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奶奶喜歡教我們唱順口溜: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在朗朗上口的民謠中,冬去春來。我老家太行山區,當春天剛剛伸出它的觸須時,鄉親們見面第一句話就是:“開春了”。
天空、池塘、草木,在被囚禁了一個漫長的冬天之後,像花朵一樣舒展開來。
天空像是懸在山尖的一面藍色水晶魔鏡,那樣明淨,那樣湛藍。那厚厚的白雲,一團團的如棉花,一陣陣的如波濤,挂在天這邊,綴在天那邊,把天空裝飾得如畫一般。
村子後面池塘裡面無表情的冰,一點點開始解凍,終于,水面上泛起了絲綢般的皺褶,漸漸地生動起來。一些麻鴨用它們尖尖的嘴,也探測出了水的溫度,欣喜地議論道:“嘎嘎嘎!”讓人不禁想起蘇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每到三月,小池塘邊的一排柳樹絲絲縷縷地牽住了人們的視線。乍一看,那柳枝有點像老婦人散亂的發絲,凝視片刻,就覺得有一團淺淺的綠在那裡飄逸着。眨一下眼,再看,那霧又好像深了一層,真有點湘繡中雙面繡的藝術效果,半透明半朦胧的。
小時候,最喜歡春天,是因為可以放“風筝”。春風一吹,孩子們的心也被吹開了。那時的風筝是孩子們自己手工制作的。先是找到兩根粗粗的稻竿,一根長的當作風筝的竿,大約60厘米,一根短的,當作風筝的支架,大約25厘米。短的稻竿兩段,用漿糊粘上2個用紅紙剪成的圖案,有動物,有花朵,用一個釘子從短稻竿的中間穿過去,插在長稻竿的一端,一個傳統的風筝就做好了。
然後,手拿着風筝長稻竿的末端,從高處跑向低處,順着風力,紅色圖案做高速旋轉狀。現在想想,那都不能被稱之為“風筝”,至多算是“紙風車”,但是,那是春天孩子們最盼望的玩具,因為,隻有過年時,家家戶戶才買紅紙來寫對聯和福字,留一些給孩子們做風筝用。
綿綿細雨後,鄉親們扛着鍬、鋤農具,來到了闊别一冬的田野,疏密有緻地點綴着,成為一種風景。田地隐隐透出溫馨的氣息,如果仔細聆聽,還聽得到“吱吱”的聲音,那時泥土在悄悄地松軟。
開春後,麥苗開始瘋長,隐藏在麥苗的草也一起肆虐着。春天鄉親們主要工作是拔草,一望無垠的梯田,人們帶着草帽,彎着腰,一天到晚在麥田裡忙碌,累着,快樂着。
鄉親們說,這是農事的第一頁,等泥土完全解凍了,犁田,耙田,播種,熱熱鬧鬧的春天就正式到來了!
“年年歲歲春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幾十年沒有走進過麥田,更沒有看見過“風車”般的“風筝”,那迷人的春天,永遠留在了記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