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彥「顔」020漏

顔如玉,◆容貌如玉。代指美女。○唐韋應物《貴遊行》:“垂楊拂白馬,曉日上青樓。上有顔如玉,高情世無儔。”○宋真宗《勸學文》:“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顔如玉。”○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二本第三折:“既然夫人不與,小生何慕金帛之色?卻不道書中有女顔如玉?”○《鴛鴦譜·盧夢仙江上尋妻》:“古人道得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有女顔如玉。我兒若得一舉成名,就有個絶世佳人以諧秦晉。”

顔類,◆容貌。○《六度集經》卷二:“兒出抱父,戰慄涕泣,呼號且言:‘彼是鬼也,非梵志矣。吾數睹梵志,顔類未有若茲,無以吾等爲鬼作食。’”

顔景,◆容貌。○《六度集經》卷三:“令百婦人,懷育溫暖,時滿體成,産爲百男。生有上聖之智,不啓而自明,顔景跨世,相好稀有。力幹勢援,兼人百倍。”○明王行《墨芙蓉賦》:“是豈服玄丹而不化,駐顔景兮於今也耶!”

五顔六色,◆補證條目■形容色彩繁多;各種各樣。○《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船頭上、船尾巴上,統通插着五色旗子……五顔六色,映在水裏,着實耀眼。”

無顔落色,◆補證條目■失色;面無人色。○元鄭廷玉《看錢奴》第二折:“餓的我肚裏饑失魂喪魄,凍的我身上冷無顔落色。”

無顔,◆補證條目■羞愧;沒有臉面見人。○《普曜經·十八變品》:“於是迦葉心驚毛豎,慚愧無顔,自知無道,即稽首言:‘今大道人,實妙神聖,乃知我意,願得從大道人稟受經戒作沙門耶。’”

台顔,◆補證條目■猶尊顔。用于稱對方的敬辭。○《水浒傳》第八二回:“宋江昨者西嶽得識台顔,多感太尉恩厚,于天子左右力奏,救拔宋江等再見天日之光,銘心刻骨,不敢有忘。”○《玉嬌梨》第二回:“倘不鄙棄,請正台顔,容晚生仰測一二。”

商顔,◆山名。即商山。○《史記·河渠書》:“於是爲發卒萬餘人穿渠,自徵引洛水至商顔山下。”裴駰集解引服虔曰:“顔音崖。或曰商顔,山名也。”司馬貞索隐:“顔音崖,又如字。商顔,山名也。”○《漢書·溝洫志》亦載此文,顔師古注:“商顔,商山之顔也。謂之顔者,譬人之顔額也,亦猶山(額)[領]象人之頸領。”○唐韓愈《次鄧州界》詩:“商顔暮雪逢人少,鄧鄙春泥見驛賒。”○宋李寅仲《齊天樂·壽韓郡王》詞:“商顔自緑,甚當日君王,浩歌鴻鵠。”■參見“商山”。指商山四皓。○元王逢《奉題執禮和台平章丹山隐玉峰石時寓江陰》詩:“殷曾求傅説,漢亦聘商顔。”○清吳偉業《九峰詩·神山》:“赤松早見留侯志,何況商顔避世人。”■參見“商山四皓”。

強顔,◆補證條目■勉強表示歡欣。○《文彙報》2007.6.4:“再後來,敷衍着唱也不行了,因為那苦難的後果實在無法以強顔歡笑遮掩。”

年顔,◆年齡容顔。○唐李商隐《戲題樞言草閣三十二韻》:“年顔各少壯,髮緑齒尚齊。”○宋王安石《池上春日》詩:“年顔漸老空多感,風雅含情苦不才。”○宋蘇轼《次舊韻贈清涼長老》:“安心有道年顔好,遇物無情句法新。”

面熱顔赤,◆猶面紅耳赤。指人在感到羞愧時的一種生理反應。○《玉嬌梨》第十四回:“此實兒女私情,即今日言之,已覺面熱顔赤,倘洩之他人,豈不令小弟羞死。”

沒顔落色,◆補證條目■猶言沒精打彩。○明賈仲明《升仙夢》第一折:“今日箇苦盡甘來,直至長安名姓改。你休要沒顔落色,休等那霜欺雪蓋,願師父早些兒引度俺到蓬萊。”

開顔發豔,◆亦作“開顔發艷”。展露容顔,放出光豔。用以形容女子容貌豔麗或花朵色彩絢麗。○《樂府詩集·雜曲歌辭八·東飛伯勞歌》:“誰家兒女對門居,開顔發豔照裡閭。”○明于慎行《穀山筆麈·詩文》:“夫狂瀾橫發,洶湧滔天,是水之奇觀,而決之兆也;開顔發艷,耀日從風,是花之縟彩,而落之端也。”

開顔發艷,◆見“開顔發豔”。

紅顔薄命,◆補證條目■謂美女遭遇不幸。○海岩《一場風花雪月的事》第六章:“我媽邊哭邊說,真是天有眼讓我的月月沒找錯人,就怕月月紅顔薄命沒這福分呀。”

紅顔,◆補證條目■特指女子美麗的容顔。亦指美女。包麗英《蒙古帝國之一:成吉思汗》第二章:“人生得美女相伴并非難事,難的是得一紅顔知己,孛兒帖就是他今生難求、來生難遇的紅顔知己。”○《文彙報》2006.9.3:“中國自古以來那些名留青史的紅顔能夠在三千佳麗中脫穎而出,除了絕頂美麗,也必定絕頂聰明。”

承顔順志,◆猶承顔順旨。指孝順父母。○《警世通言·俞仲舉題詩遇上皇》:“卻説南宋高宗天子,傳位孝宗,自爲了太上皇,居于德壽宮。孝宗盡事親之道,承顔順志,惟恐有違。”

承顔順指,◆見“承顔順旨”。

承顔候色,◆謂順承迎合人的臉色和神态行事。指曲意奉承或孝順父母。○《魏書·寇治傳》:“〔治〕兼廷尉卿,又兼尚書,畏避勢家,承顔候色,不能有所執據。”○《陳書·後主紀論》:“佞諂之論,承顔候色,因其所好,以悅導之,若下坂以走丸,譬順流而決壅。”○明李東陽《壽祭酒羅先生七十詩序》:“且先生有子六人、孫四人,承顔候色,養志繼業,乃人之所恃以爲壽,而尤不能備者。”

犯顔,◆補證條目■舊謂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長的威嚴。○胡清明《話說批評》:“對組織對上級也要敢于開展批評,封建社會尚有犯顔直谏的忠臣,難道我們還畏首畏尾害怕對上級作批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