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宅,◆猶祖居。祖傳房舍。○[夏丏尊]《<平屋雜文>序》:“自從祖宅出賣以後,我就沒有自己的屋住,[白馬湖]幾間小平屋的造成,在我要算是一生值得紀念的大事。”
資宅(資宅),◆資財和房舍。○《魏書‧常景傳》:“光祿大夫[高聰]徙於北京,中書監[高允]為之聘妻,給其資宅。”
正宅,◆1.正式的住宅。相對於臨時的便宅而言。○《後漢書‧王符傳》:“婦女羸弱疾病之家,懷憂憤憤,易為恐懼。至使奔走便時,去離正宅……不可勝數。”◆2.住宅的正屋。相對於廂房而言。○《儒林外史》第六回:“將正宅打掃出來,明日二相公同二娘來住。”
真宅,◆謂人死後的真正歸宿。○《列子‧天瑞》:“鬼,歸也,歸其真宅。”○《漢書‧楊王孫傳》:“千載之後,棺槨朽腐,乃得歸土,就其真宅。”
宅子,◆住宅。○[唐][封演]《封氏聞見記‧淳信》:“此宅子甚好,但無出水處。”○[宋][蘇軾]《與楊濟甫書》:“見在西崗賃一宅子居住。”○《古今小說‧沈小霞相會出師表》:“自此[沈鍊]隻在[賈石]宅子內居住。”○[清][李漁]《風箏誤‧閨哄》:“叫幾個泥水匠來,將這宅子中間,築起一座高牆,把一宅分為兩院。”○[魯迅]《且介亭雜文‧拿來主義》:“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會成為新宅子。”
宅中圖大(宅中圖大),◆居於中心,謀劃四方。謂得地勢之利。○《文選‧張衡<東京賦>》:“彼偏居而規小,豈如宅中而圖大。”○[薛綜]注:“[東京]居天地之中,所圖者四海之外。”○《舊唐書‧音樂志三》:“渺渺方輿,蒼蒼圓蓋,至哉樞紐,宅中圖大。”○[明][陶宗儀]《輟耕錄‧檄》:“其文曰:宅中圖大,天開一統之期;自北而南,雷動六師之眾。”
宅者,◆古代指退休家居的官員。○《儀禮‧士相見禮》:“凡自稱於君,士大夫則曰下臣。宅者在邦則曰市井之臣,在野則曰草莽之臣。”○[鄭玄]注:“宅者,謂緻仕者去官而居宅。”○[賈公彥]疏:“自稱於君,以其緻仕不在,故指宅而言,故曰宅者,謂緻仕者也。”
宅院,◆帶院落的宅子。亦泛指住宅。○[宋][張先]《蝶戀花》詞:“臨水人家深宅院,階下殘花,門外斜陽岸。”○《古今小說‧葛令公生遣弄珠兒》:“卻說[葛令公]姬妾眾多,嫌宅院狹窄,教人相了地形,在東南角旺地上另創個衙門,極其宏麗。”○[管樺]《將軍河》第一部第六章:“﹝[古佩雄]﹞跳過隔壁院裏,颼,颼,颼,眨眼間跳過三四個宅院。”◆補義條目■妻子;眷屬。○宋柳永《集賢賓》詞:“眼前時、暫疏歡宴,盟言在、更莫忡忡。待作真箇宅院,方信有初終。”○宋無名氏《雨中花·改馮相三願詞》詞:“五願奴留收園結果,做個人宅院。”
宅宇,◆住宅;房舍。○《晉書‧王祥傳》:“又以太保高潔清素,家無宅宇,其權留本府,須所賜第成乃出。”○[唐][馮贄]《雲仙雜記‧王維居輞川地不容塵》:“[王維]居[輞川],宅宇既廣,山林亦遠,而性好溫潔,地不容浮塵。”○《敦煌變文集‧祇園因由記》:“其夜嚴飾宅宇,廣敷茵蓐,大小奔馳,營辦食飲。”○[明][陳與郊]《義犬》第一齣:“下官[袁燦],字[景倩],官拜尚書令儀同三司,即本號開府,宅宇平素,園亭晏如。”
宅憂(宅憂),◆處在父母喪事期間。○《書‧說命上》:“王宅憂。”○[孔穎達]疏:“言王居父憂。”○[唐][韓愈]《司徒兼侍中中書令贈太尉許國公神道碑銘》:“上之宅憂,公讓太宰;養安[蒲阪],萬邦絕等。”○[宋][陳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陛下近者以宅憂之故,特命東宮以監國。”○[清][錢謙益]《韓爌授光祿大夫》:“昔者宅憂翼室,[周王]垂答拜之文。”
宅引,◆[宋]時,宰相於假日黎明赴中書省,有朱衣吏自私第前導,稱宅引。參閱[宋][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三、[宋][趙昇]《朝野類要‧宅引》。
宅心,◆1.放在心上;用心。○《書‧康誥》:“汝丕遠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孔穎達]疏:“又當須大遠求[商]家耇老成人之道,居之於心,即知訓民矣。”○[宋][陸遊]《天申節賀表》:“恭惟太上皇帝陛下,宅心清靜,受命溥將。”○[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引言》:“嘗切病之傾,以端居多暇,害事都捐,遊目簡編,宅心史集。”○[明][張居正]《答松江兵憲蔡春臺》:“[中元公]光明正大,宅心平恕,僕素所深諒,即有怨于人,可一言立解。”○[陶成章]《浙案紀略‧列傳五》:“其宅心慈惠,凡恤嫠育孤養老賑窮等諸慈善事業,無不首為之倡。”◆2.歸心。心悅誠服而歸附。○《漢書‧敘傳下》:“[項氏]畔換,黜我[巴][漢],西土宅心,戰士憤怨。”○[顏師古]注引[晉灼]曰:“西土,[關西]也。○[高祖]入關,約法三章,[秦]民大悅,皆宅心[高祖]。”○[晉][葛洪]《抱樸子‧博喻》:“德盛業廣,則宅心者眾。”○[唐][溫大雅]《大唐創業起居注》卷三:“遠近宅心,華夷請命。”○[宋][王禹偁]《請撰大行皇帝實錄表》:“柩前即位,天下宅心,社稷人神,罔不依附。”
宅相,◆1.謂住宅風水之相。○《晉書‧魏舒傳》:“﹝[舒]﹞少孤,為外家[甯]氏所養。○[甯]氏起宅,相宅者雲:‘當出貴甥。’外祖母以[魏氏]小而慧,意謂應之。○[舒]曰:‘當為外氏成此宅相。’”[明][李東陽]《兆先赴試三河念之有作》詩:“古人重宅相,派出蒙泉深。”○[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中國地質略論》:“不知宅相大佳,公等亦死;風水不破,公等亦亡,謚曰至愚,孰雲不洽。”亦用為將出貴甥之典。○《北齊書‧李繪傳》:“[河間][邢晏],即[繪]舅也。與[繪]清言,歎其高遠。每稱曰:‘若披雲霧,如對珠玉,宅相之寄,良在此甥。’”◆2.外甥的代稱。出於[晉][魏舒]舅宅出貴甥故事。○[唐][趙元一]《奉天錄》卷四:“[王賁]侍郎,即令公之宅相也,志大氣雄,酷似其舅。”○[明][夏完淳]《寄荊隱女兄兼武功侯甥》詩:“愧負[文姬]孝,深為宅相憐。”○[清][鈕琇]《觚賸‧蔣山傭》:“[顧亭林]先生[炎武],行奇學博,負海內重名。○[玉峰]三[徐先生],皆其宅相也。”
宅屋,◆住房。○[漢][王充]《論衡‧率性》:“貧劣宅屋,不具牆壁宇。”
宅土,◆1.居住在平地上。○《書‧禹貢》:“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孔]傳:“大水去,民下丘居平土,就桑蠶。”○[唐]徐浩《謁禹廟》詩:“肇開宅土業,永庇昏墊憂。”◆2.所居住的土地。亦指領土,疆土。○《文選‧左思<魏都賦>》:“窮岫洩雲,日月恒翳。宅土熇暑,封疆障癘。”○[張載]注:“[吳][蜀]皆暑濕,其南皆有瘴氣。”○[清][趙翼]《夾馬營》詩:“[陳橋]戴後削僭偽,已并諸國宅土中。”
宅田,◆古時官員告老還家,公家給以養老的祿田,稱宅田。○《周禮‧地官‧載師》:“以宅田士田賈田,任近郊之地。”○[鄭玄]注:“宅田,緻仕者之家所受田也。”
宅生,◆猶言寄托生命。○[唐][張九齡]《上封事》:“今六合之間,元元之眾,莫不懸命於縣令,宅生於刺史。”○《元典章‧吏部八‧差委》:“竊聞四海百姓宅生於刺史,懸命於縣令,親民之官,民命之所由寄也。”
宅神,◆1.托為神靈。○[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上遙聽而無聲,下脩視而無章。施無有而宅神,永太清乎敖翔。”○《文選‧郭璞<江賦>》:“[陽侯]遯形乎大波,[奇相]得道而宅神。”○[劉良]注:“[奇相]者,人也。得道於[江],故居[江]為神。”◆2.住宅裡的神鬼。○[北周][庾信]《小園賦》:“鎮宅神以薶石,厭山精而照鏡。”○[倪璠]集注引《淮南萬畢術》:“埋石四隅,家無鬼。”◆補證條目■住宅裡的神鬼。○漢王充《論衡·四諱》:“西益宅,何傷於地體?何害於宅神?”○又《解除》:“如所解宅神乎?則此名曰解宅,不名曰解土。”
宅身,◆猶立身。○[明][李贄]《寄答耿大中丞書》:“吾謂欲得扶世,須如[海剛峰]之憫世,方可稱真扶世人矣;欲得立教,須如[嚴寅所]之宅身,方可稱真立教人矣。”
宅舍,◆1.住宅;宅子。○《三國志‧蜀志‧姜維傳》:“[姜伯約]據上將之重,處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資財無餘。”○[唐][杜甫]《示從孫濟》詩:“諸孫貧無事,宅舍如荒村,堂前自生竹,堂後自生萱。”○[元][關漢卿]《五侯宴》第二摺:“憐才得性命逃,速速的離宅舍。”○[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三》:“緇徒厲鬼,何以據人家宅舍。”○[何其芳]《畫夢錄‧哀歌》:“我們已經在異鄉度過了一些悠長又簡單的歲月,我們已經有了一些關於別的宅舍和少女的記憶了。”◆2.借指人的軀體。○[唐][張鷟]《朝野僉載》卷二:“[餘杭]人[陸彥],夏月死,十餘日見王,雲:‘命未盡,放歸。’左右曰:‘宅舍亡壞不堪。’時[滄州]人[李談]新來,其人合死。王曰:‘取[談]宅舍與之。’”[清][無名氏]《秋燈錄‧王學貢》:“我陽壽未終,幸邀冥王慈命,復來人間,惜汝姊心傷失怙,悲慟而亡,今假其宅舍,以托餘年。”
宅上,◆猶府上。敬稱對方的家。○《水滸傳》第三九回:“[杜遷]道:‘[吳軍師]一來與你相識,二乃知你兩個武藝本事,特使[戴宗]來宅上相請。’”○《初刻拍案驚奇》卷八:“大王開言道:‘動問仁兄宅上,有多少人口?’”
宅氣(宅氣),◆1.寄托以靈秀之氣。○[南朝][梁][江淹]《蕭驃騎讓封第二表》:“仰緣大道方行,蒼祇宅氣。”◆2.住宅的風水。○《新唐書‧方技傳‧杜生》:“﹝有浮屠[泓]者﹞嘗為[燕國公][張說]市宅,戒曰:‘無穿東北,王隅也!’他日見[說]曰:‘宅氣索然,雲何?’與[說]共視,隅有三坎丈餘。○[泓]驚曰:‘公富貴一世而已,諸子將不終。’[說]懼,將平之。”
宅門(宅門),◆1.宅院的大門。○《敦煌變文集‧捉季布傳文》:“二相宅門纔上馬,[朱解]親來邀屈頻。”○《儒林外史》第十六回:“[匡超人]拿手本上來謝,知縣傳進宅門去見了,問其家裏這些苦楚,便封出二兩銀子送他。”○[老舍]《駱駝祥子》一:“拉出車來,在固定的‘車口’或宅門一放,專等坐快車的主兒。”◆2.借指住在深宅大院的人家。○[老舍]《駱駝祥子》四:“‘我可還得在這兒住,多咱我拉上包月,才去住宅門!’[祥子]頗自傲的說。”
宅裡,◆猶鄉裡。○《書‧畢命》:“旌別淑慝,表厥宅裡。”○[孔]傳:“言當識別頑民之善惡,表異其居裡。”○《敦煌變文集‧舜子變》:“去時即來一年,三載不歸宅裡。”
宅庫(宅庫),◆私家財庫。○[宋][周密]《癸辛雜識別集‧銀花》:“餘既老不喜聲色,家務盡付之子,身旁一文不蓄,雖三五文亦就宅庫支。”○[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一:“凡子孫在京守官者,俸錢皆不得私用,與[饒陽]莊課併輸宅庫,月均給之。”
宅居,◆1.居住。○《國語‧周語下》:“宅居九隩。”○《雲笈七籤》卷十三:“三蟲宅居三部裏,子能運用何憂死。”◆2.住宅。○[漢][揚雄]《將作大匠箴》:“王有宮殿,民有宅居。”○《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夫大王以千裡為宅居,以萬民為臣妾,此[高皇帝]之厚德也。”
宅家,◆[唐]代宮中對皇帝的敬稱。○[唐][李匡乂]《資暇集‧阿茶》:“公郡縣主,宮禁呼為宅家子。蓋以至尊以天下為宅,四海為家,不敢斥呼,故曰宅家,亦猶陛下之義。至公主已下則加子字,亦猶帝子也。”○《資治通鑒‧唐昭宗乾寧四年》:“[建]乃與知樞密[劉季述]矯制發兵圍十六宅,諸王被髮,或緣垣,或升屋,呼曰:‘宅家救兒!’”[胡三省]注:“[唐]末宮中率稱天子曰宅家。”
宅基,◆住宅的基址;宅地。○[唐][施肩吾]《經吳真君舊宅》詩:“古仙煉丹處,不測何歲年。至今空宅基,時有五色煙。”○[唐][吳融]《過丹陽》詩:“山帶[梁]朝陵路斷,水連[劉尹]宅基平。”○[清][黃六鴻]《福惠全書‧保甲‧建築柵濠》:“其水流聚之處,即其宅基正向。”○[郭澄清]《大刀記》開篇:“哎,聽說[白眼狼]要買你那塊宅基,真的假的?”
宅第,◆指貴族官僚或士紳人家的住宅。○[唐][盧綸]《留別耿湋侯釗馮著》詩:“笙鏞新宅第,歧路古山陂。”○《新唐書‧後妃傳上‧楊貴妃》:“見宅第有勝者,輒壞復造,務以瑰侈相誇詡,土木工不息。”○[沙汀]《記賀龍》四:“我們的宿營地是一座頗大的地主的宅第,相當富麗。”
宅道,◆所居之界域。○《文選‧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侍遊蒜山作>詩》:“宅道炳星緯,誕曜應神明。”○[李善]注引[孔安國]《尚書》傳:“宅,居也;道,經界也。”
雲宅(雲宅),◆道教語。指顏面。○《黃庭內景經‧天中》:“雲宅既清[玉帝]遊。”○[梁丘子]注:“面為雲宅,一名尺宅。以眉目鼻口之所居,故為宅也。”
樂宅(樂宅),◆謂樂居其宅。○《管子‧侈靡》:“安鄉樂宅,享祭,而謳吟稱號者皆誅,是以留民俗也。”
元宅,◆道教語。指心神。○[唐][呂岩]《贈劉方處士》詩:“悠悠憂家復憂國,耗盡三田元宅火。”
宇宅,◆房舍,住宅。○《普曜經·降神處胎品》:“詣其王後所居宇宅,皆共清和,眷屬圍遶,遊行虛空,一切吉祥,令無違嬈。”
幽宅,◆墳墓。○《儀禮‧士喪禮》:“度茲幽宅兆基,無有後艱。”○[鄭玄]注:“今謀此以為幽冥居兆域之始。”○[宋][王禹偁]《右衛上將軍贈侍中宋公神道碑》:“宜乎刊勒豐碑,光表幽宅。”○[王國維]《癸醜三月三日京都蘭亭會》詩:“一朝繭紙閟幽宅,人間從此無真跡。”
陰宅(陰宅),◆墳墓;墓穴。○《紅樓夢》第一○一回:“老太太是在南邊的,雖有墳地,卻沒有陰宅。”○[清][袁枚]《新齊諧‧諸廷槐》:“此小相公頭有紅光,將來必貴,我不願見之。或問‘可是諸府祖宗功德修來乎?’曰:‘非也,是他家陰宅風水所蔭。’”[郭澄清]《大刀記》二:“把[常明義]那一畝地靠到‘陰宅’上,‘陰宅’就方正了。”◆補證條目■墳墓;墓穴。○唐《明遠銘文》:“乾城非實,陰宅本空。”○《水浒傳》第一二〇回:“宋江看了,心中甚喜,自己想道:‘我若死於此處,堪爲陰宅。但若身閒,常去遊玩,樂情消遣。’”
陰陽宅(陰陽宅),◆指生人的住宅和死者的墓穴。○[郭澄清]《大刀記》開篇二:“賢弟,你這‘陰陽宅’,‘風水’雖好,若依愚兄拙見,還有點美中不足啊!”
遺宅(遺宅),◆1.故居;舊宅。○[宋][蘇轍]《屈原塔》詩:“[屈原]遺宅[秭歸山],南賓古者[巴子國]。”○[清][孫枝蔚]《吊張文昌遺宅》詩:“[歷陽]遺宅今如此,莫問新居在[洛中]。”◆2.留存故居。○[明][何景明]《郢中》詩:“人亡異代空遺宅,歲暮他鄉獨倚樓。”
一宅,◆1.謂安心於至一之道。○《莊子‧人間世》:“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成玄英]疏:“宅,居處也。處心至一之道,不得已而應之,機感冥會,非預謀也。”○[德清]注:“一宅者,謂安心於一,了無二念。”◆2.一處住所。○[漢][王充]《論衡‧辯祟》:“使食口十人居一宅之中,不動钁錘,不更居處。”○[晉][陶潛]《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詩:“一宅無遺宇,舫舟蔭門前。”○《新唐書‧辛替否傳》:“今棄一宅,造一宅,忘前悔,忽後禍。臣竊謂陛下乃憎之,非愛之也。”
陽宅先生(陽宅先生),◆即堪輿家。俗稱風水先生。○[魯迅]《彷徨‧高老夫子》:“[毛家屯][毛資甫]的大兒子在這裏了,來請陽宅先生看墳地去了,手頭現帶着二百番。”
陽宅(陽宅),◆1.舊時堪輿家稱活人的住宅。與墓地陰宅相對。○[明][顧起元]《客座贅語‧儒學》:“廟後[明德堂],堂後[尊經閣],高大主事,廟門與學門,二木皆受乾金之剋,陽宅以門為口氣,生則福,剋則禍。”○[清][梁章鉅]《退庵隨筆‧家禮》:“某立身無玷,居官有績,然門徑向兇方,營建犯兇日……故陽宅之說,餘終不謂然也。”○[郭澄清]《大刀記》第二章:“把[常明義]那一畝地靠到‘陰宅’上,‘陰宅’就方正了;將[梁寶成]那二分宅基改成‘拴馬場’,‘陽宅’便文武並茂了。”◆2.指看陵人所住的屋宅。○《兒女英雄傳》第二四回:“實在沒法兒了,便放下活計,同上[張太太],帶上兩個婆子丫鬟,同他從陽宅的角門出去走走望望。”
煙霞宅(煙霞宅),◆指栖隱之所。○[明][祝允明]《漁釣》詩:“幸非城市住,不舍煙霞宅。”
煙波宅(煙波宅),◆水上栖身之所。喻指船。○[宋][陸遊]《書幸》詩:“小舫煙波宅,閑身陸地仙。”
牙宅,◆古時軍中長官的住宅。○《資治通鑒‧後唐莊宗同光元年》:“甲申,[繼達]衰服,帥麾下百騎坐戟門呼曰:‘誰與吾反者?’因攻牙宅,斬[繼儔]。”○[胡三省]注:“即使宅也。”
玄宅,◆1.指墳墓。○[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淯水》:“父沒當葬,女自相謂曰:‘先君生我姊妹,無男兄弟,今當安神玄宅,翳靈後土。’”[唐][韓愈]《唐故朝散大夫鄭君墓志銘》:“洞然渾樸絕瑕謫,甲子一終反玄宅。”○[明][楊慎]《祭黃簡肅公文珂》:“乃命司空,載營玄宅。”◆2.指陰府。○[清][錢謙益]《謁孔林越翌日謁先聖廟》詩:“佳城象緯合,玄宅鬼神治。”
兇宅(\兇宅),◆舊時指不吉利的或鬧鬼的房舍。○[唐][張鷟]《朝野僉載》卷六:“其宅中無人居。問人,雲此是公主兇宅,人不敢居。”○[唐][谷神子]《博異志‧蘇遏》:“[長安][永樂裡]有一兇宅,居者皆破,後無復人住,暫至亦不過宿而卒,遂至廢破。”○[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四》:“[蠡縣]有兇宅,一耆儒與數客宿其中。夜聞窗外撥剌聲,耆儒叱曰:‘邪不幹正,妖不勝德,餘講道學三十年,何畏於汝。’”
謝宅(謝宅),◆[南朝][宋]詩人[謝靈運]的宅院。常用以喻指貴族家園。
小宅,◆對己宅的謙稱。○[前蜀][杜光庭]《虯髯客傳》:“到之明日,可與[一妹]同詣某坊曲小宅相訪。”
相宅,◆1.擇地定居。○《書‧洛誥》:“公([周公])不敢不敬天之休,來相宅,其作[周]匹休。”○[章炳麟]《排滿平議》:“藉令[馬]([馬融])、[高]([高誘])舊訓或有差訛,則[三苗]容是今之[苗]族,然其相宅神州,與[漢]族孰先孰後,史官亦無以質言矣。”◆2.舊時迷信,以觀察地形地物判定住屋吉兇的一種方術。○《晉書‧魏舒傳》:“﹝[舒]﹞少孤,為外家[甯氏]所養。○[甯氏]起宅,相宅者雲:‘當出貴甥。’”[宋][何薳]《春渚紀聞‧烏程三魁》:“[餘拂][君厚],[霅川]人也。其居在[漢][銅官廟]後,溪山環合。有相宅者言:‘此地當出大魁。’”[宋][周密]《齊東野語‧楊府水渠》:“一僧善相宅,雲:‘此龜形也,得水則吉,失水則兇。’”
仙宅,◆指仙人居處。○[清][王士祿]《調笑令‧雲英》詞:“心堅玉臼終須得,共踐[玉峰]仙宅。”
屋宅,◆房屋,住宅。○《周禮‧考工記‧敘官》“[胡]之無弓車也,非無弓車也,夫人而能為弓車也”[漢][鄭玄]注:“[匈奴]無屋宅,田獵畜牧,逐水草而居,皆知為弓車。”○《舊唐書‧食貨志上》:“[贊]請稅京師居人屋宅,據其間架差等計入。”
外宅,◆1.城外住宅;別宅。○《墨子‧迎敵祠》:“敵以北方來……將服必墨,其牲以彘,從外宅諸名大祠,靈巫或禱焉。”○《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王奇[孝]材能,乃佩之王印,號曰將軍,令居外宅,多給金錢,招緻賓客。”○《新唐書‧李愬傳》:“黎明,雪止,[愬]入駐[元濟]外宅,[蔡]吏驚曰:‘城陷矣!’”◆2.指男子養於別宅而與之同居之婦。○《水滸傳》第四回:“虧殺了他,就與女兒做媒,結交此間一個大財主[趙員外],養做外宅。”○《古今小說‧月明和尚度柳翠》:“[楊孔目]入贅在[柳媽媽]家,說:‘我養你母子二人豐衣足食,做箇外宅。’”
推宅,◆推讓住宅。語本《三國志‧吳志‧周瑜傳》:“[孫堅]興義兵討[董卓],徙家於[舒]。○[堅]子[策]與[瑜]同年,獨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無通共。”○[宋][司馬光]《和邠守宋度支來蔔居與南園為鄰》:“雖喜蔔鄰同[晏子],尚慚推宅異[周郎]。”
土中宅,◆指墳墓。○[唐][孟郊]《達士》詩:“傾產取一醉,富者奈貧何。君看土中宅,富貴無偏頗。”
銅宅(銅宅),◆用銅作部分建築材料的宅舍。○《宋書‧夷蠻傳‧天竺迦毗黎國》:“其有輒造寺舍者,皆依不承用詔書律,銅宅林苑,悉沒入官。”
田宅,◆田地和房屋。○《禮記‧曲禮上》:“獻田宅者,操書緻。”○《史記‧平準書》:“[式]入山牧十餘歲,羊緻千餘頭,買田宅。”○[宋][梅堯臣]《依韻和永叔見寄》:“儻公他時買田宅,願以藜杖從招攜。”○[賀錦齋]《澧沅歌》:“抽稅籌款徵錢糧,催租逼押奪田宅。”
陶令宅,◆[晉]詩人[陶潛]的家宅。後用指隱者居所。○[唐][顧非熊]《萬年厲員外宅殘菊》詩:“今朝[陶令]宅,不醉卻應難。”○[宋][辛棄疾]《滿江紅‧呈茂中前章紀廣濟倉事》詞:“種柳已成[陶令]宅,散花更滿[維摩]室。”
肆宅,◆指店鋪。○《尉繚子‧武議》:“兵之所加者,農不離其田業,賈不離其肆宅,士大夫不離其官府,由其武議在於一人。”
私宅,◆個人的住宅。○《梁書‧良吏傳‧孫謙》:“每去官,輒無私宅,常借官空車廄居焉。”○《魏書‧高聰傳》:“乃因[皓]啟請[青州鎮]下治中公廨,以為私宅。”○[元][無名氏]《陳州糶米》楔子:“今日早朝而回,正在私宅中少坐。”○[明][張居正]《答藩伯楊魏村》:“但孤自召見視事之後,即閉門守制,更不敢於私宅接賓受弔,四方相知奠儀,一切謝卻。”
室宅,◆房舍住宅。○《淮南子‧齊俗訓》:“趨舍禮俗,猶室宅之居也。東家謂之西家,西家謂之東家。雖[臯陶]為之理,不能定其處。”○《三國志‧魏志‧胡昭傳》“動見模楷焉”[裴松之]注引[晉][皇甫謐]《高士傳》:“形之所不可釋者衣裳也,身之所不可離者室宅也。”○《南史‧任昉傳》:“[昉]不事生產,至乃居無室宅。”
使宅魚(使宅魚),◆[五代]時,[錢鏐]據有[兩浙]等地,徵斂繁苛,[西湖]漁者每日須納魚數斤,因[鏐]曾任[杭州]防禦使,[鎮海]、[鎮東]軍節度使等職,故稱所納之魚為“使宅魚”。○[唐][羅隱]《題磻溪垂釣圖》詩:“若教生在[西湖]上,也是須供使宅魚!”參閱[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委巷叢談四》。
十王宅,◆[唐玄宗]諸子年長封王之後所共居的大宅。宅在[長安][安國寺]東。○[宋][王溥]《唐會要‧諸王》:“[先天]之後,皇子幼則居內。東封後,以年漸長成,乃於[安國寺]東附苑城為大宅,分院居之,名為十王宅……十王謂:[慶]、[忠]、[棣]、[鄂]、[榮]、[光]、[儀]、[潁]、[永]、[延]、[盛]、[濟]等,以十舉全數。”參見“十六宅”。
十六宅,◆[唐]末諸王共居的第宅。○[武宗]、[宣宗]皆由中官從十六宅迎立登位。○[昭宗]時,[韓建]圍十六宅,盡殺諸王,宅遂廢。○《資治通鑒‧唐昭宗乾寧四年》:“[建]乃與知樞密[劉季述]矯制發兵圍十六宅……[建]擁[通]、[沂]、[睦]、[濟]、[韶]、[彭]、[韓]、[陳]、[覃]、[延]、[丹]十一王至[石隄谷],盡殺之。”
神宅,◆1.指精神依附或聚留之處。○[晉][慧遠]《明報應論》:“夫四大之體,即地、水、火、風耳,結而成身,以為神宅。”○[唐][司馬承禎]《天隱子‧神仙》:“人生時稟得靈氣,精明通悟,學無滯塞,則謂之神宅。”◆2.神所居之處。○《南齊書‧樂志》:“報惟事天,祭實尊靈。史正嘉兆,神宅崇禎。”
深宅大院,◆房屋多、院子大的住宅。○[元][曾瑞]《留鞋記》第三摺:“我本是深宅大院好人家。”○《金瓶梅詞話》第六九回:“他家裡深宅大院,一時三老爹不在,藏掖個兒去,人不知鬼不覺。”○[楊朔]《“閱微草堂”的真面目》:“深宅大院……地畝遍地都是,直到今天也數不清有多少頃。”
身宅,◆指身體;肉體。佛教認為人的身體隻是靈魂的軀殼,故稱之。○《佛說如幻三昧經》卷上:“諸魔報曰:‘吾等於今忽然不復見己身宅,何況當復見魔宮殿自然常住。’”○《大乘密嚴經·分别觀行品》:“凡夫身宅亦復如是,諸界積集,譬如高山危脆不安同於朽屋。”
舍宅,◆喻指人的軀體,是人的精神靈魂的居所。○《太平經·寫書不用徒自苦誡》:“故令司命,近在胸心,不離人遠人,爲精神舍宅,吉兇自在,何須遠避,自令擾禍。”○又《有過死谪作河梁誡》:“是以然者,惡逆之人,天不佑也。無離舍宅及城郭,骨節相連爲阡陌,筋主欲生堅城郭,脈主往來爲骨絡,肉在皮内爲脈衣。”
上宅,◆上等住宅。○《韓非子‧內儲說上》:“於是乃倚一車轅於北門之外而令之曰:‘有能徙此南門之外者,賜之上田上宅。’”
三宅,◆指上古時常伯、常任、準人三種官職。○《書‧立政》:“宅乃事,宅乃牧,宅乃準,茲惟後矣。謀面用丕訓德,則乃宅人,茲乃三宅無義民。”○[宋][王應麟]《小學紺珠‧職官‧三宅》:“宅乃事,常任;宅乃牧,常伯;宅乃準,準人。”
入宅,◆謂搬入新居。今江南一帶稱“進屋”。○[明][陶宗儀]《輟耕錄‧暖屋》:“今之入宅與遷居,鄰裏醵金治具,過主人飲,謂之曰暖屋或曰暖房。”
青松宅,◆指墳墓。因古時墓地多植松柏,故稱。○[唐][鮑溶]《途中旅思》詩之一:“朝提黃金爵,暮造青松宅。”
乾宅,◆舊時聯姻,稱男家為乾宅,女家為坤宅。○《海上花列傳》第五三回:“約定二十日晚間,同乘小火輪船,行一晝夜可以抵滬,一切面議。惟乾宅亦須添請一媒爲要。”○高陽《慈禧全傳》九一:“原來乾宅是王府。”
遷宅(遷宅),◆猶遷居。○《隋書‧牛弘傳》:“[後魏]爰自幽方,遷宅[伊][洛],目不暇給,經籍闕如。”○[蔡東藩]《南北史通俗演義》第二九回:“如欲移風易俗,必須遷宅中原。”
破家散宅,◆傾家蕩産。○《敦煌變文集·茶酒論》:“酒能破家散宅,廣作邪淫。打卻三盞已後,令人隻是罪深。”
貧宅(貧宅),◆猶寒舍。○《根本說一切有部毘柰耶雜事》卷二二:“後時[增養]敬白王曰:‘我之貧宅,願王暫過。’王曰:‘汝不請我,何緣得去?’”
寧宅(甯宅),◆安居。○[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梁]世被繫劾者……若配徒隸,諸子並立草庵於所署門,不敢寧宅,動經旬日,官司驅遣,然後始退。”
內宅(内宅),◆住宅的內院。○《新唐書‧後妃傳下‧郭淑妃》:“[保衡]處內宅,妃以主故,出入娛飲不禁。”○《初刻拍案驚奇》卷九:“卻說內宅女眷,聞得堂上請夫人小姐時,曉得是看中了女婿。”○[清][黃六鴻]《福惠全書‧蒞任‧設內外號簿》:“比畢,將簿送內宅,與內簿對同。”
冥宅,◆舊俗為死人焚化的紙糊房子。○[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金和尚》:“冥宅壯麗如宮闕,樓閣房廊連垣數十畝,千門萬戶,入者迷不得出。”
民宅,◆民房。○《周禮‧地官‧大司徒》:“以土宜之法,辨十有二土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利害,以阜人民。”○《墨子‧雜守》:“可以跡知往來者少多,即所伏藏之處,葆民,先舉城中官府民宅室署,大小調處。”
龍宅(龍宅),◆龍宮。○[清][曹寅]《讀梅耦長西山詩》:“杖履淩雲巔,行歌弔龍宅。”
六宅使,◆[唐][宋]時皇帝諸子年長後分院居住,並置十宅、六宅使負責管理諸宅院事務。後隻稱六宅使。○[宋][高承]《事物紀原‧橫行武列‧六宅》:“《宋朝會要》曰:[唐]置十宅、六宅使,以諸王所屬為名,或總雲十六宅,後止雲六宅。○[宋朝]因之。”○《資治通鑒‧後周太祖廣順三年》:“[高紹基]屢奏雜虜犯邊,冀得承襲,帝遣六宅使[張仁謙]詣[延州]巡檢,[紹基]不能匿,始發父喪。”○[胡三省]注:“《職官分紀》曰:[唐]置十宅、六宅使,以諸王所屬為名,或總雲十六宅,後止曰六宅。”
靈宅(靈宅),◆1.隱士或修道者的住所。○[唐][劉禹錫]《遊桃源一百韻》:“禁山開祕宇,復戶潔靈宅。”自注:“詔隸二十戶免徭以奉灑掃。”○《雲笈七籤》卷一○四:“﹝太極真人[杜沖]﹞聞[文始先生]登真,乃於茲靈宅棲玄學道。”◆2.兆域,墓地。○[宋][蘇轍]《東塋老翁井齋僧疏》:“右伏以先君太子太師,兆自[東山],躬蔔靈宅。”
列宅,◆1.建置邸宅。○[晉][左思]《詠史》之五:“列宅紫宮裏,飛宇若雲浮。”○[南朝][梁][任昉]《為範尚書讓吏部封侯第一表》:“正當以接閈[白水],列宅舊[豐]。”◆2.指邸宅相連。○《梁書‧朱異傳》:“[異]及諸子自[潮溝]列宅至[青溪],其中有臺池翫好,每暇日與賓客遊焉。”
連宅(連宅),◆謂宅地相連。○《舊五代史‧漢書‧李守貞傳》:“[守貞]因取連宅軍營,以廣其第。”○[宋]徐鉉《寄饒州王郎中效李白體》詩:“[蕪城]連宅住,[楚]塞並車遊。”
裡宅,◆街坊住宅。○《魏書·釋老志》:“太和十五年秋,詔曰:‘……昔京城之内,居舍尚希。今者裡宅櫛比,人神猥湊,非是以祗崇至法,清敬神道。’”
枯宅,◆猶窮廬。○[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七十:“有悲則有情,無悲亦無思……灰心寄枯宅,曷顧人間姿。”
空宅,◆無人居住的房宅。○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王子猷曾暫寄人空宅住,便令種竹。”
居宅,◆住宅。○《後漢書‧張綱傳》:“親為蔔居宅,相田疇。”○《三國志‧魏志‧管寧傳》:“居宅離水七八十步。”○[清][趙翼]《甌北詩話‧杜少陵詩》:“古人流寓,往往先營居宅。”◆補證條目■住宅。○《普曜經·論降神品》:“人民滋茂,安隱豐熟,快樂無難,軒窗門戶,雕文棚閣,嚴飾巍巍,浴池園觀,男女周旋遊戲其中,人民居宅儼然整齊,菩薩應下降神彼土。”
舊宅(舊宅),◆1.舊屋;故居。○《左傳‧昭公三年》:“卒復其舊宅。”○《書序》:“至[魯共王]好治宮室,壞[孔子]舊宅,以廣其居。”○[唐][戴叔倫]《贈殷亮》詩:“山中舊宅無人住,來往風塵共白頭。”◆2.指先人的塋墓。○[晉][陶潛]《雜詩》之七:“家為逆旅舍,我如當去客;去去欲何之?南山有舊宅。”
監宅(監宅),◆[唐][杜甫]有《李監宅》詩。○[李監]據傳即[李令問],[開元]中為秘書監。其人好美服珍饌,以奢侈聞名。後以“監宅”喻豪門。○[明][高明]《琵琶記‧幾言諫父》:“若重唱隨之義,當盡定省之儀。彼荊釵布裙,既已獨奉親闈之甘旨;此金屏繡褥,豈可久戀監宅之歡娛。”○[清][孔尚任]《和答李艾山》:“監宅平臨秋浩渺,髯公全具古威儀。”
甲宅,◆I豪華的宅第。○《魏書‧閹官傳‧張祐》:“太後嘉其忠誠,為造甲宅。”○[唐][李白]《古風》之二四:“中貴多黃金,連雲開甲宅。”◆II謂草木發芽時種子的外殼裂開。宅,同“坼”。○《文選‧左思<蜀都賦>》:“百果甲宅,異色同榮。”○[李善]注:“《易》曰:百果草木皆甲坼。”○[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字音假借》:“甲坼可作甲宅。”
家宅,◆家庭;住宅。○[宋][蘇軾]《宿望湖樓再和》:“我行得所嗜,十日忘家宅。”○[元][馬緻遠]《青衫淚》第一摺:“兀那酒喪門臨本命,餓太歲犯家宅。”○《三俠五義》第三四回:“這明是攪亂太師家宅不安,暗裏是與老師作對。”○[茅盾]《趙先生想不通》:“這一對兒長嫂小叔三日兩頭的吵得家宅不寧。”
家反宅亂(家反宅亂),◆見“家煩宅亂”。
家煩宅亂(家煩宅亂),◆家中上下不得安寧。形容在家裡喧嘩吵鬧。○[元][李行道]《灰闌記》楔子:“母親,不要家煩宅亂,枉惹人恥笑,我則今日辭了母親,我往[汴京]尋我舅舅,自做個營運去。”亦作“家反宅亂”、“家翻宅亂”。○《金瓶梅詞話》第七五回:“[月娘]道:‘他見你家反宅亂要去,你管他腿事?’”○《紅樓夢》第一一六回:“你想那一年,我說了[林姑娘]要回南去,把[寶玉]沒急死了,鬧得家翻宅亂。”
家翻宅亂(家翻宅亂),◆見“家煩宅亂”。
吉宅,◆平安的住處;吉祥的住所。○[三國][魏][阮籍]《大人先生傳》:“且汝獨不見夫虱之處於褌中乎,逃于深縫,匿乎壞絮,自以為吉宅也。”○[三國][魏][嵇康]《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設公侯遷後,方樂其吉,而往居之吉宅,豈選能而後納,擇善而後福哉。”
火宅,◆佛教語。多用以比喻充滿眾苦的塵世。○《法華經‧譬喻品》:“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所燒,我皆拔濟。”○[南朝][梁武帝]《寶亮法師<涅槃義疏>序》:“救灼燒於火宅,拯沈溺於浪海。”○[唐][白居易]《贈曇禪師》詩:“欲知火宅焚燒苦,方寸如今化作灰。”○[魯迅]《野草‧死火》:“這是死火。有炎炎的形……疑這才從火宅中出。”
魂不守宅,◆見“魂不守舍”。
許宅(許宅),◆指相傳全家拔宅飛升的[晉]道士[許遜]的家宅。○[唐][李紳]《新樓》詩:“坐疑[許]宅驅雞犬,笑類[樊]妻化羽毛。”參見“許遜”。
合宅,◆全家。○《紅樓夢》第一○九回:“且說[賈母]病時,合宅女眷無日不來請安。”○《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三回:“這一下子,合宅上下人等都忙了。”
豪宅,◆豪華的住宅。○《環球時報》2002.1.24:“提起香港的豪宅,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半山到山頂那些掩映在蔥茏樹木中的獨立洋房。”○《解放日報》2008.11.11:“一豪宅業主因拒不傳遞物業管理費,且不按法律規定申報個人财産,近日被松江區法院依法采取強制措施,司法拘留15天。”
國宅(國宅),◆城中的官宅。○《周禮‧地官‧載師》:“凡任地,國宅無征。”○[鄭玄]注:“國宅,凡官所有宮室,吏所治者也。”
貴宅(貴宅),◆1.貴家大宅,顯貴之家。○[唐][元稹]《山竹枝》詩:“貴宅安危步,難將混俗材。”○[明][李日華]《南西廂記‧北堂負約》:“老身多贈先生金帛,別選豪門貴宅之女,豈不美哉。”○[清][陳維崧]《征淮安張鞠存年伯雙壽詩文啟》:“繡戟高甍,銅街貴宅。”◆2.敬稱他人的家或住宅。○《水滸傳》第四五回:“[海闍黎]道:‘妹子休笑話,怎生比得貴宅上。’”[明]徐渭《雌木蘭》第二齣:“[花大爺]!且喜到貴宅了,俺二人就告辭家去。”○[明][吳炳]《綠牡丹‧訪俊》:“相公家世,老身盡知,但不知相公貴宅還有何人?可曾娶過夫人了?”
光宅,◆1.廣有。○《書‧堯典序》:“昔在[帝堯],聰明文思,光宅天下。”○[曾運乾]正讀:“光,猶廣也。宅,宅而有之也。”○《南齊書‧高帝紀下》:“猥以寡德,光宅四海。”○[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述進士上篇》:“若乃光宅四夷,垂祚三百,何莫由斯之道者也。”◆2.光大所居。謂建都。○《文選‧阮籍<為鄭沖勸晉王箋>》:“[周公]藉已成之勢,據既安之業,光宅[曲阜],奄有[龜]、[蒙]。”○[李周翰]注:“光,大;宅,居也。”○[晉][左思]《魏都賦》:“暨[聖武]之龍飛,肇受命而光宅。”○[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序》:“逮[皇魏]受圖,光宅[嵩][洛],篤信彌繁,法教逾盛。”◆3.大宅。○[南朝][梁][慧皎]《高僧傳‧興福論》:“近有光宅丈九,顯曜京畿。”
館宅(館宅),◆房舍。○[漢][王粲]《從軍》詩之五:“館宅充廛裡,女士滿莊馗。”
官宅,◆官舍,衙門。○《元典章新集‧刑部‧奴盜主物刺字》:“議得賊人[沈阿寅]浼托淩局使保送,跟隨達魯花赤[瓜都],充面前使喚,就於本官宅宿食,為見本路印匣開鎖鑰匙於中堂一處頓放,因而竊取銀印匣,剝去銀皮,鎔成定子貨賣。罪已斷訖。”
故宅,◆舊宅;舊居。○[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泗水》:“臺南四裡許,則[孔]廟,即夫子之故宅也。”○[唐][杜甫]《遣興》詩之四:“客子念故宅,三年門巷空。”○[清][沈覆]《浮生六記‧坎坷記愁》:“餘夫婦欣然,仍歸故宅,骨肉重圓。”
宮宅(宮宅),◆宮中的房舍。◆補義條目■房屋。○《普曜經·降神處胎品》:“時白浄王亦在其上,興立宮宅,嚴好如天。”○《法苑珠林》卷六八:“婦問夫言:‘有父母不?’夫答婦言:‘我父母先此舍衛城中第一長者,父母居家,都已死盡,無所依怙,是以窮乞。’婦復問言:‘汝今頗知故宅處不?’答言:‘知處。垣宅毀壞,遂有空地。’夫婦相將往至故舍,周歷案行,隨其行處,伏藏自出,即以珍寶雇人造宅,未盈一月,宮宅悉成。”
割宅,◆1.劃分住宅區。○《淮南子‧泰族訓》:“裂地而州之,分職而治之,築城而居之,割宅而異之,分財而衣食之。”○《漢書‧晁錯傳》:“然後營邑立城,製裡割宅。”◆2.分出房屋。○[南朝][陳]徐陵《裴使君墓志銘》:“割宅字貧友之孤,開門延故人之殯。”
府宅,◆官署,邸宅。○《隋書‧高祖紀上》:“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無窮之業在斯。公私府宅,規模遠近,營構資費,隨事條奏。”○[宋][吳自牧]《夢粱錄‧顧覓人力》:“如府宅官員,豪富人家,欲買寵妾、歌童、舞女、廚娘……但指揮便行踏逐下來。”
分宅,◆1.[春秋][魯][郈成子]與[衛][轂臣]為至交,後[轂臣]死於[衛]亂,[成子]迎養[轂臣]家眷與己隔宅而居。見《孔叢子‧陳士義》。後以“分宅”指朋友間不負生死之義。○[南朝][梁][劉孝標]《廣絕交論》:“曾無[羊舌]下泣之仁,寧慕[郈成]分宅之德。”◆2.分到的托居之所,謂所處的位置。○[唐][韓愈]《南山詩》:“藩都配德運,分宅占丁戊。”
第宅,◆猶宅第,住宅。○[唐][杜甫]《秋興》詩之四:“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元][傅若金]《登樓》詩:“近見[蕭何]成第宅,舊聞[汲黯]在朝廷。”○[清][杜濬]《椰冠道人歌》:“[八公山]南多第宅,道人不作[淮南]客。”○[郁達夫]《碧浪湖的秋夜》四:“在城裏的南街上,去[沈]家的第宅不遠,另外還住着有一家[朱]家的同族的人。”
帝宅,◆皇都;皇宮。○《後漢書‧南匈奴傳論》:“降及後世,翫為常俗,終於吞噬神鄉,丘墟帝宅。”○[唐][駱賓王]《艷情代郭氏答盧照鄰》詩:“[洛水]傍連帝城側,帝宅層甍垂鳳翼。”
倒宅,◆換宅;搬家。○[元][石君寶]《曲江池》第三摺:“他沒錢呵,半合兒憎嫌做眼內釘,早把倒宅計安排定。”○[明][朱有燉]《曲江池》第三摺:“自家是[鄭元和],在[李亞仙]家中使錢,過了一年,被他老虔婆用了個倒宅計,哄我出城去,投至我回來,鎖了房門,不知搬的那裏去了,尋不見他。”
大宅,◆1.高大的邸宅。○《史記‧荊燕世家》:“[田生]如[長安],不見[澤],而假大宅,令其子求事[呂後]所幸大謁者[張子卿]。”○《三國志‧吳志‧是儀傳》:“鄰家有起大宅者,[權]出望見,問起大室者誰。”○[唐][白居易]《兇宅》詩:“[長安]多大宅,列在街西東。”◆2.指天地,宇宙。○《後漢書‧馮衍傳下》:“遊精神於大宅兮,抗玄妙之常操。”○[李賢]注:“大宅謂天地。”○[清][魏源]《默觚上‧學篇五》:“大哉神乎!一念而赫日,一言而雷霆,一舉動而氣滿大宅。”◆3.人的面部。○《文選‧枚乘<七發>》:“然陽氣見於眉宇之間,侵淫而上,幾滿大宅。”○[劉良]注:“大宅謂面也。”○《新唐書‧袁天綱傳》:“赤脈幹瞳,方語而浮赤入大宅,公為將必多殺。”
寸田尺宅,◆1.道教語。寸田謂三丹田,尺宅謂面。○《黃庭內景經‧瓊室》:“寸田尺宅可治生。”○[宋][蘇軾]《贈王仲素寺丞》詩:“尺宅自足芘,寸田有餘畦。”○[李厚]注:“兩眉間為上丹田,心為絳宮田,臍下三寸為下丹田。”○《黃庭內景經‧瓊室》“寸田尺宅”[梁丘子]注:“謂三丹田之宅各方一寸,故曰寸田。……經雲‘寸田尺宅’,彼尺宅謂面也。”◆2.指微薄的產業。○[清][汪中]《經舊苑吊馬守貞文》:“餘單家孤子,寸田尺宅,無以治生。”◆補證條目■指微薄的産業。○元王冕《勁草行》:“寸田尺宅且勿論,金馬銅駝淚如雨。”
赤宅,◆臉的別稱。○[清][厲荃]《事物異名錄‧形貌‧面》:“《大洞經》:‘面為赤宅。’按與《黃庭經》‘尺宅’音同字異。”
尺宅,◆指顏面。眉、眼、口、鼻所在處。○《黃庭內景經‧脾部》:“主調百穀五味香,辟卻虛羸無病傷,外應尺宅氣色芳。”○[梁丘子]注:“尺宅,面也。”○[宋][陸遊]《學道》詩:“精神生尺宅,虛白集中扃。”
別宅(别宅),◆1.猶別第。正宅以外的住宅。○《晉書‧裴楷傳》:“﹝[裴楷]﹞嘗營別宅,其從兄[衍]見而悅之,即以宅與[衍]。”◆2.舊指無正式夫妻關係而同居的婦女。又稱外婦、外妻。○[唐][顧況]《瑤草春》詩序:“[隴]西[李迅]者,納別宅[監奴]。”
避宅,◆謂離家出走,躲匿他處。○《漢書‧盧綰傳》:“[高祖]為布衣時,有吏事避宅,[綰]常隨上下。”○[顏師古]注:“避宅,謂不居其家,潛匿東西。”
本宅,◆1.自己的住宅。○《宋書‧徐湛之傳》:“可令歸居本宅,厚加恤賜。”○《紅樓夢》第一○五回:“如今滿堂中筵席未散,想有親友在此未便,且請眾位府上親友各散,獨留本宅的人聽候。”◆2.這個住宅,這個宅子。○《清平山堂話本‧快嘴李翠蓮記》:“本宅眾親簇擁新人到了堂前,朝西立定。”◆3.自己的墓穴。○[晉][陶潛]《自祭文》:“[陶子]將辭逆旅之館,永歸於本宅。”○[清][孫枝蔚]《篋中偶檢亡友姚山期一絕有作》詩:“笑別相知還本宅,九重泉下不聞鵑。”◆4.自己的位置。○[唐][李白]《草創大還贈柳官迪》詩:“朱鳥張炎威,白虎守本宅。”
拔宅,◆1.見“拔宅上昇”。◆2.全家遷移。○[宋][文天祥]《懷楊通州》詩:“[仲連]義不帝[西秦],拔宅逃來住海濱。”○[清][方文]《舟過蕪湖寄懷沈昆銅》詩之一:“君嬰鉤黨禍,拔宅去[章江]。”○《花月痕》第四六回:“席散後,[肇受]、[碧桃]各奉老母,就也出城,萬帆競掛,說是向[海門]而去。如許重累,竟一夕拔宅。”
安宅,◆1.猶安居、安所。○《詩‧小雅‧鴻雁》:“雖則劬勞,其究安宅。”○[鄭玄]箋:“此勸萬民之辭,女(汝)今雖病勞,終有安居。”○[三國][魏][曹植]《求通親親表》:“安宅京室,執鞭珥筆,出從華蓋,入侍輦轂,承答聖問,拾遺左右,乃臣丹誠之至願。”○[唐][杜甫]《送李校書二十六韻》:“[乾元]元年春,萬姓始安宅。”○[清][黃鷟來]《和陶飲酒》詩之十五:“壯歲客四方,蹙蹙少安宅。”◆2.安於室。婦女安心於夫家。○[晉][左思]《詠史》之七:“[買臣]困樵採,伉儷不安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