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讀書|薛冰:佳麗東南信莫俦——《石渠典藏·金陵圖》漫談

讀書|薛冰:佳麗東南信莫俦——《石渠典藏·金陵圖》漫談

我最初見到清馮甯仿楊大章畫《宋院本金陵圖》,是2016年歲暮。其時肖林女士在幫德基美術館編畫刊,為弄清畫卷所描繪的區域,給了我觀賞的機會。此前看過《清明上河圖》《南都繁會圖》之類長卷,都是複制品,當這出自清宮秘藏的十米長卷在我眼前緩緩展開時,那感覺是震撼的。此後又得到了這幅長卷的電子版,可以細細揣摩,曾為德基美術館的朋友作過釋讀,拙作《格緻南京》中也有介紹。最近又讀到德基美術館編、故宮出版社2021年7月版《石渠典藏·金陵圖》,是一種裝幀設計頗具巧思的橫八開本,将精裝灰布面做成反S形,這樣就有了左上、右下兩個開口。從左邊打開,是印刷精美、縮印成八米的《金陵圖》長卷,折為十一開冊頁,既可展開一覽全貌,也可逐頁細細品賞。從右邊打開,是六位專家撰寫的賞析文章,仿雕版古籍做筒子頁裝訂,書頁寬度以文章為單元,前窄後寬,逐次延展成階梯形,便于翻檢,而以首頁《金陵圖》局部畫面依樣延展成一整體。封面同樣取《金陵圖》局部壓凹燙銀,“乾隆禦覽之寶”印章和書名燙金,典雅大氣。

讀書|薛冰:佳麗東南信莫俦——《石渠典藏·金陵圖》漫談

▲《金陵圖》(局部)網絡資料圖檔

梁白泉先生闡述南京曆史文化,将這“盛世都會全景式記錄”與《清明上河圖》《南都繁會圖》等風俗圖畫長卷、與《紅樓夢》等文學名著的文字描述兩相比照。聶崇正先生介紹了清宮畫師仿畫《宋院本金陵圖》的經過及謝遂、楊大章、馮甯三位畫家的生平。邱士華先生對上述三種仿畫作了藝術上的分析與比較,由此想象宋院本金陵圖的原貌。張震先生漫談乾隆、嘉慶朝宮廷書畫收藏與創作。徐吉軍先生解讀長卷畫面并引證相關文獻,從多方面介紹宋代南京城市建設、經濟生活及社會文化。蕭平先生從這一“具有記錄性、叙事性的民俗特色畫卷”談到金陵勝景圖的繪畫傳統。文章都以中、英兩種文字印出,對于我們欣賞和研究這一畫卷,以及探讨此類風俗圖畫長卷藝術,都有啟辿。德基美術館并于今年十一月推出了全景式的《金陵圖數字藝術展》,畫中人物都“活”了起來,觀衆也可以化身進入畫面,如影随形。這也是南京首次應用這一展覽形式,讓觀展者在興味盎然中領悟畫卷之妙。

讀書|薛冰:佳麗東南信莫俦——《石渠典藏·金陵圖》漫談

▲《金陵圖》藝術數字展展廳(來源:德基美術館)

據《石渠寶笈·續編》記載,清乾隆三十年(1765)春,清高宗第四次南巡途中,在江甯(今南京)為《宋院本金陵圖》題寫引首,并作《題宋院本金陵圖》七絕六首,以表喜愛之情:

“王氣埋金秀且雄,六朝文物擅江東。試看負販輿台輩,都有謝顔徐庾風。”

“筆妙得神已去形,高樓斜矗酒旗青。桂枝香詠臨川好,遺曲猶聞唱後庭。”

“佳麗東南信莫俦,勝朝猶自建都留。趙家歌館甯相讓,别有輕煙翠柳樓。”

“瓊窗绮榭簇勾欄,密意酣情各締歡。官妓遺風自唐宋(官妓之設,最為敗壞風教。而姜南《蓉塘詩話》乃豔稱明初搢紳宴集皆用官妓,與唐宋同,且以後始有禁為惜,缪盩甚矣),政成何體污衣冠。”

“幾經富庶幾離亂,富庶歡娛離亂愁。隻有秦淮一片月,溶溶無意照千秋。”

“畫品秾纖出内家,九衢萬戶鬥豪奢。秣陵五國天淵隔,一例東京錄夢華。”

讀書|薛冰:佳麗東南信莫俦——《石渠典藏·金陵圖》漫談

▲專業觀衆走進展廳欣賞“金陵圖數字藝術展”(視覺中國)

清高宗并多次命宮廷畫師仿畫《宋院本金陵圖》。據《清宮内務府造辦處檔案總彙》第53冊記載,乾隆五十七年(1792)正月“二十日,接得員外郎金江押帖,内開正月初八日太監鄂魯裡交楊大章仿畫宋院本金陵圖手卷一卷。傳旨:交啟祥宮馮甯仿畫。欽此”。也就是說,楊大章仿作完成之際,即交馮甯據以仿作。此卷卷尾署款“乾隆五十九年十一月臣馮甯奉勅恭仿宋院本金陵圖”,前後曆時近兩年。《石渠寶笈》三編對此有著錄:“馮甯仿楊大章畫宋院本金陵圖一卷。本幅紙本,縱一尺七分,橫三丈四尺二寸五分,設色畫江鄉城郭,人物熙恬。款:臣馮甯奉勅恭仿宋院本金陵圖。钤印二:臣、甯。卷内钤:高宗純皇帝寶玺、乾隆禦覽之寶。”現畫卷上另有“三希堂精鑒玺”“宜子孫”“嘉慶鑒賞”“嘉慶禦覽之寶”“宣統禦覽之寶”及“石渠寶笈”“寶笈三編”“宗治珍藏”等印,說明此畫卷直到清末仍在清宮收藏。1922年遜帝溥儀以“賞賜溥傑”的方式盜竊故宮文物,清單中即有此卷,後流落民間,為東北金融家彭賢收藏。彭賢曾受張學良之托在撫順為張作霖修“元帥林”,其舊居彭公館現為遼陽博物館。

《宋院本金陵圖》如今已無蹤迹可尋。現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有乾隆五十二年(1787)謝遂《仿宋院本金陵圖》、乾隆五十六年(1791)楊大章《仿宋院本金陵圖》并曾展出。2015年,馮甯仿楊大章畫《宋院本金陵圖》在保利香港秋季拍賣會露面,紙本設色,高35厘米,寬1050厘米。南京德基美術館斥巨資競拍,将這一映現南京城市曆史風貌的長卷帶回南京,作為鎮館之寶。

盡管我們無緣得窺《宋院本金陵圖》的真相,但清代宮廷畫家的奉旨仿作,即或在技法上與原作會有相差,畫面内容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也就是說,可以相信這一畫卷中的景象,即是宋代金陵城的真實風貌。

讀書|薛冰:佳麗東南信莫俦——《石渠典藏·金陵圖》漫談

《金陵圖》十米長卷,山川城阙,市井風物,曆曆在目,繪有人物五百餘,動物近百頭,商鋪宅院四十幾處,舟船車輿二十多駕,“一例東京錄夢華”,可說是南京的“清明上河圖”,對于我們了解南唐金陵城規模格局、宋代建康府市井風貌,都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南唐所建、延續宋、元的金陵城,文獻記載不多,圖畫資料絕少。《景定建康志》中的“府城之圖”等隻是粗略的示意圖。《金陵圖》則是形象生動的彩畫長卷。畫卷自右向左,以兩處城門為分隔,可分為三個部分,左、右兩端都是鄉野風光,中部是繁華都市。這兩處城門也成為我們判斷圖中區域的地标。左邊一處并列着陸門和水門,城門外水面浩蕩,不遠即山石起伏,可以肯定是金陵城西垣南門龍光門(亦稱龍西門,今水西門)和秦淮中支入江口的水門栅寨門。從《景定建康志》卷五《府城之圖》中可以看出,位于龍光門之南的下水門,與龍光門之間尚有一段距離,而北邊的栅寨門與龍光門相連。江岸山石則是石頭山(今清涼山)餘脈。

由此可以推知,右端的城門即金陵城南門(今中華門),門外護濠上有長幹橋。在南唐建金陵城之前,長幹裡地區是南延至南門外越城一帶的,此時雖被城牆和護濠隔斷,南門外仍有市井延續,相當于今西街地區。由此再向南,便是雨花台餘脈丘陵了。

兩門之間的商市區,即今門西地區,也即從東吳大市到唐代長幹裡,再到南唐和宋代的“邊淮列肆裨販”,是延續千年未曾間斷的商業中心區,與曆代文獻中的記載完全吻合。畫面中主要繪出的是秦淮河與鳳台山之間的繁華市井,秦淮河在畫幅上方,是以在畫幅的下沿,常常可以看到丘陵山石。畫師之是以選擇城西南隅這一局部來表現金陵,因為它正是非建都時期金陵城中最有代表性的區域。

讀書|薛冰:佳麗東南信莫俦——《石渠典藏·金陵圖》漫談

▲《金陵圖》(局部),網絡資料圖檔

從城市建設的角度看,南門的形式最值得研究。與我們看慣的明城牆内甕城不同,金陵城南門不但采用了外甕城,而且設計成半圓型,有如半個水甕。這應該就是“甕城”得名的由來,而且可能是現存最早的甕城實景圖。半圓的圓心處建造了一幢方形城堡,城堡上方設單層城樓。巧妙的是,從圓心外伸的兩道隔牆,與城牆同等規格,将這半圓分割成三個六十度的扇形,居中一個扇形對外開門。行人進門後,必須經過隔牆上的門,進入第二個扇形,再經過城牆的門,才能進入城内。隔牆上的門易守難攻,從隔牆和城牆上可以有效打擊進入扇面空間的敵人,是以從外面看隻是一個簡單的半圓甕城,内部實為兩道三門的防禦設施,功能相當于明城牆的兩道内甕城。

明都城城牆,隻有正陽門(今光華門)外保留了這種半圓形的外甕城形式,但内部沒有隔牆,對外開南門和小東門,其防禦功能遠不及金陵城南門。

南門外的羊馬牆,也是一個亮點。文獻中關于羊馬牆的記載都很簡略,隻知道它位于城牆與護濠之間。從圖中可以看到,不但城牆與護濠之間有一道羊馬牆,護濠對岸還有一道羊馬牆,可以阻礙敵人渡越護濠。從牆與人的比例看,羊馬牆高在兩米以上,是壁立難攀援的磚牆。

龍光門的形式看似與南門相類,但半圓形甕城内隻做了一道分隔,而将城樓下的方形城堡作為城門。畫家突出了城樓的歇山頂、敞門窗、雕梁畫棟、镂空圍欄,使其不像一個軍事設施,更像觀景台。這應該是入宋以後的變化。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城門洞的形狀。栅寨門的門洞是我們熟悉的拱券,而龍光門和南門的所有門洞,包括甕城門、隔牆門和主牆門,全都是過梁式木構門洞,呈長方形。當時确實存在着這兩種門洞形狀,而過梁式木構門洞的時代在前。

畫卷中心部分,即自南門入城至龍光門出城一帶的繁華商市風貌。

《景定建康志》卷十六記載:“按《宮苑記》:‘吳大帝立大市,在建初寺前,其寺亦名大市寺。……又有小市、牛馬市、谷市、蚬市、紗市等一十所,皆邊淮列肆裨販焉。’内紗市在城西北耆闍寺前,又有苑市,在廣莫門内路東,鹽市,在朱雀門西。今銀行、花行、雞行、鎮淮橋、新橋、笪橋、清化市,皆市也。”除了紗市、苑市等少數幾處,商市都在秦淮河兩岸經營。《至正金陵新志》卷四記載:“《南唐書》有金陵市。至今有清化市、羅帛市。而自昔言市者,則以東市、西市、鳳台、鹭洲四坊之達為市,蓋即魚市。”金陵市的位置近今三山街口。魚市的位置在飲虹橋(今新橋)北,是以飲虹橋會成為秦淮河西五華裡最重要的橋梁。金陵坊與魚市之間即銀行街,街南即今銅作坊。《景定建康志·疆域志二》介紹,銀行街有“傑閣三層”的東南佳麗樓,花行街的層樓橫跨街東、西,魚市南的南樓跨寬征坊,都是過街樓。

讀書|薛冰:佳麗東南信莫俦——《石渠典藏·金陵圖》漫談

《金陵圖》中所畫,正是這一帶。其構圖嚴謹,疏密有緻,建築、器物造型準确,人物神态生動,畫面色彩清雅,為文獻記載提供了切實生動的圖像铨釋。認真研究畫面内容,對于認識宋代金陵城鄉建築、市肆商鋪、交通工具、工匠技藝、農業勞作、服飾鞋帽、飲食娛樂、風物民俗,都可以有很大的幫助。

畫家對于建築情有獨鐘,街路兩邊的房屋,不但建築樣式、院落組合各各不一,而且頂蓋、鬥拱、梁柱、台基、門窗、配飾,都取界畫風格,有相當準确的結構圖或剖面圖。一些房頂鋪瓦隻鋪了一半,讓人可以看清承托部分,粉壁有大片破損,讓人可以看清内部結構,若非刻意為之,很難想象會有這樣的巧合。如果有建築學家與《營造法式》對照來看,相信一定會有收獲。房屋内部的陳設,也幾乎沒有重複的,如果逐一描摹出來,可以組成一部相當完全的家具圖錄。對于複雜的交通工具如大車,畫家還特意安排了一家修車鋪,門前有拆散了的大車零件,車輪、車架、車軸等部分一目了然。

從商鋪中可以看出數十個行業,有飯館、面店、酒肆、茶棚、糧鋪、油行、染坊、當鋪,還有學堂、書舍、街頭雜耍等。其門裡門外,都有相應的行業用具和人員操作,如飯店裡的竈台,酒肆裡的蒸餾爐,畫得都很逼真,簡直可以據此複制。臨近橋頭的一處臨時攤點,以推車為攤位,車旁樹着三柄大遮陽傘,傘柄插在大方磚中以固定,這方式現今仍在使用。

栅寨門内的這一座拱橋,應該是崇道橋。河南岸即今倉巷、紅土橋,當時也屬于繁華鬧市。河裡有打漁船,有渡船,有遊船,有貨船。栅寨門和橋之間的河岸,可以看到四個纖夫。因為船進栅寨門後是逆流而上,載重的貨船須靠纖夫拉行。

讀書|薛冰:佳麗東南信莫俦——《石渠典藏·金陵圖》漫談

▲“金陵圖數字藝術展”上,金陵圖中人物造型整齊排列(視覺中國)

道路上可以見到多種運輸工具,有四頭牛拉的大貨車,運水的雙輪車,有單人推的獨輪車,馱貨的有驢、馬,還有駱駝。還有人挑擔子、扛貨架、頭頂貨匾。行人多數步行,也有騎馬、騎驢、坐轎、乘船的。男女老少、不同身份者的動作神态,栩栩如生,服飾式樣不同,色彩缤紛。這些都是舊時文獻中很少具體記述的。

從收割完的麥地、趕牛耥水田,農民以連枷打場、羅篩篩麥,街上有人賣扇子和蝈蝈籠子,可以肯定是夏收時節。城鄉樹木枝繁葉茂也證明着這一點。天氣漸熱,有人撐傘遮陽,時近黃梅,行人多帶着雨傘。

簡而言之,在這幅《金陵圖》長卷中,我們可以看到形象生動的宋代南京風貌,廣涉城市建築、交通運輸、商貿經濟、手工業、農業及生活日常、風物風情等多個方面,其意義遠不止于地域文化史和美術史,對經濟史、建築史、交通史、風俗史研究都會有所裨益。而這部《石渠典藏·金陵圖》的出版,使更多的人有了仔細觀賞與深入探索的機會,相信也會激發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現。

作者:薛冰

編輯:金久超

責任編輯:朱自奮

*文彙獨家稿件,轉載請注明出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