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庸先生的小說,曾勾起了一代人關于武俠的記憶和遐思,尤其是郭靖和喬峰等大英雄,更是受到武俠迷們的尊敬和喜愛。
而他們之是以如此受歡迎,不僅僅是因為他們那高超的武功,仁義的性格,更是因為他們在民族危難時,挺身而出,視國家危亡為己任,真正做大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其實,在我們開國将領的隊伍裡,也有這麼一批高手,他們不僅擁有一身高超的武功,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在民族危亡時,亦能身先士卒,指揮千軍萬馬作戰,救民族于水火。
他們才是那個年代當之無愧的“大俠”。
陳赓
在開國将帥中,陳赓元帥有勇有謀,在戰場上常常能出奇制勝,私下裡,陳赓還是一個隐藏的武林高手。
陳赓出生在一個國術世家,祖父曾師從少林寺武僧釋圓,随身攜帶的一柄大刀重達80餘斤,使起來快如旋風,毫不費力。
年幼的陳赓就跟着爺爺習武,每天早起晚練,棍棒、拳腳樣樣精通,一套“少林昭陽拳”更是出神入化。
1924年,陳赓成了黃埔軍校一期的學員,在人才濟濟的黃埔軍校内,陳赓傑出的組織和活動能力,深受學校教官的賞識,其是腿上的功夫,更是受到很多人的認可。
黃埔軍校中,曾流傳着這麼一句話:“蔣先雲的筆,賀衷寒的嘴,都靈不過陳赓的腿。”
說的就是陳赓腿腳功夫了得,據說能一下能躍起兩三米高,尤其善長途奔襲。
在東征戰役中,蔣介石曾被陳炯明圍堵在革命軍總指揮部内,情況危急,想逃跑腿腳卻一下子不聽使喚,蔣介石當時顔面盡失,羞憤欲死,關鍵時刻,還是留任黃埔軍校的陳赓背起蔣介石,健步如飛,在士兵的掩護下,迅速逃離了危險區域,蔣介石這才撿回一條命。
隻可惜,在後來的抗戰中,陳赓腿部兩次受傷,還差點截肢,力量上減弱不少,但功夫卻一直沒有落下。
建國之後,大陸和美國之間多有往來。
有一次,來自美國的貝爾上校聽說陳赓會國術,就讓自己的貼身保镖找陳赓比試武藝,想借此殺殺我方的銳氣。
這個保镖長得人高馬大壯實如牛,還是美國的拳擊冠軍,那一雙鐵拳幾乎無人能敵,貝爾料定陳赓絕不敢迎戰,沒想到,陳赓一口就答應了下來。
比武開始後,保镖往那一站,仿佛一堵人牆,周圍人都不由得為陳赓捏把汗,但是保镖一拳還沒打出去,就被陳赓直接撂倒在地,接下來的幾個回合,保镖屢次出拳,都被陳赓還擊了回去,一點便宜也沒占到,不得不敗下陣去,再也不敢小瞧了陳赓。
隻可惜,58歲那年,陳赓将軍驟然離世,直到去世的前一天,陳赓還堅守在工作崗位,一生勤勉,卻走得突然,全國上下無不哀悼。
徐海東
在開國元帥中,如果說有誰的武功讓陳赓刮目相看的,那必定是大将徐海東。
一次,在部隊休整期間,愛熱鬧的陳赓将軍,擺了一場擂台賽,準備和大家切磋武藝,結果等了許久,隻有徐海東和許世友兩位将軍前來應戰,狡猾的陳赓就讓他們兩個人先打一場,想探探兩人的虛實再做打算。
誰知,短短幾招之内,許世友就被徐海東打下陣來,坐在台下的陳赓見此情形,朝徐海東連連擺手: “改天再打,改天再打。”
能讓陳赓望而生畏,可見徐海東武功之高強。
也難怪,徐海東将軍自幼就跟着師傅範青峰學習功夫,範青峰是正宗的八卦掌功夫傳人。
範青峰曾因為躲避禍事到磚窯中打零工,碰巧遇到了窯工家庭出身的徐海東,當時徐海東才9歲,可是小小年紀就好打抱不平,人也機敏聰慧。
範青峰非常喜歡這個孩子,師徒二人一見如故,範青峰便将畢生所學,傾囊相授。
徐海東天賦高,又肯吃苦,對于師傅傳授的招式,總是勤加練習,毫不偷懶,沒幾年,就習得了一身好本領,加入紅軍隊伍後,每次作戰,徐海東都沖殺在最前面,異常勇猛。
有一回作戰期間,下起了鵝毛大雪,徐海東帶領特務連,直接脫了棉衣赤膊上陣,把敵人吓得望風而逃。
因為作戰勇猛,武藝超群,徐海東還被毛主席譽為勞工階級的“一面旗幟”。同志們親切地稱他為“中國的夏伯陽”。
隻是,戰場上刀槍無眼,子彈橫飛,縱然擁有非凡的功夫,徐海東還是多次受傷。
後因傷病複發,疼痛難忍,徐海東不得不退出一線戰場。
賀龍
跟徐海東不同,賀龍出生于武學世家,先祖曾在李自成起義軍中擔任進階将領,爺爺是清朝的武舉人,擅長洪拳、二洪拳、八虎拳,刀、棍、槍、劍、镗、耙、錘等器械更是樣樣精通。賀龍的父親也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武功超群。
在環境的熏陶下,賀龍很小就開始習武,他曾對國術家顧留馨說:“我們家鄉的人都練功,那可是真功夫,一個人能對付幾個人。”
賀龍13歲時就跟着鄉親們跑馬幫,因為年紀小,跑馬幫的活兒既累又極其危險,賀龍沒少受折磨,但是也正是這段經曆讓賀龍受到了充分的鍛煉,養成了堅韌不屈的品格,為以後從事革命事業奠定了基礎。
1917年,賀龍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的援鄂戰争,拎着兩把菜刀就襲擊了縣長的府衙,還從衛兵手中奪了兩把槍,拉起了農民武裝,這就是廣為流傳的“賀龍兩把菜刀鬧革命”的故事。
賀龍有一次帶領部隊途經武當山,當得知時任武當山道長的徐本善功夫了得,是全真派第15代傳人時,便幾次登門拜訪,向道長讨教武功。
賀龍不僅自己習武,還把習武的思想帶到了所屬的部隊,他要求“童子團”的團員每天從基本功練起,紮馬步、練摔跤、腿上綁着沙袋練長跑,這些都是賀龍幼時練武的套路。
是以,附近的群衆常常稱賀龍為“飛毛将軍”,将他帶領的軍隊稱為 “飛毛軍”,“飛毛腿夜襲陳家河”“飛将軍沙場秋點兵”的故事現在有人津津樂道。
建國後,賀老總擔任國家體委主任,繼續為新中國的國術事業做貢獻。
賀炳炎
賀炳炎将軍素有“再世關公”之稱,他從小酷愛國術,9歲師從武當一清道長門下,從内秀的“淩霄劍法”,到豪放的“玄虛刀法”,賀龍都很精通,一柄大刀在他的舞動下,虎虎生風,水潑不進……
在雁門關伏擊戰中,賀炳炎率領将士突襲數倍于我方的日軍,殲滅敵人500餘人,大獲全勝,還獲國民政府通令嘉獎。
加入紅軍後,賀炳炎因為常常和賀切磋武藝,還是以得名“小賀龍”。
賀炳炎不僅會使刀劍,還喜歡摔跤。
有一次,賀炳炎與一位河南籍紅軍士兵摔跤,對方比他高一頭不止,賀炳炎看似絲毫不占優勢,然而,還不等對方出招,賀炳炎一個箭步沖上去,将對方雙腿往後一勾,士兵就倒下了。
在一旁觀戰的賀龍,帶頭鼓掌,圍觀的官兵也歡騰不已。
隻是在一場戰鬥中,賀炳炎不幸負傷,由于當時缺醫少藥,賀炳炎不得不忍痛鋸掉整條胳膊保命,賀龍得知這個消息後,悲痛地癱坐在地上,所謂的英雄惜英雄,就是如此吧。
然而,賀炳炎在見到賀龍後,第一件事卻是詢問:“我的胳膊沒了,還能打仗嗎?”
得到賀龍的肯定後,賀炳炎僅僅在擔架上休息了7天,便又投入了戰鬥,還被人送外号“獨臂刀王”。
許世友
前面幾位的功夫要麼是家傳的,要麼是機緣巧合練的,許世友身上的功夫可是出身正宗的少林派。
許世友幼年時因為家境貧寒,每天去山上挖野菜度日,被少林寺雲遊武僧林金子看中,收為關門弟子。
因為悟性高,又勤學苦練, 8年的時間,許世友練就了一身好本領,梅花樁、鐵砂掌、金剛拳等樣樣精通,少林瘋魔棍、旋風刀使得出神入化,硬氣功也非常了得,寺内3米多高的圍牆,他跑幾步就能一躍而上。
據許世友的女兒回憶,她和父親一起上樓梯,她常常踩的樓梯嘎吱作響,而父親卻可以凝神靜氣,不帶一絲聲響。
在少林寺習武期間,許世友還在比武大賽中打敗了連續三年奪冠的師兄,成為少林寺當年的武功冠軍,後來,因為母親身染重病。許世友思母心切,決定回家探望母親,然而少林寺寺規甚嚴,出家弟子還俗,是要被“打出山門”的。
寺内擺下十道演武陣,步步設防,關關難過,還鄉心切的許世友硬是一陣陣闖過去,打敗百十号人,最終闖關成功,奔向回家之路。
離開少林後,許世友輾轉加入了紅軍隊伍,作戰非常勇猛,并多次擔任大刀敢死隊隊長,每次攻打大山寨,許世友都沖在最前面。
在突破嘉陵江中,許世友已經是紅四軍的軍長了,仍然身先士卒,親率敢死隊渡江,憑着一柄鋼刀,斬敵36人。
新中國成立後,許世友還曾擔任過中國國術協會名譽主席,放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那就是武林盟主。
許世友喜歡國術,也喜歡關注習武之人,他評價李小龍:“有股子狠勁,哇哇亂叫很讨厭。”
他還對李連傑的武功贊譽有加:“基本功很紮實的。”
即便老年退隐南京,他還指導身邊的警衛員練習國術,練家裡的闆凳被他武的虎虎生風。
錢鈞
錢鈞和許世友一樣,同樣出身少林,他比許世友遲3年進少林寺,兩人一起在寺中練武5年,還是同一年出的寺門。
隻不過許世友是打出山門,而錢鈞卻是“逃出山門”。
“許司令武功好,能打出山門,我武功差,打不出去,隻好從後山小道溜走。”
其實,這不過是錢鈞自謙的話,他和許世友在少林寺并不相識,直到一起加入了紅軍,彼此才從閑聊中得知,原來他們還是少林“兄弟”。
後來,兩人同在南京軍區任職時,還經常切磋武藝,錢鈞雖然武功比不上許世友,但是氣功卻無人能敵,據說,他能将脊背吸在牆上,很久不掉下來。
曾有傳聞,錢鈞練就了一副驚人的鐵掌,有一次,有人在桌子上放了一塊壓鹹菜用的青石,少說也有20來斤,想試探錢鈞的實力,隻見錢鈞暗暗發力,伸出右手,一掌下去,光滑、圓溜的青石頓時四分五裂,飛濺的碎石渣,竟蹦出一丈多遠!令衆人目瞪口呆。
1933年,錢鈞奉命偷襲地主武裝的老巢,60多個土匪試圖趁着夜色攀牆逃跑,哪知隐蔽在牆外的錢鈞早有預料。
隻見他縱身一躍,跳上牆頭,匪徒們爬上來一個,錢鈞就扔一個,一口氣扔了十幾個,有的當場殒命,有的被扔到牆邊的水塘裡,哀嚎連連,不到一個小時,錢鈞就圓滿完成了戰鬥任務。
解放後用不着武功了,錢鈞也一直堅持晨起練功的習慣,81歲高齡,還能徒手托起蹲在地上的老戰友。
7
孫繼先
1935年,紅軍血戰湘江,18名勇士挺身而出,冒着槍林彈雨強渡大渡河,并成功控制了渡口,孫繼先就是其中一位。
孫繼先是山東曹縣人,從小就喜歡舞刀弄槍,12歲時,他拜當地的一個武師為師,苦練武藝。勤奮再加上天賦異禀,不到一年,武師就感慨地對他說:“孩子,我實在沒有可教的了,你再尋名師吧。”
孫繼先拜别恩師後,來到河南商丘,在一個武館學武,當時正值軍閥混戰,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孫繼先不顧家人的反對,在學成武藝後毅然投身到革命事業中,并加入了紅軍隊伍。
長征時,由于槍彈較少,紅軍很多時候,都是和敵人貼身近戰,每次作戰,孫繼先都身先士卒沖鋒在最前面,直殺得大刀卷刃,渾身是血,可那都是敵人的血,他自己卻毫發無傷。
征戰數十年,孫繼先身體毫發無傷,這在開國将帥中,幾乎是絕無僅有的。
連許世友都對孫繼先的武功很佩服,他曾說:“老孫就是厲害,子彈見了他都繞着飛。”
這當中也許有運氣的成分,但與孫繼先高超的功夫也有着莫大的關系。
新中國成立後,孫繼先将軍不再帶兵,而是接受上級調遣,搞起了基地建設,成為了大陸第一位飛彈基地司令員,建造了大陸第一個飛彈發射基地,也就是現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前身。
其實,除了上述的幾位将軍外,紅軍中還有很多将領武功超群。
朱德同志拳法了得,一向儒雅的周恩來總理,一套“八卦手”爐火純青,師傅是與霍元甲齊名的清末七大高手之一的韓慕俠的徒弟。
國術給予了這些開國元勳們強健的體魄,也給予了他們能夠吃苦耐勞的堅韌品格。
也正因為如此,他們才能在艱苦卓絕的戎馬生活中,能夠保持強健的體魄,千錘百煉而屹立不倒。
其實,光靠武藝是完成不了革命大業的,和武功比起來,胸懷天下的抱負、舍己為人的精神、殺伐決斷的智謀,都要比武功重要得多。
金庸曾說:俠之小者,助人為樂,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練功學武,扶危濟困是小事,為國為民、奮不顧身才是真正的大俠。
而這些開國的功勳們,無一不是将家國安危、民族存亡視為己任,在戰場上以一當十、抛頭顱、灑熱血,他們才是世人眼中,當之無愧的真英雄。
他們能夠堅持到革命勝利,靠的絕不僅僅是武功,而是堅韌的品格,堅定的信仰,心懷家國大義的抱負以及舍生忘死的精神。
私者一時,公者千古,正是有了他們的付出和犧牲,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和未來。
他們為革命所流過的血和汗,世人都不會忘記,他們為新中國付出的一切,我們都将會銘記于心。
作者:璇玑
編輯:改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