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就是首批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揚州

作者: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

央視連續聚焦,揚州現在有多火?

2月16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兩次聚焦揚州,分别以《大好河山——江蘇:品味水中鮮 揚州寶應:荷藕之鄉迎豐收》、《大好河山——江蘇:工藝精 匠心傳 揚州醬菜:清代宮廷的禦膳小菜》為題,用時共計超過24分鐘,深度介紹了水鄉寶應與揚州醬菜。

揚州寶應:聞名全國的荷藕之鄉

節目介紹,位于揚州市寶應縣的射陽湖物産豐饒,尤其以荷藕出名,是遠近聞名的“荷藕之鄉”。蓮藕豐收之時,這裡一派詩詞中描寫的景象——“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

鏡頭跟随當地的荷藕經紀人仲跻海來到其承包的藕田,詳細記錄了采藕的全過程。在下水體驗後,主持人很快發現這裡的土質不一般。原來,射陽湖自古就氣候溫和,農業發達,境内湖蕩星羅棋布,當地出産的藕被稱為蕻藕,蕻指的是草根與泥沙交織在一起形成的土壤,土質肥沃松軟,特别适合藕的生長。長出來的荷藕“白、大、脆、嫩、甜”。主持人一口咬下現場剛摘的荷藕,感歎沙少水多,口感不輸水果,十分解渴。

這就是首批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揚州

随後鏡頭來到射陽湖鎮西北部的水泗荷園,這裡萬畝荷塘中種植了兩百多個荷花品種,花期持續整個夏天。荷花不僅具有觀賞價值,還能淨化水質。節目中說,采荷藕的壯觀豐收場景展示了水鄉人的勤勞樸實,而夕陽下碧波蕩漾的荷塘則讓人感受到水鄉的靜谧與柔美。

這就是首批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揚州

節目最後來到一家餐館,品嘗了在江蘇廣受歡迎的小吃——藕粉圓子,此外還有藕夾、藕餅、捶藕等各色與藕有關的小吃。寶應一年四季荷藕不斷,人們對藕的選用也很講究。不同時間長出的藕,做法各不相同。豐富的物産賜給人們烹饪的靈感,不僅制作美食,更創造了美好生活。

這就是首批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揚州

鮮、甜、脆、嫩的揚州醬菜

“運河兩岸多醬園”。揚州醬菜在唐代就名揚四方,清代更被選為宮廷禦膳小菜。揚州醬菜具有鮮、甜、脆、嫩的特點,脆、嫩基本取決于蔬菜原料,而鮮、甜主要來源于醬料。

節目組來到揚州三和四美醬菜廠,在這裡,見證了揚州醬菜的制作過程。質管部經理王棟告訴主持人,醬菜裡的蔬菜原料在不同地區收購都有其各自不同的時間表,必須嚴格按照時間執行,醬菜師傅的刀工,保證了每片蔬菜的厚薄與口感。而醬在每年清明時節開始制作,到冬季做成,期間至少翻缸八次,十分考驗技藝。

這就是首批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揚州

據了解,二十世紀初期,揚州市區的醬園有數十家,其中較有影響力的兩家是三和醬園與四美醬園。1998年,這兩家醬品企業正式合并。老字号的強強聯合,讓揚州醬菜煥發了新的生機。2009年,揚州三和四美醬菜制作技藝被評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如今的三和四美仍走在不斷創新的道路上。

這就是首批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揚州

标準嚴格,精益求精,傳承創新,這就是揚州醬菜裡的揚州工。如果有親朋好友來揚州,您不妨推薦他品嘗一下道地揚州醬菜,一小瓶醬菜,或許就能讓他感受到揚州美食的獨特魅力。

這就是首批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揚州

就在此前,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多日持續聚焦揚州,文化景觀遺産瘦西湖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産揚州玉雕、通草花等紛紛出鏡。

2月11日,《遠方的家》特别節目《大好河山——最憶是江南》中說,揚州園林是江南園林的一大代表,揚州瘦西湖被譽為“園林之勝 甲于天下”。用時近八分鐘,通過鏡頭帶領觀衆感受到了揚州瘦西湖的魅力。

這就是首批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揚州

揚州瘦西湖:園林之勝 甲于天下

節目組從瘦西湖南門進入,行船在瘦西湖的水道之中,驚歎兩岸的風景如畫卷一般。揚州市文化學者顧風在節目中介紹,這段長長的河堤沿岸桃柳間植,到了春天柳綠桃紅,遠遠看去美得不敢相信是真的。

這就是首批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揚州

瘦西湖是在河道基礎上發展成的園林,長堤春柳這一段曆史上叫作保障河,這裡曾是揚州城郊,因為建築空間廣闊,再加上有水道連通城市,交通便利又野趣十足。揚州城裡的大戶望族,紛紛沿着水岸興建私家園林與城郊别墅。明代晚期,這裡就已經發展出了從城中到此的浏覽線路,成為公共景觀。在清朝乾隆皇帝數次下江南期間,揚州鹽商們又沿着河道兩岸密集地建造了一系列次第展開的園林景觀。最後就形成了“兩岸花柳全依水,一路樓台直到山”的景象。

随後,節目組在水道轉折處停船靠岸,來到了小金山,這也是一座園林。清朝乾隆年間,鹽商程志铨在瘦西湖西北開挖蓮花埂新河,挖河的土堆成了一座小山,成為了瘦西湖地區地勢的高點。節目中說,從自然到人工,這樣的過渡讓人無所察覺,這也許就是瘦西湖 “雖是人造 宛自天開”的高妙之處。

這就是首批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揚州

當被問到小金山為什麼要加個小字時,顧風表示,揚州不僅有小金山,還有小盤古、小秦淮,之是以加個小字并非弱小,而是謙卑的心态,小中見大,在小中看到大的情懷,更能看到修養。

這就是首批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揚州

其實瘦西湖的保護性建設從古至今一直沒有中斷,一些曆史景觀如熙春台望春樓在原址得以修複。而揚州作為國務院公布的首批國家曆史文化名城,在古城保護的道路上已經走過了40年,始終堅持妥善處理古城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堅持不大拆大建、不破壞街巷體系、不破壞居民生态、不破壞曆史文脈、不破壞建築風貌,實作了人與古城和諧共存。

揚州玉雕:妙手精工傳天下

2月14日,央視中文國際頻道《遠方的家》欄目再次聚焦揚州,在《大好河山——江蘇:妙手精工傳天下》特别節目中用時共計近15分鐘,詳細介紹了揚州玉雕、通草花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發展曆史、精湛技藝和風格特色。

節目中說,揚州以玉雕名揚四方,清代中期,揚州玉器進入全盛期,成為全國玉材的主要集散地和和玉器生産中心,有着“天下玉揚州工”的美名。

這就是首批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揚州

節目組先來到揚州玉器廠内的中國玉器博物館,進階工藝美術師朱士平的引領下,通過具有揚州特色的山子雕、鍊子壺等精美作品,詳細了解到了揚州的玉雕技藝和傳承。2006年,揚州玉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20年,揚州市廣陵區灣頭鎮又被授予“中國玉雕之鄉”稱号。

這就是首批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揚州
這就是首批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揚州

揚州通草花:中國古代的永生花

“在揚州的尋常百姓家中,美好的事物無處不在”,節目組随後實地拜訪了揚州通草花技藝傳承人,親眼見證了通草花制作的複雜過程,對通草花的仿真技藝驚歎不已,并在節目中說,清代初期,揚州人首創了通草花,這是中國工藝花卉制作曆史的一次創新。

通草花的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距今已經有2200多年,在民國時日漸衰落,傳承人也隻有寥寥數位。現在人們重新認識了這項手工藝的價值,開始了傳承與保護。

這就是首批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揚州

相信這朵流傳數百年的藝術之花一定可以綻放地更加絢麗、永不凋謝。

這就是首批入選國家曆史文化名城的揚州

編輯丨萬園豔

來源丨揚州廣電“揚帆”手機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