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在以“市場換技術”的思想下,國家計委會同國家經貿委、機械部制定了《汽車工業産業政策》,要求國外車企在華生産制造汽車必須以合資公司的形式展開,并限制了中方占股比例不得其餘50%。
此後三十年間,一家家合資車企紛紛在國内建立,而這些合資車企中,有多少在合資過程中吸收了國外先進技術,又有多少合資車企隻是憑借着騰飛的國内汽車消費市場躺着賺錢,現在迎來了最終的檢驗時刻。
2018年,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釋出《外商投資準入特别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明确進入為期五年的“汽車行業分類型開放過渡期”。2022年,也就是今年,将完全放開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
完全放開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後,在一些外資強勢的合資車企中,外資中可能會“踢走”弱勢的中方,這也證明這些合資車企中的中方,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技術,這些年完全在“躺赢”。
當然,也有一些國外車企,自身産品在國内市場已經不具備競争力,中方反倒是樂于減少持股的一方。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這兩家外資将占大頭的合資車企:
1
華晨寶馬
說到開放乘用車限制,相信大多數人的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華晨寶馬。2018年發改委剛宣布即将放開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時,業界的第一反應就是寶馬一定會提高在華晨寶馬中的持股比例。原因很簡單,從2012年起,華晨中國的利潤中,如果扣除來自華晨寶馬的部分,這10年間,華晨從來沒有盈利過。

事實上早在2018年的10月,華晨中國就釋出公告稱:将在2022年前向寶馬出售華晨寶馬25%的股權,交易價格約為36億歐元(當時約合290億元人民币)。
今年2月11日,這筆交易正式生效,目前寶馬(荷蘭)控股公司對華晨寶馬的持股比例已經變更為了75%,華晨寶馬成為國内首家外資擁有多數股權的合資汽車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華晨所持有的25%華晨寶馬股權,還處于被當機狀态,這是因為華晨在2020年就已經因65億元的債務違約破産,而華晨旗下的預計債券總額達到了620億元,是其總資産的250%。
對此,我們也不知道說什麼好。
2
GAC-Stellantis
相信大部分人看到這個小标題都會感到困惑:Stellantis是什麼公司?
Stellantis集團是由法國PSA(标緻雪鐵龍集團)與FCA(菲亞特勒萊斯勒集團)在2021年1月,以50:50股比合并而來的汽車集團。
集團名由拉丁語中意為“用繁星照耀”的動詞“stello”,與傳說中的大陸亞特蘭蒂斯“Atlantis”組成,其集團辨別便是由群星圍繞的單詞STELLANTIS。
用繁星作為集團名也沒錯,因為Stellantis集團下的品牌數量達到了驚人的14家(加上菲亞特商用車是15家),幾乎可以說是這個地球上最複雜的汽車集團之一。Stellantis到現在也沒釋出集團的正式中文譯名,我們私下倒是習慣将其稱為“斯特蘭蒂斯”。隻是亞特蘭蒂斯是傳說中已經沉沒的大陸,這個名字在中國文化中可不是啥好名。
雖然Stellantis的主力市場在美洲和歐洲,旗下Jeep、标緻、雪鐵龍、DS四個品牌在國内市場已經淪為邊緣,但Stellantis顯然不願放棄中國市場這塊“肥肉”。
首先是Stellantis在國内與廣汽合資的廣汽菲克(現在叫GAC-Stellantis),Stellantis先是關閉了廣汽菲克在廣東的工廠,僅保留長沙工廠。
除此之外,Stellantis還盯上了在廣汽菲克中的股權,今年1月27日在其官網宣布,廣汽集團已經同意相關交易,Stellantis在廣汽菲克的股權将會50%提升至75%。
雖然廣汽宣布此消息未經其認可,但Stellantis也并未撤下廣汽菲克股權調整的公告。這首先證明了此次股權交易基本是“八九不離十”,其次也證明了雙方在合作中的溝通不暢。
除了廣汽菲克,Stellantis在華的另一家合資公司神龍汽車也有所調整,據消息稱:神龍汽車旗下兩個品牌中的标緻将會由Stellantis主導,而雪鐵龍将由東風主導。
可以看到,雖然旗下普通品牌在國内市場已經沒有競争力,但Stellantis也希望通過提升股權占比,提高話語權,做最後的掙紮。
去年吉利汽車以1,328,029台的年銷量,超過上汽大衆,位居國内車企年銷量第三,這也自主車企首次進入前三。自主車企已經有了和合資品車企正面PK的資本。
而北汽集團的營收中,北京奔馳的占比常年超過80%,很難說梅賽德斯-奔馳方面沒有提高持股占比的心思。
2022年往後,中方弱勢的合資車企中,外資提升持股比例的交易将會越來越多,我們也将會知道,這三十年間哪些車企沒有穿“底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