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四季輪轉 标注歲月

作者:國際萬花筒

來源:人民日報

來源:人民日報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觀天察地、認知自然所創造的時間知識體系,也是安排農業生産、協調農事活動的基本遵循,更是中國社會順天應時、指導實踐的生活制度,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2022年2月4日,立春,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倒計時表演在中國傳統曆法的時光輪轉中開篇,大螢幕上逐個閃現二十四節氣,從“雨水”開始,最終行至“立春”。通過二十四節氣把倒計時與古詩詞以及充滿生機的當代中國影像融為一體,将中國氣韻傳遞給全世界。

二十四節氣

是陰曆還是陽曆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員成灼介紹,人類文明史上産生的曆法,基本上可分為3類:陽曆、陰曆和陰陽曆。以四季變化周期即回歸年為主要依據的曆法,叫做陽曆,例如現行的公曆。以月相陰晴圓缺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主要依據的曆法叫做陰曆。兼顧回歸年和朔望月編制的曆法叫做陰陽曆,中國的傳統曆法就是陰陽曆的典型代表。

“農曆是大陸現行的傳統曆法。根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起草的國家标準《農曆的編算和頒行》,朔日為農曆月的第一個農曆日,也就是說每個農曆月的初一一定是朔日。每個農曆月反映了完整的月相變化周期,是以屬于陰陽曆中的陰曆部分。農曆中的二十四節氣反映的是地球繞太陽運作軌道上的不同位置,即回歸年周期,是以屬于陰陽曆中的陽曆部分。”

中國農業博物館農業曆史研究部趙雅楠博士介紹,作為農曆的陽曆部分,二十四節氣還是計算數九、暑伏、春社、秋社等時間點的基準,如人們習慣從冬至或冬至第二天開始數九,而将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庚日作為伏天的開始。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科普主管王科超介紹,值得一提的是,漢代太初曆采用的回歸年周期為365.25天,宋朝曆法更是精确到365.2425天,已經和現今公曆的回歸年周期一樣,但比公曆的行使時間早了300多年。2000多年來,中國曆法對二十四節氣的計算從未間斷。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每年編算的天文曆書和民用曆書也都刊載有二十四節氣。

對氣候物候的描述

是否有普遍性

二十四節氣最早發源于黃河流域。放眼中國,從東至西幅員遼闊,從南到北氣候迥異,二十四節氣的描述在各地都普遍适用嗎?

江蘇省氣象台首席預報員韓桂榮介紹,二十四節氣最初是依據鬥轉星移制定,北鬥七星循環旋轉,鬥柄順時針旋轉一圈為一周期,謂之一“歲”。現行确立二十四節氣依據“太陽周年視運動”,也就是太陽黃經度數。兩種确立方法雖然不同,但造成鬥轉星移的原因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是以兩者交節時間基本一緻。

“二十四節氣表征了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和季節、氣候的對應關系,它是非常科學的。既然是科學,那就具有普适性。是以二十四節氣對大陸長江流域乃至北半球都普遍适用,甚至南半球也可以借鑒其定義和内涵。”韓桂榮介紹,以第一個節氣立春為例,它意味着北半球萬物開始複蘇,是一種趨勢。當然,大陸幅員遼闊,南北跨度大,在“立春”這天,黑龍江也許還在飄雪,海南島已經陽光和煦,就連江蘇省内也有溫度差異,但“春回大地、逐漸變暖”的趨勢卻是一緻的。

中國農業博物館農業曆史研究部助理館員朱天縱談到,由于全球氣溫在千百年中有一定幅度的波動,特别是在波峰和波谷時期,某些節氣時段會變長,另一些節氣時段會變短,即出現“伸縮與漂移”現象。是以,各地曆史上積累下來的部分節氣總結的适應性也會受到一些影響,但人們會根據當時的具體情況進行修正。總之,就氣候、物候等變化的時序規律而言,二十四節氣具有廣泛的适應性。

對現代農業

有多大指導意義

二十四節氣形成以來一直是大陸農業生産的風向标。時代發展日新月異,如今農業已逐漸告别了看天吃飯的傳統種植模式,那二十四節氣對當今的農業生産還具有多大程度的指導意義?

農作物的生長發育與光、溫、氣、熱、水等因素密不可分,二十四節氣對當今農業生産仍有指導意義。河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副站長毛鳳梧如是介紹。

二十四節氣中的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用來表示晝夜的長短;驚蟄、清明、小滿、芒種中蘊含着物候特征,啟示着氣候條件在不斷變化;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表示降水量的多少;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訓示氣溫的變化。這些規律對當今農業生産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特别是各地根據二十四節氣形成的與當地農業生産相關的農諺,易于掌握和傳播,在農業生産中仍發揮着作用。具體展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它為現代農業播種和收獲提供時間尺度。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寒露、霜降等節氣對指導農作物播種和收獲有着相當重要的意義。例如,芒種是種植農作物時機的分界點,這個時節氣溫顯著升高、雨量充沛、空氣濕度大,适宜晚稻等谷類作物種植。農諺講,“芒種芒種,忙收忙種”。

其次,它為現代農業田間管理提供氣候預測。二十四節氣通過溫、雨、日照的大緻特征,能夠為現代農業田間管理提供短期的氣候預測。如冬至節氣,代表一年當中最冷的時間到來,這期間田間管理的品質對來年的收成極為重要。以河南小麥為例,應提前灌溉冬水保墒、保苗安全越冬。

第三,它為現代農業防災減災提供預警警示。勞動人民将二十四節氣與生産經驗結合,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災害發生的關鍵時期。如清明節氣,農諺講,“清明前後怕晚霜,天晴無風要提防”。

中國農業博物館農業曆史研究部副研究館員于湛瑤介紹,近年來,大陸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二十四節氣在指導農業方面發揮了更為獨特而多元化的作用,形成了衆多與節氣相關的農業節慶活動。例如國家于每年秋分舉行中國農民豐收節,各地都會舉行形式多樣的慶豐收活動。同時傳統節氣民俗活動也十分豐富,如山東青島即墨區周戈莊村在谷雨舉行的上網節、廣西天等縣舉行的霜降節、浙江三門縣舉行的冬至祭冬等。節氣民俗與農家樂相融合,還創造了各具特色的鄉村旅遊項目,促進了農文旅融合,為現代農業的發展注入了更多活力。(記者 施 芳 馬躍峰 姚雪青 唐中科)

《 人民日報 》( 2022年02月18日 第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