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奶茶、咖啡、面館,誰更賺錢?

奶茶、咖啡、面館,誰更賺錢?

圖檔來源@視覺中國

文 | 深燃(shenrancaijing),作者 | 唐亞華,編輯 | 黎明

近日,咖啡、茶飲領域風波再起。

星巴克一邊深陷“驅趕民警”引發的輿論糾紛中,一邊悄然漲價,被送上了熱搜。星巴克官方也回應了漲價消息屬實。在很多咖啡新品牌主打平價政策的環境下,星巴克開啟了漲價路線,并聲稱未來還将漲價。

同時,新茶飲領域的頭部企業喜茶被傳“裁員30%”,喜茶方面回應稱“不存在大裁員,少量人員調整為年終考核的正常優化”。另外,網紅奶茶品牌鹿角巷“花1個億打假”的事件也在2月17日登上了熱搜,報道顯示,最誇張的時候,該品牌在全國隻有114家直營店,假的店卻有7000多家。

近年來,咖啡、茶飲一直走在消費浪潮的前端。在咖啡領域,随着瑞幸咖啡等品牌的出現,Manner、Seasaw、M stand等咖啡新勢力也在崛起,拿到了不少融資。奈雪的茶、喜茶、茶顔悅色、蜜雪冰城等持續帶動着奶茶領域的熱度。

茶飲之外,2021年上半年,資本盯上了面館,面食賽道格外活躍,和府撈面、馬記永、遇見小面、陳香貴蘭州牛肉面、五爺拌面、張拉拉等在内的多個品牌獲得了融資,騰訊、金沙江創投、順為資本等明星投資機構入局。和府撈面投後估值達到了70億元。

經曆了一波熱潮,奶茶、咖啡、面館這幾種業态的熱度雖然在2021年下半年有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但仍有從業者在前赴後繼地入局。

我們和行業内人士聊了聊,對比這三類看起來經營模式很相似的熱門創業模型,看看哪個更賺錢,哪個最内卷,哪個還有機會?

拼産品:哪個更有創新性?

我們先從産品層面看看奶茶、咖啡、面館這三種業态各有什麼特點。

如今大火的面食連鎖品牌和以往的面館最大的不同在于,産品完全實作了标準化。

拉面供應商王洋表示,面館90%的東西可以通過供應鍊來完成,比如面條、湯料、澆頭、小吃,除了個别蔬菜,大部分都由中央廚房完成,店裡甚至不需要廚師。

據王洋了解,五爺拌面店内一般配置3-5名員工,經過簡單教育訓練,沒有相關經驗的員工就能上崗,因為操作完全是标準化的,面煮多長時間、調理包要放哪個,都是定好的,員工在店内隻是相當于加熱食品。

産品層面,目前市面上的面館創新不大,還是以拌面跟湯面為主,口味會依據地域習慣有所調整。他舉例,五爺拌面在北方主打用麻醬拌的口味,到了南方就在菜單上做一些微調。

不同于面條的工業化流程,咖啡則越做越精細了。

咖啡行業資深從業者張宏介紹,随着精品咖啡在國内的流行,咖啡行業出現了類似于紅酒的概念,紅酒要細化到波爾多産地,甚至白馬莊園、拉菲莊園。“咖啡也進入了這麼一個時代,不光是喝咖啡,還要喝某個産地甚至某個莊園主的咖啡豆做出來的咖啡。”

因地理位置、莊園的情況各有不同,咖啡豆本身就有很大差别,優質的咖啡豆每年的産量又有限,一些大品牌可能直接會去跟莊園簽合約,有的品牌壁壘就是通過咖啡豆建立的。

不過,張宏也指出,咖啡豆的産量有限,可能隻能在某一個時間段提供一些特殊産品,長期來看,品牌需要不斷去鞏固技術壁壘,就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找更好的咖啡豆。

另外,近年來,咖啡做法方面的創新也非常活躍。

2021年,生椰拿鐵火爆後,很多品牌開始在各種食材和咖啡的組合上做創新。光是水果和咖啡的搭配,就有橙子、草莓、柚子、橘皮,還有其他食材的加入,比如酒、茶、桂花、栀子花、巧克力、燕麥、豆漿,除此之外,在牛奶上的創新出現了受很多人追捧的“冰博克”,還有各種特調的咖啡風味的飲料。咖啡飲品化的趨勢正在深化。

“做好咖啡店的核心是把顧客的忠誠度提升到更高,比如隻能在某家喝到某種咖啡豆做成的咖啡,這種特殊性越明顯,越容易建立技術壁壘。”張宏說。

新茶飲則直接就是由傳統奶茶在産品上創新而來的。新茶飲領域的先行者要數喜茶,其2012年在原粉末沖泡型奶茶的基礎上推出了茶底+水果+奶蓋的現制茶飲。這是奶茶産品形态上的創新,被外界瘋狂模仿。

但茶飲市場的壁壘不隻是産品,喜茶出圈後,奈雪的茶、樂樂茶、茶顔悅色等一些列茶飲品牌快速崛起,奈雪的茶還搶在喜茶之前上市了。

易觀資深消費行業分析師李心怡指出,茶飲市場配方很容易被抄襲,制作工藝标準化程度也很高,行業内同質化問題嚴重。這也是茶飲行業内卷嚴重的原因。

“未來,茶飲領域的競争主要是品牌的競争,在接下來的一兩年裡,非品牌、非連鎖化的單體茶飲門店可能會越來越難。”李心怡說。

從以上三個業态的産品形态不難看出,資本認同的是要投資一個近乎零售業态的餐飲企業,咖啡、奶茶、面館都能做到标準化。在李心怡看來,資本之是以會熱捧這幾個賽道,是因為它們有一些共同的特點,比如市場空間大、容易标準化、市場集中度低或品牌老化。

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問題,即使産品做了創新,高度标準化就意味着可複制,是以幾個行業都存在産品同質化嚴重的問題。

拼開店:哪個更容易擴張?

産品可标準化,友善快速複制,咖啡、奶茶、面館在經營模式上也有這個特點。

新一輪面館品牌跟以往最大的不同是,不再是夫妻店模式,由更專業的公司來營運,有統一的營銷、品牌露出、标準化管理、口味。單店投資較小,但整體體量大,盈利能力、抗風險能力強。

王洋介紹,一般終端開店需要品牌、營運、營銷、供應鍊和産品研發等幾大要素,經營方式上有直營也有加盟。

在他看來,門店在100家之内的初期階段,品牌營銷相對來說比重會占得高一些,從100家到1000家門店,對供應鍊的要求就會比較高,還有管理能力、營運能力。

他舉例,和府撈面、遇見小面、張拉拉、陳香貴、馬記永等以直營為主,主要通過融資來擷取擴張所需資金,“一般一家店開店投入在六七十萬元到一百多萬元,五爺拌面以小店為主,投資比較輕,需要30-50萬元,以加盟形式為主。”

到了咖啡領域,小店簡約模型開始取代傳統的大面積重裝修的風格。

早期的咖啡廳面積大,裝修風格或歐式或美式現代,勢必就帶來了高房租的壓力,屬于重資産行業。但近年來張宏發現,連鎖咖啡品牌的店鋪面積越來越小,裝修越來越簡約、時尚,使用者也不是一定要在咖啡廳裡找個很舒服的沙發的位置,打包帶走的情況越來越多。小店模型連帶着房租的成本下降了,咖啡的價格也更親民了。

張宏介紹,咖啡領域曾經也流行過加盟模式,咖啡廳加盟的費用就會比奶茶店要高很多,很多人都知道是個坑,越來越少的人選擇加盟了。

張宏經常幫人做開店指導,他介紹,如果開一個十幾平米的咖啡廳,二三十萬也能做得起來,要想開100平左右的,啟動資金就要五六十萬,還得預留一部分資金。

“比如你能拿出來的預算是100萬元,我們建議房租帶人工、裝置控制在50-60萬元之間,留下40萬備用資金,可能要找的是房租大概在每個月1萬-1.5萬之間的地段。”張宏說,他進一步解釋,裝置價格在20-30萬之間就已經是中等偏上的了,可能一兩百平的店足夠用了,包括冰箱、咖啡機、磨豆機、制冰機、前兩個月的咖啡豆。

李心怡分析,咖啡領域目前一個特别大的趨勢是平價化,瑞幸咖啡走的就是平價政策。平價怎麼去摳出來利潤,靠的就是小店模式,門店密度大,單店盈利能力強。越來越多的品牌開始精細化營運,不再做盲目補貼,并依托于門店做私域流量營運,另外,全自動咖啡機也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對咖啡師的要求,有利于縮減人力成本。

茶飲賽道裡分化是比較明顯的,有高端、中端和低端三種定位的品牌,商業模式也不一樣。

高端品牌比如喜茶、奈雪的茶用的直營模式,成本較高。近年來兩家都感覺到了營運壓力,都在優化單店模型。最早的時候喜茶和奈雪的茶開的都是标準店,現在開始關掉一些标準店,開小店,提升經營效率。

中端品牌以CoCo都可、一點點、茶百道等為代表,有直營有加盟。據深燃了解,這幾個品牌的加盟費不菲,有的高達百萬,加上房租、人力、原料,開店投入在百萬以上了。

低端品牌,走加盟路線的則是蜜雪冰城。它加盟費不高,省會城市一年加盟費僅1萬元左右,向加盟店賣原料是其主要的營收來源。它提升自己收入水準的核心途徑是壓縮原料成本,招納更多加盟商。

市面上還有一些五花八門的快招品牌在做奶茶加盟,号稱20-30萬元就能開店,提供配方和全流程指導,3-6個月回本。事實上這種模式在裝置、宣傳、加盟費等方面水分都很大,被坑的加盟者不在少數。

綜合來看,因為相對标準化的産品和門店模型,咖啡、茶飲、面館在開店上的投入從幾十萬到幾百萬不等,開店難度并不大,但開出來的店能不能賺錢還要具體分析。

拼賺錢:誰的利潤更高?

面館、咖啡、奶茶這三個賽道目前正處在不同的階段,盈利能力不具有直接的可比性,不過我們可以對比這幾個行業的财務模型。

王洋告訴深燃,面館一般原材料成本在30%-40%之間,毛利率60%-70%,淨利率在20%-30%。

和府撈面、馬記永、陳香貴等品牌的門店配置比較高,多在商場裡,面積一般在100-200平方米,根據面積大小,單店投入在70-130萬元左右,客單價在50元以上,品牌定位高端一點,體驗感也在提升,投入成本會更高。

“像五爺拌面這種偏大衆化的,在一線城市的單店投入基本在三四十萬,往三四線城市20萬就可以開了。因為它的裝修各方面比較簡單,突出連鎖店的感覺就可以了,面積多在100平方米以内,回本周期在6-10個月。”王洋介紹。

他指出,面館如果能做出特色,有點網紅屬性,就能更快回本,“鄭州有一個‘跷腳牛肉面’很火,天天排隊,這種可能兩個月就回本了。面館屬于大衆消費,比較高頻,客單價也不算特别高,把管理成本控制好的話,模型還是不錯的。”

既然是标準化開店,開面館是不是很能賺錢?

王洋說,這是誤區,它的原理和開奶茶店很像,看似“傻瓜式”開店,結果一開就虧了。面館的本質還是餐飲,屬于傳統的實體生意,不是暴利行業,店面選址、經營者對餐飲的認知度都很重要。

确實,面館賽道目前面臨的挑戰也是全方位的,比如各家做法差别不大,口味也難做出很大差異化,而使用者的口味忠誠度也很不穩定,一旦難以持續吸引使用者産生複購,财務模型就會變差。

再來看看咖啡。多位業内人士表示,單看咖啡的成本,星巴克、瑞幸咖啡的美式、拿鐵等,單杯原材料的成本大約5-8元,咖啡本身的毛利率在70%左右,平均回本周期在一年到一年半。

但張宏坦言,開咖啡廳不是一個能掙快錢的經營種類,培養顧客需要時間,因為線下成本高,現在不太推薦做純粹的咖啡廳,除非有資本推動做連鎖品牌,否則最好添加能夠帶來利潤的管道,咖啡廳可以是媒介,嫁接一些線下活動。

至于茶飲行業,根據财報,奈雪的原料成本在30%-40%之間波動,員工的成本在30%左右,一個店的裝修、租金、原料等投入差不多在200萬元左右,回本周期平均約10個月。奈雪的茶上市後一直在虧損,也證明了這門生意并不好做。到了中低端傳統奶茶品牌端,也因為競争激烈、産品同質化,加盟後基本上是“十店九虧”。

事實上,面館、咖啡、奶茶三種業态誰更賺錢很難得出結論。因為一個行業如果利潤率特别好,勢必會吸引大批人進入該行業,而因為競争,最後行業的利潤還是會回到該業态的平均水準上。

正如餐飲行業,60%-70%的毛利率,30%-40%的淨利率是基本線,至于單個品牌或門店的具體經營狀況,又受到了管理能力、營銷成本等多種因素影響。

誰更内卷?誰還有機會?

星瀚資本創始合夥人楊歌認為,以上三個領域都已經因為過度内卷、沒有差異化優勢而變得雞肋,因為對應的産品、服務和模式難有差異化,最後都變成了比拼資本能力。

“網際網路發展的後半段,降本增效内卷嚴重,資本過度競争,導緻泡沫太大,消費者的購買欲被過度透支,這裡面空間已經很小了,”楊歌說,他建議創業者打破目前的内卷,在新的行業裡追求新的發展,而不要把固化的思路加在消費者和行業身上去思考。

但根據三種業态的發展階段來看,目前奶茶行業的内卷程度超過咖啡行業,咖啡行業又超過面館領域。

多位業内人士總結,奶茶行業的爆發期在2017年-2019年,目前基本上頭部品牌已經形成,二三梯隊也已形成,市場相對飽和,再做奶茶創業機會渺茫。

“茶飲行業目前已經不是好的切入點了,近年來新成立的企業也在逐漸減少,側面反映出市場在逐漸冷靜。”李心怡說。

不過,近年來茶飲的垂直細分賽道湧現出了新機會。比如,喜茶接連投資了果汁品牌“野萃山”、檸檬茶品牌“王檸”、水果茶品牌“和気桃桃”,茶顔悅色投資了長沙本土果茶品牌“果呀呀”。

李心怡也認為,茶飲行業在主賽道上已經是競争紅海了,特别細分的品類或許還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咖啡領域相對來說有機會,因為中國的咖啡市場相比歐美滲透率還不高,消費界&檸檬創投社的《中國咖啡行業深度全景解讀》顯示,2020年大陸大陸人均咖啡消費量在9杯/年,而日本在280杯/年,美國329杯/年。目前的咖啡市場已經是百億級甚至千億級了,未來規模還會擴大。

但在咖啡使用者存量市場,目前行業競争激烈。業内人士指出,未來低線城市還有滲透的潛力,二三四線城市可能會進入一線城市的狀态。是以未來五年、十年甚至到二十年,咖啡領域還有潛力。

至于被追捧又有點回歸冷靜的面館,行業剛剛開始有規模化、連鎖化的勢頭,和府撈面等還處在快速上升期,分出勝負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

王洋能感受到行業内目前還在高歌猛進地開店。“我們身邊原來做餐飲的個人或公司現在都在開面館,有一些原來做火鍋的、特色餐飲的、其他餐飲連鎖的,還有原來做大餐飲開大店的,現在想做小餐飲開小店的,都會首選面館,這就是最大的信号。”

餐飲從業者李勝最近就計劃在四線城市開一個面館。調研市場後覺得這個生意可以做,他打算自創全新的品牌,初期投入15-18萬元,打造小而美的門面形象,用小店型提高抗風險能力,模型打磨好後走加盟路線。

王洋預計,未來兩三年内面食行業還将處在大爆發階段,競争也會更激烈。在那之前,還有機會。

有人說,2021年下半年以來,消費行業在降溫,這也說明市場開始回歸冷靜,行業泡沫正在被戳破,到最後,留下來的才是能經得起考驗的品牌。但無論如何,消費還是會繼續,消費不停,創新不止。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勝為化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