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批房地産巨頭重金砸向醫療

作者:看醫界

如果行業有熱搜,那2022年開年不久香港亞洲醫療集團獲得4億美元融資的消息,或許能在熱搜榜上占據一席之地。

作者|肖湘

來源|看醫界(ID:vistamed)

點選上方頭像關注“看醫界”,每天都有料!

碧桂園領投心血管龍頭醫療集團

2月10日,據财經媒體報道,心血管專科醫療品牌香港亞洲醫療集團完成4億美元D輪融資,本輪融資由碧桂園創投、春華資本領投。

香港亞洲醫療集團目前擁有武漢亞洲心髒病醫院、武漢亞心總醫院、新疆亞心心髒病醫院等3家醫院,同時在日本收購一家心血管中心,在香港聯營一家心血管中心,總床位數近3000張。

碧桂園創投董事總經理孫梁浩表示,亞洲醫療兼具國内民營體系頂級的診療技術和優秀的專業醫療團隊,同時有經曆過新冠疫情充分考驗的經營能力,是絕對的市場龍頭。“未來我們将持續支援企業發展,陪伴企業成長為亞洲頂尖醫療品牌,惠及更多患者,創造更大社會價值。”

據了解,領投方碧桂園是一家世界500強的地産企業,2007年在香港上市,近年來,碧桂園的身影屢屢出現在醫療服務領域,且出手都不小。

一批房地産巨頭重金砸向醫療

來源:碧桂園官網截圖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1月,碧桂園集團宣布成立碧桂園創投,成立三個月後,2019年4月,頭部非公醫療服務平台企鵝杏仁集團宣布完成新一輪2.5億美元融資,碧桂園創投也是領投方之一。

而追溯碧桂園與醫療服務的過往,發現在2017年8月,碧桂園就與國際頂尖的醫療集團英國國際醫療集團(international hospitals group limited,IHG)在馬來西亞簽訂戰略合作協定,約定雙方将就國際頂尖醫療資源與專家,醫院功能規劃與設計/醫院建設項目管理、醫院營運管理、醫護教育訓練等領域展開深度合作。

地産巨頭有的建醫院,有的買醫院

這隻是地産進軍醫療的一個縮影。放眼地産行業,近年來營收增勢不盡如往年,在尋求出路的要求下,進軍醫療成為不少企業的優先選項。

以地産巨頭萬達集團為例,近些年也在醫療界搞出了不小的動靜。早在2016年,萬達就宣布與英國國際醫院集團(IHG)簽訂合作協定,萬達總投資150億元,在上海、成都、青島建設三座綜合性國際醫院,由IHG營運管理并使用IHG品牌。但幾年過去了,萬達英慈國際醫院沒有了下文。

2018年9月,萬達集團更換合作夥伴,宣布與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簡稱“UPMC”)簽訂戰略合作協定,未來數年内,萬還将與UPMC合作共建4家國際醫院。

2021年2月1日,成都萬達UPMC國際醫院公布一則人事任免資訊,曾擔任北京和睦家醫院的首席醫療官的Randy Jernejcic博士擔任CEO。有消息稱,該院将于今年年底開業。公開資料顯示,醫院總建築面積40萬平方米,總投資60億元。

2020年11月2日,由以房地産開發為主營業務的深圳合正控股集團投資并營運的深圳禾正醫院正式開診。據了解,深圳禾正醫院總投資40億元,編制床位1200張,首期開放床位700張;設有綜合醫療中心、惡性良性腫瘤診療中心和康複治療中心共三大醫療中心;同時,打造心髒中心、婦産中心、兒科中心、康複中心、惡性良性腫瘤中心和整合醫學中心六大重點特色學科。

地産企業一邊是自建醫院,另一邊也在收購醫院資産。2021年9月29日,知名上市地産商龍湖集團釋出公告稱,10.8億元收購重慶佑佑(備注:重慶佑佑寶貝婦兒醫院)及相關資産。據悉,龍湖集團連續9年獲“中國房地産開發企業綜合實力10強”,入選2021年《财富》世界500強。随着收購的完成,地産企業龍湖集團将增加婦兒醫療概念。

重金砸向醫療如何才能玩得轉

不過,“隔行如隔山”的現狀,在醫療領域顯得尤甚。前期進軍醫療的地産企業,有的打起了退堂鼓,而有的則陷入了泥潭。

2020年9月,恒大集團旗下港股上市公司恒大健康釋出公告稱:公司名稱由恒大健康産業集團有限公司更改為中國恒大新能源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此前該公司曾釋出拟改名公告,改名原因是“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恒大健康産業集團最重要的業務”。

據了解,2015年2月,恒大地産完成收購香港上市企業新傳媒74.99%的股份,成為其控股股東,并于2015年4月20日更名為恒大健康産業集團,簡稱恒大健康。在進軍醫療健康這幾年,恒大的健康“野心”付出了巨大代價。2018年恒大健康的借款總額僅為149億元,到2019年時,這一數字已猛增到628億元,同比增長了4.2倍。

在醫療健康領域,恒大可能更像是邁出了一隻腳試探了一下,當感受到溫度不理想,及時抽身離開,而同為房産企業的宜華地産,則是全面轉型醫療大健康,股票更名為宜華健康。此後一路開啟了“買買買”之路。不過,從2015年至2020年,轉型醫療5年來,宜華健康的業績一直在下滑,僅2019年一年,就虧了十幾億。

地産企業重金砸向醫療,跨界辦醫,可謂資金優勢突出,但在醫療領域,僅有資本卻難以順利推進。

著名血管外科專家、張強醫生集團創始人張強醫生曾表示,和其它行業不同,中國醫療健康行業最缺的不是資本,也不缺醫院大樓,缺的是醫生人才資源流動的土壤,缺的是大量符合國際化醫療服務标準的醫生團隊,缺的是公平有序的民營公立競争機制,缺的是國際化的醫生培養體系。

有業内人士認為,資本雄厚的地産企業如何利用資本在經營管理、市場營運、人才培養和資本運作等方面的優勢,推動醫療服務單元的有效整合值得更深入探讨。(本文為《看醫界》釋出,轉載須經授權,并在文章開頭注明作者和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