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橫華媒國際推出“華夏風範”平台,融通中外,展示中國城市文化。
山胞是中國台灣地區南島語系各族群的統稱,主要居住在中國台灣省,也有少數散居在福建、浙江省等沿海地區。

山胞以稻作農耕經濟為主,以漁獵生産為輔,山胞的手工工藝主要有紡織、竹編、藤編、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
語言文化
山胞有自己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大體可分為泰雅、鄒、排灣三種語群,沒有本民族文字。
番刀山刀
山胞原住民是台灣的山嶽的主人,亦是台灣文化的重要資産,其所使用的刀具代表着勇氣、智慧與力量的象征。
番刀又稱山刀,原住民山刀是台灣山胞個人佩刀的傳統,根據其所屬部落及用途不同而形制各異。
泰雅人是山胞的族群之一。
泰雅族的刀具是原住民族群中長度最長、彎度最彎的山刀,且刀背較厚。
文獻記載中,昔日泰雅族勇士與宿敵葛瑪蘭族、阿美族戰鬥時,揮刀相向,往往連敵方的頸骨都被砍斷。
對原住民中的男性來說,整個生命曆程都與番刀不可分割。
飲食文化
山胞的飲食以谷類和根莖類為主,一般以粟、稻、薯、芋為常吃食物,配以雜糧、野菜、獵物。
山區以粟、旱稻為主糧、平原以水稻為主糧。
居住在蘭嶼的雅美人以芋頭、小米和魚為主食,
布農人以小米、玉米和薯類(當地稱地瓜)為主食,
平埔人還特産香米、喜食“百草膏”(鹿腸内草漿伴上鹽即食)。
昔日飲食皆蹲踞生食,飲食、烹饪、享用十分考究。
山胞嗜煙酒、食嚼槟榔。
服飾文化
山胞各族群男女皆重裝飾,其傳統衣飾絢麗多彩,衣飾式樣因族群而異。
山胞男子的衣飾式樣,大體有四種類型:
一是以泰雅人、賽夏人和北部阿美人為代表的北部型;
二是以曹人和布農人為代表的中部型;
三是以排灣人、卑南人、魯凱人和南部阿美人為代表的南部型;
四是蘭嶼島上雅美人的雅美型。
山胞女子衣飾類型包括短衣長裙和長衣短裳。
大體有三種類型:一是泰雅人、賽夏人、曹人和阿美人的短衣長裙式;
二是布農、魯凱人和排灣人的窄袖長衣式;
三是雅美人的半裸露式,上身常常隻穿一件背心,下體僅橫圍一塊腰布,
冬季則用一塊方布自左肩圍裹其身,于左肩上打結。
《華夏風範》平台由縱橫華媒國際發起打造。它以《華夏風範》App和國際網站為載體,以傳承、傳播、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緻力于向全人類闡釋推介更多具有地方品牌特色物産、中國城市文化底蘊、中國人民精神特質、中國經濟社會力量、中國智慧與自信的優秀文化,為推動國際交流與合作、人類發展與進步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