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深夜,一通越洋電話打到長葛這個“剃頭匠”家……

作者:長葛融媒

一個深夜,石象鎮明朗寺村的一個村民手機突然響了起來——一個微信語音電話:“爸,看到了介紹你的視訊,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你背着工具包,裝着剃頭刀、剪子,出門給人剃頭的辛苦。感謝你對我們的付出……”

接電話的不是别人,正是明朗寺村的剃頭匠李金得。語音電話是他在美國工作數年的大女兒李娜打來的。

深夜,一通越洋電話打到長葛這個“剃頭匠”家……

大女兒李娜在美國工作。

“我屬猴,今年65歲,從14歲就開始摸剃頭刀,到今年幹這一行已51年。”李金得驕傲地說,“就是靠着這個不起眼的老手藝,我把3個孩子供出了2個大學生,其中一個還是碩士,在美國工作。人生任務完成,對得起父母、對得起下一代。現在想想,心裡很得勁!”

深夜,一通越洋電話打到長葛這個“剃頭匠”家……

李金得靠着剃頭的手藝将3個孩子培養出2個大學生。

小小年紀受到白眼和欺負,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14歲就跟着師傅學手藝

在農村,一家3個孩子供出兩個大學生,并不十分多見,尤其是其中一個還在美國工作,更是少之又少。而這樣的故事就發生在普通的農民家庭李金得家裡。

當着剃頭匠,靠為人理發、修面謀生,收入微薄,為何能培養出優秀的後代,這就不得不提李金得幼時的經曆。

“我爺爺那一代成分不好,那時,家人走到哪兒都感覺低人一等。”李金得回憶,一直到現在,他都記得家裡人曾受别人白眼和欺負的情形。

“孩兒呀,你要趕緊長大撐起家,要不以後日子苦。”母親曾這樣告訴李金得。

趕上吃不飽穿不暖的年景,李金得和兄弟姐妹早早就明白窮人的孩子早當家,自己一定要争氣,早點為家裡減輕負擔。

在14歲時,李金得跟着家人逛古會,他發現剃頭的手藝“有出路”。

“不需要本錢,手藝學會就能幹。帶着一套東西,走到哪兒幹到哪兒。”李金得前思後想,決定學剃頭。

“為了生計,我都是趁着放學的時間學手藝。”李金得介紹,“師傅不厭其煩,手把手地教。我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剛開始手抖,咬着牙練了幾回,就‘上道’了。因為我心裡着急,能早一天‘上崗’,早一天減輕家裡的負擔。”

就這樣,16歲的李金得正式“出師”,這一幹就是51年。

深夜,一通越洋電話打到長葛這個“剃頭匠”家……
深夜,一通越洋電話打到長葛這個“剃頭匠”家……

李金得為顧客修面、按摩。

“上一代人的命運,我們無法左右,下一代人的命運可以通過讀書改變。唯有刻苦讀書、拼搏上進,整個家族才有希望。”

老式剃頭的服務項目比現在的理發室還要多:剪頭發、洗頭、刮臉、修面、刮耳朵、按摩頭皮、捶打肩膀,這樣一套“超級VIP”服務做完,一名顧客就要花費半個多小時,但李金得從未“偷工減料”。

就是靠着這樣的手藝,李金得在1995年經人介紹,被“挖”到青海省一個煤礦當上了專職剃頭師傅。

“雖然離家千裡,但為了生計,我還是想去闖一闖。”李金得說,隻是他沒想到的是,這一次的經曆推動了整個家庭命運的轉變。

工作期間,看到礦區勞工們每天過着把生命拴在褲腰帶上,擔驚受怕的日子,甚至不少人擔心下去再也不能回到地面。這種情況讓李金得不由得也擔憂起來。

“我們50年代出生的人,因為時代原因,經曆過饑荒,被生活逼迫,早早謀生。下一代的孩子們要怎麼辦,難道也要像我這樣,幹不入流的行當,靠賣力氣謀生嗎?”李金得内心發出了這樣的疑問。不久之後,在一次春節親戚聚會時他找到了答案。

和家中的兄弟們聊天時,李金得了解到,一個表哥靠着饅頭就鹹菜讀完了高中,通過聯考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學,實作了“寒門出貴子”。畢業後,他成為一名進階技術人才,進入了一家優秀的工作機關。豐厚的收入一下子改變了窘迫的家境。

而下一代的侄子侄女們更是優秀,有的成為大學教授,有的大學參軍,表現都分外優秀。

哥哥的話更是說中了李金得的心事:“上一代人的命運,我們無法左右,下一代人的命運可以通過讀書改變。唯有刻苦讀書、拼搏上進,整個家族才有希望。”

回到家,李金得便對兒女們說:“你們一定要努力讀書,讀到哪兒,我供到哪兒!”

為了掙孩子們的學費,在家中無力購買自行車的時候,李金得需要背着成套的工具和臉盆,頂着星星出門,到新鄭、開封洧川趕會,深夜才到家。

深夜,一通越洋電話打到長葛這個“剃頭匠”家……

一套家夥什兒幫助李金得掙到了養家糊口的錢。

深夜,一通越洋電話打到長葛這個“剃頭匠”家……

一把躺椅已跟随李金得多年,至今他不舍得扔掉。

“父親總說家裡清貧,沒有能力為我們提供優越的生活環境,但是他的言傳身教就是家裡最寶貴的财富。他慣常的勤奮、困難低谷時的樂觀和堅韌的品格從小就影響我,少年時期有父親作為我的榜樣,起早貪黑的辛勤勞動,他的每一個身體力行的行動遠遠勝過了千句萬句的唠叨”李娜說,父親指明的方向讓我們少走了太多彎路,如今,事實證明父親當年的做法多麼明智。

“愛讀書、能吃苦,敢拼搏,不但家族可以振興,整個國家也會變得強大。”

“雖然成才的途徑有很多,但讀書上大學已經是我們這一代人目前看到的最好的一條。雖然讀書很苦,但你受不了讀書的苦,就要去受生活的苦。”李金得語重心長地說。

“有哥哥姐姐們做榜樣,整個大家庭特别重視教育。另外,我們家的經濟條件不好,孩子們也是想改變家庭,都很争氣,盡自己所能去學習。”李金得說。

最終,3個孩子兩個都考入高等學府,大女兒更是以研究所學生的身份被一家大型企業聘用到美國工作,小女兒則成為了一名英語教師,小兒子也創業有成。

“現在,我們幾個老兄弟坐在一起聊天,都感歎,從曾經的‘低人一等’到如今孩子們争氣成才,二三十口人的大家庭擺脫了愁苦、貧窮的命運,全是因為重視教育。雖然我們是農民出身,但我們都明白,愛讀書、能吃苦、敢拼搏,不但家族可以振興,整個國家也會變得強大。”李金得說,國家也有過受辱的曆史,如今整個社會都在崇尚教育,因為大家明白了落後就要挨打,受欺負,隻有教育才能強國,人民才能真正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

記者 | 賀晶晶 校對 | 書方

美編 | 王銳 值班總編 | 趙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