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長信基金李家春:「重劍無鋒」的大類資産配置專家

作者:金融圈女神經
長信基金李家春:「重劍無鋒」的大類資産配置專家

曲豔麗 | 文

長信基金李家春是23年固收老将,先在交銀,後轉戰富國、東方紅,先後涉獵各類資産,最後到長信基金,統管整個固收條線。

李家春看待「固收+」,是很典型的産品思維,不強調風格,強調結果,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不同産品搭配不同的投資思路,呈現不同的風險收益特征。

李家春用了相當篇幅介紹團隊搭建、投研架構。這是因為固收+相對複雜,包括大類資産配置、各種債券、轉債、股票配置等多元度視角。對「固收+」而言,最重要的并非像股票型基金經理一樣單槍匹馬式的個人英雄主義,而是團隊配合是核心。

在市場的不同階段,無論排名如何,李家春最終都實作了絕對收益。以做二級債基的兩個「三年」為例:2011年-2014年、2015年-2018年,指數表現平庸。但他管理的交銀雙利債券A/B,自2011年9月26日至2014年8月21日,任職回報23.96%。東方紅穩健精選A,自2016年10月18日至2018年8月22日,任職回報11.02%,均錄得正收益。(天天基金網)

在長信基金,李家春的代表作長信穩健精選A,是進取型「固收+」,自2020年7月16日管理至今,任職回報17.59%。長信穩健均衡A,是保守型「固收+」,自2021年3月30日管理至今,任職回報3%。(天天基金網,2022.2.9)

「取得絕對收益,是比較重要的事。」李家春反複表示。

李家春的自我評價,是「三個一些,兩個到位」,即做投資的時間稍微久一些,看的周期多一些,經驗豐富一些,對風險的把控相對比較到位。圈内同行對他的評價是「大開大合,勇于做判斷,勇于做決策」。

關于李家春的介紹,有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個人成長經曆。第二部分,團隊搭建、投研架構與投資理念。第三部分,産品思維與業績表現。

I.從業經驗

2006年-2014年,李家春在交銀施羅德基金,長達8年時間,從純債基金經理開始慢慢演變和進化,2008年涉足一級債基,2011年開始做二級債基。

當時的交銀,群星璀璨,是交銀曆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在那個年代,交銀崇尚自上而下的體系,有些傳奇色彩,宏觀因素也是影響市場的主要變量。

2014年,李家春短暫在富國基金停留,做轉債、銀行資管委外專戶,恰逢牛市。2016年,李家春轉戰東方紅資産,開始管理混合偏債類産品,投資範圍慢慢變得更複雜,逐漸納入打新、可轉債等政策。這一時期,李家春接受了價值投資理念,堅持絕對收益、長期持有。

2018年,李家春加入長信基金,更進一步,統管整個固收條線。

這一路走過,他不斷豐富自己的投資理念和思維架構,到了長信基金,開始把過去吸收的東西變成執行層面。

據悉,長信基金整個固收條線目前總管理規模逾900億元。

看一個擅長大類資産配置的固收+基金經理,從業履曆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首先要對各大類資産有一定的熟稔度,這隻能是時間和跨度累積的結果。

李家春是一個很難被定義的基金經理,因為太資深。他的體系裡,容納了太多東西,以至于他形成了很強的工具思維,像一個工具箱,為了不同産品,派遣不同陣型,進行不同比對。

這也就意味着,除了絕對收益理念,他沒有什麼固定的路徑依賴。

II.團隊搭建與投研架構

在長信基金,李家春做了一個重要工作:整個團隊的搭建。

長信基金固收條線共26人,12名投資經理、8名研究員、6名交易員。

相比一般的中型基金公司,李家春對研究團隊做了較大的改變,放了很多人力資源在自下而上的研究上,包括信用、轉債、宏觀、利率、行業等共8名研究員。李家春本人,是偏自上而下的思路,擅長大類資産配置。這就是典型的團隊配合思路。

李家春統管的「固收+」條線,整個投資決策流程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 做好資産配置。

資産配置涉及到内部投研管理架構、管理方式、管理架構。長信基金分為三個投研團隊,包括主動權益、量化投資、固收條線,在公司層面,有一個資産配置委員會。

為了打破局限性,在資産配置委員會上,三個投研團隊召集一堂,每個季度一次會議,形成每個季度的資産配置建議。“做資産配置并不是我個人的事情,也不是固收團隊内部的事情,而是整個公司的事情。”李家春如此形容。

第二個層面, 行業選擇、類屬資産的風格。

比如股票,目前哪些行業景氣度上升、哪些行業景氣度下降,目前市場風格偏好什麼次元,等等需要考量的東西。它是資産配置的延伸。

第三個層面, 個股、個券的配置。

自上而下到資産配置,到行業、風格的選擇,最終還是落地到每一個股票、每一個轉債、每一個信用債都研究清楚、研究透、才有可能有一個抓手,才知道具體配置哪些标的。

李家春的投資架構,就是以上三個層面相結合。配置多少,是前兩個層面決定的。配置什麼,是第三個層面決定的。

李家春最擅長大類資産配置。他一直強調,資産配置未必一定能找到最優解,但你一定要最壞的情況剔除在外,比如2018年最大的回撤來源是股票,2017年最大的回撤來源是長端利率。首先把風險點找出來,這是相對容易的,隻要剔除最差的一兩個風險點,對淨值就有較大的改善。而「好」和「相對好」,次序排得很精準,相對沒那麼重要。

III.産品與業績

李家春團隊每年都會做「全面産品定位」的梳理,對定位不甚明确、或在可能發生變化的時候,及時調整。

事實上,他們每周都有産品會,這是産品定位的先決條件。會上讨論的範圍,包括但不限于:該産品的客戶結構是什麼?客戶是什麼樣的想法和思路?客戶想要呈現什麼樣的風險收益特征?等等。

産品定位分為事前、事中、事後三個環節。

事前,通過産品委員會,把産品定位搞清楚。比如「固收+」産品分保守型、穩健型、進取型。

事先把倉位區間定好,穩健型「固收+」可能是20-30%權益倉位,樂觀假設下不超過30%,悲觀假設下不低于20%。進取型「固收+」是30-50%權益倉位,樂觀假設下不超過50%,悲觀假設下不低于30%。差異最終會展現在風格上。

再如持倉結構,同樣的倉位,結構偏科技成長、或醫藥消費、或價值股?對這些标的貼上标簽,然後做分析。通過大周期、大消費(含醫藥)、大金融、大制造(含科技)等比例和結構,最終看呈現的特征。或許同樣30%權益倉位,一個組合可以顯得進取有彈性,而另外一個組合顯得保守穩健,進而實作不同産品之間的差異化。

事中,團隊内部每個月開一次會,審視每個産品的投資倉位、标的風格是否符合最開始的預設。

事後,産品部門進行業績歸因,也就是說,考核不僅僅是收益率,也要看是否完成了既定政策,完成過程中是否忠于産品定位,是否執行了投決會決議,是否根據産品定位對決議做了一些微調。如此這般,從頭到尾對投資經理的執行情況進行跟蹤。

以上,就是長信基金固收+條線對産品定位的重視程度。

整個固收+理财市場的客戶需求是多樣性的,很難用單一産品滿足所有需求。

李家春思考的是「球隊模式」,通過辯證的方式,把具體産品的風險收益特征做出來,形成一系列産品,比對不同客戶的風險偏好需求。「在産品運作時,可能像德國隊或意大利隊一樣,注重防守反擊,也可能像法國隊或巴西隊,更擅長進攻而防守相對薄弱一些。同一個團隊,但打法、排陣發生了變化。」李家春形容。

對話李家春

問:可以談談你的投資架構嗎?

李家春:我的思維方式比較長期,一方面考驗不同市場環境下的适應力,另一方面通過跨越周期的方式,實作較好的絕對收益,也能充分反映出基金經理的水準。

我曾經提過八個字:「立足配置,取道價值」。

立足配置,即投資過程中,第一個層面的思維是怎麼做好資産配置,也反映了「不要所有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的樸素道理。

取道價值,有兩方面:①選擇個股從價值投資的角度去了解。②目前的估值比價值便宜,即以好價格買好公司。

做資産配置,很多時候就是在比較哪個資産相對貴、哪個資産相對便宜,我們總是在尋找「相對便宜」的東西。

問:是以,大類資産配置中,成本效益很重要?

李家春:對,做固收+,永遠考慮的是以什麼樣的回撤、波動去取得收益,有時候收益很高的标的,因為波動大,我們也不一定會配置。

問:你對「+」的了解是什麼?

李家春:就是收益的增厚。收益增厚的來源可以是各方面,包括純債久期的變化、信用alpha的挖掘、轉債及權益的增厚等。

問:有很多 「固收+ 」産品,會在 「+ 」的部分投一些景氣度比較高的标的,但今年跟去年的風格還是有較大變化。在你看來,如果行業景氣度發生了變化、或者說風格切換,對某個産品來講,有什麼其他的應對方式?

李家春:在我們「固收+」産品權益部分的投資過程中,特點是這樣的:首先,我們還是要做到研究的前瞻性,即摸清市場風格的變換,這其實是大類資産配置研究過程中的一個延伸,也就是說從「資産配置 」到 「對應的資産内部 」的風格變化。其實它的研究邏輯有一貫性,我們會從這個角度去做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去做一些預判。

對于做 「固收+ 」産品投資來講,其實更重要的就是做好 「應對 」。相對來講,我們在做好前瞻性研究的同時,還是要去貼近市場,去看、去分析這個市場目前處在什麼樣的一個階段,然後,通過這樣的觀察和了解去做好 「應對 」。

問:是以,管理“固收+”産品,風格相對會更加靈活一些。

李家春:對。「應對」對我們來講應該是更重要的。從2018年底到現在,在這幾年的結構性行情中,我們固收團隊對于整個市場風格的把握,不能說面面俱到,但是對于大的脈絡我們還是有一些前瞻性的研究的,并且通過這些研究,對一些機會的把握還是比較到位的。另外對我們産品來講,風格還是比較均衡的。

問:分析一下開年調整的原因,以及如何看後面市場走勢的?

李家春:如果說一部分估值偏高的成長股出現調整還算正常的話,開年A股這波全面調整多少還是有些超預期的,内外部因素都有些影響。

從内部因素來看,主要是市場對于穩增長的力度和效果存有分歧。外部擾動,主要是美國通貨膨脹超預期上行,聯儲加息預期升溫,歐美金融市場出現了大幅波動。

但是站在目前的位置上,我們對于今年的市場,還是比較樂觀的。

在我們看來,2022年國内宏觀經濟的整體基調還是比較明确的,12月8日的全國經濟工作會議上,會議指出「大陸經濟發展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基于這三重壓力,會議對于穩增長的表述非常積極,展現出政府對于「穩」的訴求非常強烈。除了提出六穩六保之外,會議重申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提出來要圍繞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加大宏觀政策跨周期調節力度這一系列的表述,要求各方面努力實作2022年經濟平穩開局、向好發展。我們相信随着金融和經濟資料的逐漸兌現,在兩會之後,市場對于宏觀經濟的分歧會進一步減少。

這裡最大的分歧,還是在于地産對經濟的拖累到底有多大,能否被基建所對沖。目前看地産政策的放松是漸進式的,進一步放松似乎還有顧慮。與地産開發投資相比,其實新基建的規模已不容小視,從邊際變化來看傳統基建的發力也可能會比較大。2022年可提前下達的專項債最高額度為2.19萬億。預計在政策督促之下未來兩月基建投資或有明顯提升。房地産行業本身的政策調整也在延續,從2021年9月房地産金融座談會開始,居民端貸款有所恢複,涉房融資逐漸企穩。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滿足購房者的合理需求」基本确認了地産的政策拐點,今年年初随着銀行按揭貸款、開發貸額度的更新,上半年房企資金壓力或有所緩和,年中新開工等領先名額有望逐漸企穩,進而在下半年穩定住整個地産投資。

對于消費,主要考慮兩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是宏觀經濟能否企穩,居民收入是否穩定增長,消費者信心能否進一步恢複;另一方面就是觀察疫情對生産生活的影響是否會下降,最終在特效藥與疫苗的共同加持下全面放開各種管制。我們相信未來,在以上兩個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消費增速有望進一步向上修複。

綜上所述,我們對于2022年宏觀經濟的平穩運作充滿信心。在穩定的宏觀背景和友好的政策環境之下,大陸資本市場依然具備較好的投資機會,結構性行情有望得到延續。

問:回撤對投資是一個限制項嗎?

李家春:回撤是客戶很在意的一點,對回撤的了解有不同聲音。

很多時候過度關注回撤其實是一種限制。

但對固收+而言,回撤是剛性要求。我認為,對回撤要合理應對。市場很樂觀的時候,你去保持高倉位,如果突然跌下來,跌到一定位置,被迫砍倉,效果不是太理想。

問:你的選股風格是什麼?

李家春:從理念上,我相信長期持有,沒有驗證觀點錯誤之前,不輕易換股票。但是做固收+要控制回撤,要抓住每個階段市場的宏觀特點和資産風格,需要增加一些換手,勇于做決策。

問:舉個例子介紹下你的選股觀念?

李家春:對一個公司的深入了解,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強持股信念。

比如我看好的某類成長股,這類公司在研發上投入很重,在中小企業中并不多見,在傳統主業基本穩定的情況下,它還有第二增長曲線。從最初的遠期計劃在空中樓閣、到慢慢落地、到兌現、到形成量産,雖然是一個很漫長的過程,但我們一直在跟蹤着它的成長。

問:你持倉的一些股票在過去一年經受了很大考驗,你似乎沒有懷疑過自己?

李家春:對,隻要自己研究足夠透,沒有必要因為二級市場價格波動而對自己産生質疑,這一點我比較笃定。雖然我性格溫和,但也有一定的執着,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判斷。

問:如何評價你的性格?

李家春:信仰中庸之道,不愛顯露鋒芒。

問:你的團隊氛圍是什麼樣的?

李家春:我不喜歡一言堂,但我忠于産品定位。我會和基金經理讨論,風格是否符合産品定位。至于風格是對是錯、交易換手率、選取标的偏好、行業判斷和觀察,我很少評價,更多時候是尊重對方的意見。

風險提示:以上觀點僅代表基金經理個人意見,不代表投資建議。所載資訊或所表達的意見僅為提供參考之目的,非為對相關證券或市場的完整表述或概括。

訪談嘉賓非本公司人士,無權以本公司名義發表評論或對外展業。嘉賓在訪談中發表的意見僅代表其個人觀點,不代表其任職機構立場及觀點,本公司所提供的上述資訊,力求但不保證資訊的準确性和完整性,不保證已做最新變更,請以基金公司、上市公司等公告或公開資訊為準。投資者應當自主進行投資決策,對投資者因依賴上述資訊進行投資決策而導緻的财産損失,本公司不承擔法律責任。任何機構或個人不得以任何形式複制、刊登和引用本次訪談内容,否則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後果及法律責任由私自複制、刊登和引用者承擔。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