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線工程師眼中的國産光刻膠

一線工程師眼中的國産光刻膠

來源:内容由半導體行業觀察(ID:icbank)原創,作者:佚名,謝謝。

春節在家,與衆多Fab廠工程師以及一線光刻工程師交流甚多,大家不約而同地提及到了國産光刻膠的問題,于是将大家的觀點進行了彙總,讓大家更直覺的了解他們眼中的國産光刻膠情況。

第一部分主要講一下專業人士眼中的光刻工藝與技術難點

光刻,顧名思義,用光進行雕刻,以光為工具将光罩(mask)上的圖案轉移到晶圓上的過程,聽起來很簡單,但要想實作這個圖形的轉移,過程很複雜,技術難點也很多。從結果導向來看,主要做好三件事—CD(critical dimension:關鍵尺寸),OVL(overlay:套刻精度)和defect(圖形缺陷)。

(1)要做好CD,需要通過光罩設計和工藝制程兩步去實作它。先講一下光罩設計與OPC。要想在晶圓上最終得到所需要大小的圖形,首先應該在光罩上的對應位置上定義好相應大小的圖形,再通過一定比例的轉換轉移到晶圓上。理論上,光罩設計的圖形是什麼樣,通過一定比例轉印到晶圓上,就應該得到什麼樣的圖形,但實際情況更複雜。随着摩爾定律的不斷演進,晶片制造所需目标圖形的尺寸不斷變小,幹涉和衍射現象就會更加明顯,而這将直接影響圖形的轉印。是以,為了使光刻後晶圓上的圖形與設計圖形一緻,需要對光罩上的圖形進行修正,而這就是光刻的兄弟部門——OPC(光學臨近修正)。

一線工程師眼中的國産光刻膠

解決了OPC的問題,接下來就是工藝制程。在此之前,先來了解一下整個光刻工藝流程,光刻制程的機台包括勻膠顯影機(track)和我們熟知的光刻機(scanner),track負責塗膠和顯影,scanner負責曝光。以正膠為例,wafer首先進到track裡面塗覆一層光刻膠,PAB(Post Apply Bake,後烤工序。用來升溫蒸發大部分光刻膠中的溶劑,固化光刻膠,提高粘附性),冷卻到室溫後,移動到光刻機進行曝光,後面再回到track進行顯影,最後PEB(Post Exposure Bake,曝光後烘烤)讓顯影過程完全。然後,晶圓離開光刻室,進入刻蝕或離子注入的工藝。

一線工程師眼中的國産光刻膠

整個光刻過程,單從CD角度考慮,就有很多前期工作要做。

首先,光刻膠的選擇與評估。從研發的角度來看,要先評估這隻光刻膠是否能滿足工藝需求。以Krf光刻膠為例:

第一步要做的是調節光刻膠的噴量,一般來說光刻膠單次噴量要控制在1.0cc~2.0cc左右,光刻膠量過少容易産生poor coating(即常矽片邊緣曝光中出現的PR塗覆不完全的情況),直接影響整個光刻過程。

第二步,是光刻膠膜厚,膜厚要考慮的是整個光刻膠的profile,不同的fab廠要求不一樣,大部分要求光刻膠膜厚的範圍控制在目标膜厚的1%以内,比如膜厚目标值是2800A,膜厚變動範圍要卡在28A以下,有些則會要求膜厚的3sigma值是否在target 1.5%以下等。

第三步,是看這隻光刻膠的工藝參數是否達标(一般是和對标的光刻膠進行比較)。其中,包括DOF(Depth of Focus,在聚焦深度範圍内,曝光成像的品質是可以保證的,曝光時候的DOF必須遠大于晶圓表面的不平整度,這樣才能保證光刻工藝的良率。也就是說,要保證焦距的工藝視窗是否能cover晶圓表面高低差的最大值);EL(Exposure Latitude曝光寬容度,也可以叫能量視窗,曝光容忍度大的膠受曝光能量浮動或不均勻的影響較小。一般是在滿足DOF的前提下保證EL達标,比如Krf光刻膠一般要滿足DOF大于150nm時,同時要讓EL達到10%),CD uniformity(保證晶圓不同shot裡的相同位置的CD的均一性,主要是看CDU的3simga值是否in spec);CD LWR(Line Width Roughness,光刻膠的線寬粗糙度,指由于邊緣粗糙導緻的光刻膠線寬相對于目标值的偏離)等等。

(2)OVL是除CD以外另外一項重要的量測名額,OVL簡單來說就是當層的圖形和前層的圖形對的是否準不準,技術工藝越先進,對OVL的要求就越高。因為随着節點的不斷做小,留給OVL的視窗也越來越小,OVL勢必會越來越難做。OVL的量測模式業界一般有兩種,IBO(Image Based Overlay)和DBO(Diffraction Based Overlay),IBO顧名思義,就是對當層和前層的量測Mark拍照,看疊的到位不到位,而DBO是通過收集當層和前層的量測Mark的衍射光,将光信号轉換成數字信号而反映出來。

(3)整個光刻過程的Defect (圖形缺陷)主要由裝置和工藝上原因導緻的。裝置導緻的圖型缺陷可以通過定期的機台維護和清理來解決;工藝導緻的圖形缺陷主要包括coating Defect和DEV Defect,Coating Defect主要是光刻膠本身的特性決定,這個一般在光刻膠評估階段就會被發現并解決;另外就是Developing Defect,主要是由顯影過程不完全導緻,需要通過不斷優化顯影配方去改善, 國内廠商有時因為對于材料的基礎知識認知不完善,在光阻添加劑的上運用不合理,也會導緻某些光阻的顯影缺陷遠差于國外大廠。這個過程,從找到根源到最終解決往往需要比較長的周期。

總體來說,相對于更依賴系統和光刻機來調控的OVL,CD和Defect其實更依賴于光刻膠的特性。光刻的工藝視窗取決于光刻膠的性能,即使機台性能再如何優化,光刻膠的性能不達标,光刻工藝完全無法進行下去,可以說光刻膠撐起了光刻工藝的半壁江山。

第二部分主要分享他們眼中的國産光刻膠

入行以來就一直都在光刻部門,最開始關注和接觸的是國外的光刻膠廠商,如信越,DOW,JSR,TOK,這幾家大廠提供了我們所需全部45nm-14nm先進制程的光刻膠。直到中美貿易戰打響,國外廠商開始對我們限供甚至斷供部分光刻膠,這些都可以直接決定我們晶圓産線的生死。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才慢慢把視線轉移到國産光刻膠上來,從最開始的北京科華,到上海新陽,再到徐州博康。

在此過程中,我們是深切體會到國産半導體光刻膠與國外大廠産品的差距,包括工藝視窗不足,光刻膠profile差異,各種Defect問題,還有就是穩定量産以及原材料管道等問題,這些都是急需解決的。反過來,這些問題會在很長一段時間會限制國内各大Fab廠的發展程序。

不過光刻材料國産化的道路也并非是無路可走,光刻膠性能方面的問題可以通過優化配方來改善。要知道,就算是像DOW這樣大廠的某款在業内被稱為“妖膠”的UV1610系列光刻膠,最開始的評估曆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它經曆了十幾次的配方優化,光是評估周期就花了1-2年時間。要說它本身的特性有多優良,也不見得,關鍵是它的普适性較強,以Logic 28HK的光刻制程為例,UV1610系列産品應用在Well Loop,LDD Loop,SIGE Loop,SD Loop等,這款光刻膠囊括了整個28HK光刻制程近三分之一的應用。它的工藝視窗不是特别優良,但是基本能滿足工藝要求,它的普适性和廠商的及時跟進與實時回報,讓這隻光刻膠得以在28HK上量産,名氣也瞬間打響。是以看國産光刻膠公司,要重點看他們的品類與款數是不是夠多,單純隻是在某1-2款光刻膠做出突破,意義不是很大,一定要有普适性,能夠大範圍的應用在Fab的不同層面工藝。比如能同時解決高端Arf與Krf,線條與孔洞膠的公司,Fab和這一家深度合作就可以解決大部分急切的問題,整體合作與導入的成本也會更低。

也正因為這些國外大廠恃才傲物,對很多國内Fab客戶的服務态度變得敷衍起來,他們認為你離開我的産品就得死,就算我的服務态度差,你也不敢不用我們的産品。比如日本的某大牌,他們最初是和台積電合作的,很多光刻膠産品都是通過台積電這家業界代工大佬打響名氣的,大佬都在用,你們這些小廠愛用不用,我也沒求着你們用,不過我認為正是這種有恃無恐,恃才傲物的态度給了我們國産光刻膠廠商巨大的機會。國産光刻膠産品性能不足,那就不斷測試,不斷回報,不斷優化,而且在國家大力扶持半導體國産材料的大背景下,國産化程序将更加高效。目前,國内已經有優秀公司脫穎而出,當中有些幾乎能滿足大多數Fab廠的需求,而且研發回報的效率也很高,欠缺的無非是經驗而已。。

在先進制程領域運用較多的還是Arf immersion的光刻膠,而且由于光刻層數的增多,對國産光刻膠廠商而言就是一塊巨大的蛋糕,不管最後這些先進制程能否突破及量産,能夠在Arf immersion光刻膠突破的國産光刻膠公司都足夠證明自己的技術與工藝優勢,肯定能在國産光刻材料市場占據一片天地。

最後,也有一些分享寄語國産光刻膠公司。首先,敢在這個領域奮進的公司本身就已值得所有半導體同仁的尊敬,整體工藝難度之高在整個材料領域無出其右。其次,還是要與國内Fab廠深度綁定,從其需求點出發進行技術研發與工藝改進。具體來講:

(1)打通各個Fab廠的供應鍊,對于成熟工藝和尚在研發的工藝,應該厘清主次,拿下成熟工藝的替換,耐心完成先進工藝開發的評估,實時跟進,拼盡全力,掌握主動權;

(2)要維護好與各大Fab廠的關系,研發和生産是産品評估的關鍵,一般研發負責新技術節點的開發,是以評估的光刻膠多用于新節點,周期一般較長;而生産更注重量産産品的替換,節奏更為緊湊。

(3)Fab非常看重材料供應的穩定性,國産光刻膠公司要抓緊解決樹脂乃至單體的問題,因為已經聽說材料的短缺已經影響到了最終光刻膠的穩定供應。

總的來說,最近兩年來,大家對國産半導體材料的崛起信心越來越足,也期待國産材料特别是國産光刻膠在大的Fab廠放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