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農田裝上智慧大腦 村國樂享智慧生活

作者:國際萬花筒

來源:人民日報

來源:人民日報

農田裝上智慧大腦 村國樂享智慧生活

四川眉山(西南)智慧農業園裡,農民在管理無土栽培的番茄。姚永亮攝

數字鄉村建設讓種地省心、高産高效

人勤春來早。在山東省濰坊市濰城區于河智慧農業産業園的大棚内,紅紅的果實挂滿枝頭,大棚裡呈現出一派喜人景象。

大棚管理者朱丙光介紹:“這裡配備了智能溫度控制系統,可以根據溫度自動放風,通過網絡和電子監控裝置,對水肥實施精确管控,保障了作物的口感和品質。以蕃茄為例,一年下來,一個大棚總産量達到1萬斤左右,收入20萬元。”

在江西省安義縣金果小鎮,手機種地,朱來華用得越來越熟練了。他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檢視各地塊參數。“土壤濕度低了!”看到柑橘林一号地塊的測報系統彈出警告,朱來華立即啟動自動水肥灌溉系統。“數字化讓種地成為一件很‘酷’的事。”朱來華邊點着手機邊說,“800萬像素的高清攝像頭遍布整個園子,每棵樹的情況都一覽無餘。”

金果小鎮負責人範俊辰是一名80後,他畢業于南昌大學計算機系,工作幾年後回家,從父親手裡接過了這片果園。“幹了才知道,果園管理不簡單,市場風險大,人工成本高,怎麼才能賺錢?”範俊辰坦言,“要幹,就幹和父輩們不一樣的。”2019年,範俊辰籌集近200萬元,對果園進行數字化改造。

智慧農業物聯網雲平台、農情環境資料智慧監測系統,讓果園實作遠端可視化,昔日果園仿佛“裝”上了大腦。

“智慧農業系統改造後,2000畝果園隻需幾個人,就能管理得井井有條。”範俊辰自豪地說,金果小鎮種出的果子個頭均勻,甜度高、口感好,銷路不愁,“拿猕猴桃來說,一畝能産3500斤,比其他地方的産量高七成。”

如今在安義縣,已經建成5個這樣的農業物聯網示範基地。“數字化發展助力傳統農業轉型更新。”安義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熊林橋介紹,目前全縣資訊進村入戶村級資訊服務站覆寫率達65%,主要農業生産基地全部開展水肥一體化建設,利用物聯網精準灌溉的面積達到3萬餘畝。

目前,大陸行政村全面實作“村村通寬帶”。“農村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數字鄉村建設的重要支撐。”中國社會科學院财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夏傑長說,應着力提升農村新基建速度,在農村地區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設施,實作數字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同時,也要推進智慧水利、智慧農業、智慧物流建設,築牢數字鄉村的發展基礎。

資料資源一張圖,村民“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村”

走進吉林省農安縣合隆鎮陳家店村,這裡不僅有寬闊的幸福廣場、筆直的柏油路,還有一塊醒目的村務資料大屏。“居民資訊、網格管理、農業資訊、外出務工等資料都能顯示在大螢幕上,打造了農業農村資料資源的一張圖。”陳家店村黨支部書記付升學介紹。

去年,農安縣啟動數字鄉村振興服務平台建設,為農村提供數字化政務、教育、醫療、生産、就業等服務,拓展應用,實作治安防控,陳家店村成了試點村。

“現在看病友善多了,螢幕一開,大醫院的醫生現場給咱看。”65歲的村民張廣成高興地說。老人常年高血壓,兒女們在外打工,自己又行動不便,過去最發愁進城看病。自從數字鄉村振興服務平台建起後,張廣成身體一有不舒服,就到村衛生室,通過遠端醫療裝置檢測血壓血糖,還能視訊連線問診、線上購藥,讓老人少了一塊“心病”。

資料顯示,2020年,全國縣域政務服務線上辦事率66.4%,縣級農業農村資訊化管理服務機構覆寫率78.0%,“雪亮工程”行政村覆寫率為77.0%。專家表示,以家用電視屏和個人手機屏為終端,數字鄉村平台将服務和資訊精準下發到戶,将教育、醫療、農技等優質資源下沉到村,有效促進了日常資訊互動,不僅讓村民“小事不出門、大事不出村”,還提升了基層治理效率。

前段時間,陳家店村嘉和社群有人違規堆放雜物,氣味難聞。村民用手機拍照上傳到數字鄉村平台,村裡查明情況後立即清理,處理結果在手機上一清二楚。路旁安裝的高清攝像裝置,對村情實時監控,一旦發現稭稈燃燒或不明煙火,村級資料大屏就會彈窗提醒,并同步發送到村幹部手機上,友善第一時間進行處理。

付升學說,目前數字鄉村平台已經完成資料采集,每戶村民都有資料檔案,針對獨居留守老人、低保戶、五保戶等重點監測人群,可以及時提供相應服務。

近年來,吉林省整合了23個服務“三農”的應用系統和平台,通過打通底層資料和功能,形成統一營運的省數字農業雲平台。

數字經濟催生新業态,帶動更多農民增收

“過年大魚大肉吃膩了,不如來點生蚝嘗嘗鮮,這一片都是咱家的生蚝……”每天下午,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石橋村村民張春梅,準時出現在抖音平台,或分享趕海經曆,或直播帶貨,或科普海産品小知識……憑着堅持不懈地努力,張春梅有了近200萬粉絲。

贛榆地處黃海之濱,不少村民從事海産品生意。“不試不知道,電商的潛力還真大!”從最初的“三腳架+手機”摸索,幾年下來,張春梅漸漸摸出些專業門道。銷量上去了,她和丈夫從漁民手裡拿貨,跟廠方談價、把好品控關,通過直播帶貨,張春梅網店的海鮮日銷量從一兩百單增長到兩三千單。

城鄉同網同速,為農村電商打好基礎。贛榆區商務局局長王萍介紹,去年全區電商年交易額達150億元,快遞上行量達1.08億件,現有網絡商戶7000餘戶。“過去給客戶寄海貨,全靠一輛小面包車來回搬運,現在不光收發點近了,快遞車還提供上門服務,能更好地保持海産品鮮度。”張春梅說,除了海鮮,還幫村裡人賣秋桃,“我想着讓更多人一起富。”

許多青年返鄉創業,為鄉村發展注入新動力。

在贛榆區婁官莊村,氣溫回升,有機生産基地又忙碌起來。“施用有機肥,除草靠人工,伺候這片地一點都不敢馬虎!每年收完冰糖玉米種蕃薯,城裡人可喜歡了。”60歲的村民唐農田跟着合作社搞訂單生産,一畝有機玉米收入上萬元。

負責提供種苗、技術和銷路的,是當地一家龍頭企業,負責人是85後的王培超。“村民靠傳統耕種收入有限。我希望抓住消費更新的契機,上遊采用訂單模式,下遊發展微商等方式,幫助村民的好産品賣出好價錢。”王培超介紹,企業收購的産品80%以上都是線上銷售。目前,企業的有機種植項目直接帶動150多名農民,年用工量1200餘人次,村民平均年收益達7萬元左右。

數字鄉村加快推進,新業态、新模式潛力巨大。前不久,中央網信辦等10部門印發《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立足“十四五”時期數字鄉村發展,部署數字基礎設施更新、智慧農業創新發展、新業态新模式發展等8方面重點行動。農業農村部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國農産品網絡零售額達到1萬億元,農林牧漁專業及輔助性活動産值達到1萬億元,新增鄉村創業帶頭人100萬人,帶動一批農民直播銷售員,農民生産經營能力普遍增強。

夏傑長表示,數字鄉村建設,離不開新技術、新業态的疊加推進作用,也離不開農村勞動力數字化水準和能力的提升。要鼓勵人才下鄉,增強農民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加強對農村幹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及廣大農民數字化教育訓練,更好助力數字鄉村建設。(記者 郁靜娴 祝大偉 楊顔菲)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18日 第18 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