡路外的田野中,在平坦開闊的田園風光襯托下,古寺顯得格外清淨。寺的山門目前仍沿襲舊廟的規制,山門内仍留有三班六房的執事神像,隻是在山門的屋檐下懸挂着“太平寺”的匾額,向來人說明這裡已是“太平寺”。太平寺三個匾額大字是由嵊籍著名人物畫家、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劉文西書寫。

“廟”“寺”合體的嵊州太平寺

穿過山門是彈着鵝卵石的天井,天井有祀奉王安石的石香爐和燭台,兩邊是廂房。正面聳立着紀念王安石的單層廟堂,廟的正脊兩端是揚身卷尾的蛟龍,檐下挂有三塊匾額,中間一塊紅底金字,上寫“八股文宗”,左邊為“遐迩瞻靈”,右邊為“行善積德”。跨上三層石階是廟堂,殿内供奉着鄉主大王王安石夫婦泥胎塑像廟堂的兩邊立有文武判官和鎮殿神将的塑像,為大殿憑添幾分神氣。塑像的前方專門設有一尊王安石的木雕行像,專供神像出行時用。

“廟”“寺”合體的嵊州太平寺

靠左是原蘭州軍區副政委劉建功書寫的“王文公廟”直匾。劉建功為原太平鄉鄉長邢樂中的女婿。此匾是他在一九九二年七月三十日所書。殿的東西兩角為“夢感将軍”和“天醫先師”,這裡是王安石給人托夢的地方解放前,每年冬至前一夜,前來求夢之人不絕,他們席地而卧,為求得一夢而直到天明。

大殿内有楹聯直對八副,均為贊譽王安石改革變法功績的,耐人尋味。大殿前方兩邊的牆上,各嵌有石刻浮雕兩幅,左邊上端為“渭水河”,下為“九獅歡騰”圖;右邊上端為“文王拉車”,下為“八駿打滾”圖,是頗有價值的曆史文物。

“廟”“寺”合體的嵊州太平寺

大殿的右邊牆腳處,立着一隻古拙的石雕貔貅,高一米,豹頭熊身,系古代神獸。據傳數百年前,南山有一農夫,夢見神獸貔貅叼走了他家的一隻小豬,醒來到豬欄一看,小豬已經不見,隻有一攤血迹。

“廟”“寺”合體的嵊州太平寺

他趕緊拿起一根木棍,順着遺落在 地上的點點血迹 尋覓,竟尋至到鄉主廟内,見廟内守門的一隻石雕貔貅口角還留有血迹,不禁禁怒從心起,順手拿起木棍,狠狠地朝貔貅打去,将石雕貔貅高敲破,廟中幹首見狀要農夫賠償,該農夫據理聲辯,但無劑于事事,隻有請石雕藝人重雕一隻,這便是這隻石雕貔貅的來曆。

“廟”“寺”合體的嵊州太平寺

太平寺西側走廊上立有新舊石碑五塊,記載着鄉主廟的興衰。鄉主大殿後是一片開闊的空地,前方聳立着2001年建造的“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佛寺最主要的建築,也是全寺的中心,“大雄”是佛教對釋迦的尊稱,即“一切無畏”的“大勇士”之意,給人一種莊嚴雄強的氣氛,“大雄寶殿”匾額藍底金字,簡潔莊重,由紹興市佛教協會會長悟道法師書寫,太平寺法人代表邢瑞峰敬立。

“廟”“寺”合體的嵊州太平寺

大殿聳立在石砌平台上,平台四周圍有石雕欄杆,大殿前方為寬闊的台階,中有雙龍戲珠的丹墀龍道。大殿高18米,寬25米,深22米,為歇山頂建築式樣,上下兩層,杏黃色的牆體,16扇高大的赭紅色格窗門,配以黃色的琉璃瓦,正脊上的寶珠及兩端的龍形鸱吻,顯示大殿的雄渾氣勢。大殿的飛檐挑角顯得平緩,垂脊上飾有走獸。據傳垂脊上的走獸叫“嘲風”,是“龍生九子”中的第三子,平生好險又好望,這些走獸排列着單行隊,挺立垂脊的前端,領頭是一位騎禽的“仙人”,後面依次為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鬥牛和行什。它們的安放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隻有北京故宮的太和殿才能十樣俱全,次要的殿堂則要相應的減少。太平寺大雄寶殿是五樣,也算是上等級的了。據傳嘲風,象征着吉祥、美觀和威嚴,具有威攝妖魔、消除災害的含義。

“廟”“寺”合體的嵊州太平寺

跨人寬敞的大雄寶殿,以紅色為主調的暖色襯以金色的佛像,紅火的佛燈,杏黃底色綴繡紅蓮的長長垂幡,給人一種光燦燦的親和力。大殿正中的塑像就是釋迦牟尼,整座塑像連背光總高10米,實際大佛全身高度為5米。釋迦牟尼滿頭深藍色卷發,雙目俯視,雙耳垂肩,面相慈悲、莊嚴、智慧、靜穆,赤腳盤腿坐在蓮花之上,正在講經說法。據《華嚴經》說,釋迦牟尼是從他母親的右脅生出來堕在蓮花之上的,而蓮花象征潔靜,是以寺院裡的釋迦牟尼塑像一般多坐在蓮花座上。緊貼釋迦牟尼站着的塑像是羅漢,左邊年紀大的叫迦葉,右邊年輕的叫阿難,都是釋迦牟尼生前的大弟子,曆史上确有其人。

“廟”“寺”合體的嵊州太平寺

自常輝法師常住寺院後,在當地政府和十方信衆的大力支援下,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修繕和擴建殿堂,完善寺院各項設施。并從規範管理、弘法辦道入手,依教奉行,愛國愛教,莊嚴道場,廣結善緣,領衆熏修,引領信衆樹立正知,正見,正信,帶領寺院走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規範化的健康軌道。

“廟”“寺”合體的嵊州太平寺

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适應,堅持大陸宗教中國化方向。引導宗教界人士和廣大信教群衆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産黨上司、擁護社會主義制度、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共同促進社會和諧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廟”“寺”合體的嵊州太平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