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痛惜:中國人陷入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橫行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狄更斯在《雙城記》開頭寫下的這句話,放在當今這個時代,也同樣契合得很。

我們身處一個文明開放,科技昌盛的時代,生産力不斷進步,人類的智慧水準也在向更高的層次邁進,但是,我們得以嗅到一絲危險的氣息,就是科學技術不斷進步的同時,人們道德素養的缺失。

清華大學的曆史系教授彭林就曾在采訪中痛惜道:“中國人陷入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在橫行。”

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痛惜:中國人陷入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橫行
什麼是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又是什麼呢?

01 半人時代的到來

“半人”這個詞最早是由梁思成先生提出來的,可以簡單了解為不能全面發展的人。梁思成先生主要是想借此抨擊國家的教育體系,痛批大學文理分科對學生的思想和人格的割裂。

他指出:國家過于注重某一科或某幾科的成績,教育将各個學科區分得太詳細,導緻學生所接受到的教育過于片面,未能全面發展,這樣一來,就會導緻學生的思想過于片面,不能全面地去看待問題,在未來的道路上缺乏競争力。

用梁思成先生的原話來說:“就兩個極端而言,出現了兩種畸形人:隻懂技術而靈魂蒼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侈談人文的‘邊緣人’。”

時代走到今天,教育體系在不斷地改革,鮮少有人再想起梁思成所提到的“半人”這個詞,但實際上,我們不知不覺就陷入了一個“半人時代”。

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痛惜:中國人陷入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橫行

從教育的角度來說,多年的文理分科使得文科生不懂理科、理科生不懂文科,兩者互相分割,這就使得尚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陷入了一個怪圈:文科生對一些基本的科學常識并不熟悉,往往也缺乏理性的邏輯思維,理科生則缺乏人文價值觀,有時會太過理性,沒有人情味。

近年來,我們國家針對這種情況也進行了一定的聯考改革,高中生除了國文、數學、英語三科之外,另外的科目可以在實體、曆史二選一的基礎上,再自行選擇兩科。

這擴大了學生選擇的自由性,偏向文理結合,但本質上還是存在不少問題,選擇實體的學生和選擇曆史的學生還是有所差別,相信日後,這項教育政策還是會不斷改進。

彭林教授所指的“半人”,除了帶有批判當代教育的意思之外,還指明是當代學會了專業知識理論和技能,卻沒有人文素質的人。

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痛惜:中國人陷入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橫行

如果放到更大的層面,“半人時代”不僅僅是教育體系方面的問題,還是年輕人無法全面發展的情況下,導緻的功利主義盛行和道德敗壞。

北京師範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王穎吉認為:“任何時代都存在功利性的價值導向,來幫助人們應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有記者曾做過調查:為什麼一些年輕人過于追求“有用無用”?

有72.4%的受訪者認為原因在于:當下功利主義橫行。在這個極速發展的時代中,年輕人因為一些越來越大的競争壓力,産生功利主義不足為奇,可相比之下,以前的年輕人更有追求。

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痛惜:中國人陷入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橫行

例如,學生會因為喜歡藝術而堅持學習繪畫,會為了解決國家糧食短缺而去學習農業,會為了國家的航天工程去學習天體、實體。

現在的大學生則是為了就業去選擇專業,把自己的興趣放在就業之前的少之又少,覺得金融、法學好就業,那麼就紮堆去學習這些專業,而哲學、文學之類的專業相比于更具有實用性的理工專業選擇的人是少之又少。

大學裡,比起自己感興趣的社團活動,學生們更傾向于把時間花在能豐富履歷的實習上。

年輕人學習一樣東西,總是着眼于“有用還是無用”,而不是扪心自問自己喜歡什麼。

這隻是其中的一個方面,所謂功利主義,也就是以利益為價值導向,人們已經更願意相信,一切美好的源頭都是利益。如果過分追求利益,我們就會抹殺掉自我的獨立思考意識以及内心的正常需求。

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痛惜:中國人陷入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橫行

用北京大學教授溫儒敏的話來說,就是:“現在有些青年太功利,又太老成,缺乏以前那種青春氣息。”

功利主義盛行是一個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漸積累下來的問題,抱有一點功利的想法不是壞事,但若是過于功利,就容易導緻一些道德層面的問題。

例如,前幾年,老人摔倒“扶不扶”成為一個社會熱點話題,社會各界持兩種意見的人都有,到現在都有許多人在讨論,但是擱在以前,有老人摔倒了,路人都會毫不猶豫地上前幫忙扶起。

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痛惜:中國人陷入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橫行

某些老人本身在消耗社會的信任這沒有錯,但一個越來越以利益為價值導向的社會顯現出來的道德冷漠,也是一個問題。

久而久之,小孩落水了沒人救,歹徒行兇無人挺身而出,更嚴重的話,功利主義導緻的是整個社會的堕落。

02 半人時代導緻的群體性迷失

彭林教授所說的話,指出的另一個問題是:半人時代導緻的群體性迷失。

群體性迷失主要是指人們在進行群體互動或社交時,進行盲目的、非理性的言語或行為,可以了解為在從衆心理的驅使下,大衆無意識間迷失在了某種思想或話語的浪潮裡。

我們也可以用心理學家榮格的“集體無意識”觀念來了解,舉例來說,就像一個群體原本并不認為用奢侈品是一種身份尊貴的表現,但出于某些原因,這成為了一種人們頭腦中根深蒂固的觀點,久而久之,每個人都這樣認為,這便是“集體無意識”的一種。

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痛惜:中國人陷入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橫行

群體性迷失、集體無意識這些觀點,在現代社會往往跟網絡暴力、網絡輿論連接配接在一起。

法國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在《烏合之衆》一書中說,聚內建群的人們,感情和思想會轉到同一個方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一種集體心理,其心理特點是沖動、易變和急躁,易受暗示,易于輕信,情緒誇張而單純,也會出現偏執、專橫、保守的傾向。

過去,一個人的發聲很難被大範圍傳播出去,但現今,通過網絡,一個人的聲音可以變成千萬個人的聲音。

有一些事情例如被暫時掩蓋的犯罪事實,通過網絡輿論能更好地将罪惡公之于衆,幫助受害者脫離苦海,或是幫助到更多的潛在受害者,但更多的情況是真相得不到全面的解讀,“個體原本獨立的理念被群體的瘋狂所淹沒”。

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痛惜:中國人陷入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橫行

人們隻看到事物的片面,便斷章取義,有時候孰是孰非根本不重要,人們想要的隻是輿論的狂歡。

《人物》最近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有一句話便很有道理:“古典網際網路的精神是開放的,這種精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技術曾經緻力于讓人們在一個因連接配接而廣袤的空間内,聽到或微小、或孤獨的聲音,如今它又親自為自己締造了一扇門,将一些人關在其中,無法掙脫。”

出于匿名且資訊可以主動隐蔽的原因,大多數人在網絡上随意發生都是不用負任何責任的,人們大可以把對現實的不滿全部發洩到網絡上,在網上發聲,是真是假,對群衆而言又有什麼關系呢?

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痛惜:中國人陷入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橫行

網友可以把在地鐵上拍到的幾張年輕孕婦照随意發到網上,隻是因為孕婦不會蓬頭垢面,妝容比較精緻,就諷刺她是假懷孕的“孕媛”,全然是一點事實依據都沒有的發聲。

著名網絡紅人papi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張自己抱着孩子的照片後,就立即有人說她的孩子随父姓,papi醬獨立女性的人設崩塌了,一堆人跟着附和,可是,孩子随不随父姓,跟女性獨立不獨立,有什麼關系呢?

社交平台上充斥着煽動男女對立的言論,顯得無謂而幼稚。

養父母雙亡的少年劉學州在看到孫卓被找到的新聞時有所感觸,想通過網絡的力量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但當他提出想和親生父母一起生活時,卻被他們控訴成“白眼狼”,說劉學州是破壞他們生活的人,雙方各執一詞。

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痛惜:中國人陷入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橫行

這時,網絡暴力如影随形,許多人用最大的惡意揣測劉學州,這成為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這個少年走向了海邊,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河南鄭州遭遇暴雨,國産品牌鴻星爾克捐了五千萬,這直接把網友的好感度拉滿,把其直播間銷售的産品全部搬空。

但随之而來的是有人進行道德綁架,指責那些比鴻星爾克捐得少的公司品牌,甚至湧入各個直播間謾罵銷售其他品牌産品的主播,有時還上升到了人格侮辱的程度,接着,又有質疑鴻星爾克捐款數額的聲音出現,好在兩家慈善機構證明了鴻星爾克的捐款……

一些公衆人物的私生活被擺到了網上,供群衆評頭論足,往往有兩種對立的觀點,但是對是錯,網民并不在乎,每一陣風波過去,網民漸漸沒有了讨論的興緻,但有時口誅筆伐帶來的傷害卻永遠都無法消除,要麼怎麼說人言可畏呢?

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痛惜:中國人陷入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橫行

中國社會也不是一直都缺乏理性的,隻是越來越浮躁的時代下,每個人都容易被某一個比較“響亮”的聲音牽着走,在人海中淹沒了自我。

接着,群體不自覺舉起了刀,釀造一場又一場無血的暴力。

03 促進全面發展

半人時代也好,群體性迷失也好,稍微有理智的人,都應當去反思這一切的背後,以及應對的政策。有些學者紛紛發聲,指出要“走出半人時代”,要“提高大衆的人文素質”,要“全面發展”。

這些觀點不無道理,隻是要做起來,還是一個漫長且艱難的過程。“半人教育”的出發點是為國家培養精、高、尖的人才,當代社會也仍是需要這樣的教育。

但能否在此基礎上優化一下,讓青少年能更全面地發展,能在熟知專業理論、技能的同時,也能有足夠的道德素養,以及獨立思考的精神?

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痛惜:中國人陷入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橫行

彭林教授認為,正是因為禮儀的缺失,社會才會走入半人時代,是以,最直接的做法就是讓禮儀教育教會現代人必備的道德素養。

他強調,禮樂文化是人和禽獸的差別,是文明人和野蠻人的差別,是中國文化的核心,應當傳承下去。

當很多人驚歎于彭林教授在禮樂方面的淵博學識時,他隻是笑笑說道:“在古代,這隻不過是很平常的事情。”确實,現代人群禮儀和道德的缺失,不是一天兩天的了,甚至這種情況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以前的孩子大多是從上一輩人身上接收各種各樣的資訊,現在則不同,孩子們獲得資訊的管道有很多,整個社會會教給孩子很多東西。

可是這有時候會導緻孩子越來越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尊重,也不懂謙讓,做什麼事情都生怕吃虧,不夠理智的,還容易被他人的聲音牽着走。

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痛惜:中國人陷入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橫行

是以,加強禮教可以說是刻不容緩的,讓人們做到“敬、靜、淨、雅”,而這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者合力。

一個人有個性不是壞事,但這種個性,最好是展現在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上。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那麼我們也就有獨一無二的思想,隻是這個層面的思想需要去激發出來。

作家蔣方舟曾說過,一個人如果不讀書的話,他的價值觀隻能由周圍人決定。

通過讀書來進行知識、經驗的積累,無疑是培養獨立思考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在他人的言論中,我們往往看不見事情的全面,但我們在遇到事情時,可以盡可能地以冷靜、理性的眼光去看待,給思想一點空間。

清華大學曆史系教授痛惜:中國人陷入群體性迷失,半人時代橫行

在教育層面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則是一個老生常談的重要任務,時至今日,我們還在努力讓這個任務完成。

半人時代和群體性迷失,都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相信隻要教育得當,中國青年的身上,仍是光明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