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漲知識!原來元宵節除了換花,海南還有這些習俗

我們的節日·元宵

正月十五,人們稱之為元宵節或燈節,古稱上元節、元夕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是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民間正月十五鬧元宵,新年裡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這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候。

漲知識!原來元宵節除了換花,海南還有這些習俗

五公祠景區裡,市民遊客有序鬧元宵賞夜景。記者 汪承賢 攝

明朝瓊州左所詩人兼書法家楊碧曾說:“滿城羅绮飏香風,鬧看星球火樹紅。”

海南的年一直都是熱熱鬧鬧的,喜慶團圓活動從除夕夜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所謂“年三十的煙火,正月十五的燈”。海南人稱元宵為小年(年仔),賞花燈、放天燈、猜燈謎、唱大戲、舞龍獅……元宵節成為海南過年熱熱鬧鬧的“壓軸戲”。

細分起來,海南各地的元宵習俗,各有相似又各具特色,是“三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元宵将近,海南各地的元宵習俗是怎樣的呢?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海口府城·換花表情意

每逢農曆正月十五的晚上,海口的府城就沉浸在花的海洋、情的暖風中,這就是一年一度風情獨具的換花節。

漲知識!原來元宵節除了換花,海南還有這些習俗

2019年,市民走上街頭慶祝傳統元宵節和換花節。記者 劉洋 攝

當年,府城作為瓊州府駐地,每年農曆元宵總舉行燈會,花燈競放之夜,成千上萬的年輕男女、老少便出門賞燈。當時沒有路燈,人們為了夜行友善,手裡都拿一把點燃的香燭用以照明,路遇沒有香的人便送他幾支,有時偶遇朋友,也用香燭互相交換,互相說幾句祝福的話語,由此演變成了海南島上人們表達情感的一種特殊的方式。到了後來,随着電燈的出現,人們漸漸發現花更能代表心意,又輕巧靈便而且還能免掉在人擠人中被香燭的火苗燙傷,于是就大力提倡用鮮花代替香燭和青樹枝葉。

漲知識!原來元宵節除了換花,海南還有這些習俗

姐妹換花祝福。記者 汪承賢 攝

從此,每到農曆正月十五,不分民族、年齡的大批人潮便會湧到府城鎮來參加換花節。賣鮮花的攤點一個接一個,姑娘們和小夥子們手上拿着鮮花,如果在進行的路上,若是遇到稱心的異性或朋友,或者看中了另外一個人手中的鮮花,就會主動迎上去,提出與對方交換各自手中的鮮花,互相祝福。在一般情況下,一方是不能推辭另一方的換花要求的。互換鮮花之時,雙方都彼此互道祝願之詞,祝詞的内容也是因人而異。

在目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依然不能松懈的情況下,瓊山區確定人民群衆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今年元宵節不組織、不舉辦任何形式的線下節慶活動和民俗活動,将在元宵節當天推出線上換花搶紅包小遊戲、瓊山文化過大年之網上來換花等線上活動,将線下的換花民俗傳向“雲端”,引導廣大市民遊客線下不聚集、線上賞民俗,歡樂鬧元宵,營造濃厚的節慶氛圍。

文昌·元宵結伴去“偷青”與“送燈”

元宵夜如果你在文昌的菜地外面看到有人正在悄悄地采摘蔬菜,你可不要大呼小叫。其實,這是當地流傳多年的元宵習俗“偷青”。

每逢農曆十二至十五日晚上,人們可以暫作一下"賊","偷"一點别人菜園裡的蔬菜。據說,如果偷菜挨菜園主人詛咒得越刻毒就越"旺相"。另外,如果偷回的青苗,如有生菜則寓意"生财",有蘿蔔菜頭則寓意"彩頭",有青蔥則寓意"人聰明",有大蒜則寓意"好打算"……

這種習俗的由來已不可考,民間傳說紛纭。有一種解釋是這樣說的,在舊社會,窮苦百姓熱盼在正月新春一年之始讨個"生财"的"彩頭",過上一個"好打算"的吉利日子,由此便漸漸形成了"偷青"的習俗。

漲知識!原來元宵節除了換花,海南還有這些習俗

蔬菜長勢好。記者汪承賢攝

到現在,習俗已經演變成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年輕人打着燈籠走上山坡去“偷青”。“青”同“情”,在年輕人看來,這一天的行動可以偷來一年的好運,偷來桃花的運、姑娘的情。如果小夥子喜歡誰家的姑娘,平日裡又害羞不敢表白,就會抓住這個晚上去她家的菜地偷幾把菜。這樣,這一家姑娘就知道有小夥子愛上她了。而小夥子回家把偷來的菜交到媽媽手裡,告訴媽媽這是誰家的,媽媽也會知道兒子喜歡上誰了,然後不動聲色拿偷來的菜做一頓美味大餐給姑娘家送去,一方面是表達節日的祝福,另一方面也是對女方家做的一個表态。

“偷青”需适可而止,不要打着“偷青”習俗的口号,傷了菜農們的心。

除了“偷青”,文昌還有“送燈”的習俗。

點選檢視視訊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是春”。文昌人把元宵送燈看作是春節的繼續,“燈”與“丁”同音,送燈寄意“财丁興旺”。每當元宵夜幕降臨,各個鄉村便熱鬧起來,人們掌着一盞盞花燈,由一個“燈主”領隊,排成長龍,敲鑼打鼓,燃放爆竹沿村遊行,然後到離村不遠的公廟去,鼗燈挂在廟的内外。燈一挂好,人們便蜂擁而上去搶采花燈,據說,搶到了花燈便能發财,人丁興旺。

漲知識!原來元宵節除了換花,海南還有這些習俗

市民在選購花燈。新海南用戶端、南海網用戶端拍客專欄攝影師 張光煌 攝

瓊海·元宵節賽肥雞

多年來,瓊海博鳌樂城就有元宵節舉辦肥雞比賽的獨特民俗,據說是由明代祭祀城隍爺的祭禮演變而來。每到元宵節,在青石磚鋪就的老街兩旁,各家門口都擺出一張八仙桌,桌上擺着一隻泛着油光、讓人垂涎欲滴的水煮雞,由村裡鄉賢組成的評委會評選出奪魁肥雞。肥雞嘴裡叼着鮮花,脖子挂着項鍊,象征美好生活。誰家的雞最肥,說明誰家會養雞,也是最勤勞的象征,自然會得到鄉親尊敬。

漲知識!原來元宵節除了換花,海南還有這些習俗

賽肥雞活動。記者 袁琛 攝

臨高·人與木偶共起舞

臨高元宵節都有演木偶戲的習慣。木偶戲,又叫“公仔戲”,海南在元代已出現手托木頭戲。公仔戲的公仔(木偶),頭部用木頭雕刻而成。初期的頭部較小,約30厘米,上半身由藤竹編織成肩膀,下半身用袍裙遮掩,再以靴、鞋代腳,兩手用木刻,偶身插以木棍或藤條,以便操縱,中軀主捧插入頭部藏于體内。整體約寬八市寸、高一市尺半左右,後來偶的頭部增大,約有40公分,眼睛改進為能轉動,舌頭能伸能縮。

漲知識!原來元宵節除了換花,海南還有這些習俗

公仔戲藝人在背景整理木偶。記者 蘇靓 攝

已有四百年曆史的公仔戲,以瓊劇唱腔與表演為基調,在人物上與瓊劇一樣也有生、旦、雜、醜等角色之分。臨高木偶戲的特點是“人偶同演”。舞台不設布幛,演員化裝與木偶同時登台合演,演員擎仗頭木偶化裝登台,互為一體,合扮同一角色,人偶交叉表演,自古至今,自成一派,成為大陸木偶藝術園地稀有的劇種。臨高木偶戲據說最早源于當地村民祈求平安而演出的一種戲。

定安·艾粑才是主角

“定安艾粑飄出椰香濃”,元宵吃艾粑,是定安各地的傳統。艾粑是用糯米粉包餡料制作的小吃,有各種餡類,芝麻類、花生類、椰絲類等。但它并不注重餡料,而更為注重糯米皮是否蒸得柔軟滑而不粘,這才是真正的功夫。剝掉外面的一層綠綠的葉子,輕輕地咬一口,黏黏的,滑滑的,甜甜的,軟軟的,一股清清的椰香。元宵吃艾粑象征吉祥和幸福,甜蜜和芬芳,豐收和歡樂,友好與情誼。

漲知識!原來元宵節除了換花,海南還有這些習俗

艾粑。新華社發 石農兵 攝

萬甯·二龍鬧元宵

“元宵燈會”是萬甯市元宵佳節的傳統節目,人們在燈會上可以觀賞到各式各樣的花燈,如十八羅漢、雄雞起舞、觀音座蓮孔雀開屏等,同時更能欣賞到精彩的舞龍表演。每年的萬甯元宵燈會上,總有兩條長達幾十米的巨龍翻飛。

漲知識!原來元宵節除了換花,海南還有這些習俗

舞龍。記者 陳元才 攝

一條是出自萬城鎮西門社群的西門青龍,一條是出自萬城鎮賓王村的賓王紅龍,相傳西門青龍為龍母,賓王紅龍為龍公,兩條龍一雌一雄,一青一紅,青龍比紅龍體形稍大。萬甯的舞龍文化在海南享有盛名,萬城鎮賓王村被譽為“海南龍鄉”,西門青龍和賓王紅龍也經常受邀出行,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笠飯也不缺席

在屯昌、瓊海和文昌等地,元宵節還有吃笠飯的習慣。這是用野鳳梨葉或者椰子葉編織成各種形狀,再注入大米蒸熟的小吃。不同的形狀有不同的吉祥寓意,比如說,枕頭狀寓意高枕無憂,生活舒适;元寶狀寓意财富,表示财源滾滾;小雞狀則代表吉祥如意,事事順利。

漲知識!原來元宵節除了換花,海南還有這些習俗

笠飯。記者 陳衛東 攝

在海南話發音中,“笠”叫“lap”,跟英文的“love(愛)”的發音相似,讓人光是念着名字,就感覺出這道小吃的與衆不同。除了閏年閏月吃,外嫁的女要送笠回娘家,望父母健康平安;起新竈要做笠,寓意家門興旺,煙火常在;新家入宅做笠,表示入宅大吉;出遠門要帶笠,祈求平安,還填飽肚子;平常日子也可以送笠,表達一方為對方真心付出和祝福。

這些獨具特色的海南元宵習俗,構成了海南獨一無二的魅力,

也是最能表達傳統文化的一種方式。

當然了,快樂不在某種形式,隻要平安喜樂就是新的一年最好的祝福。

今天就是元宵節,想好要吃什麼味道的湯圓了嗎?

資料整合來源:新華網、海南日報、南海網、新海南用戶端、南國都市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