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夫陽之為病進也,升則實熱,而為燥也。陰之為病退也,降則耗寒而為痛也。
這是吉益南涯區分疾病陰陽屬性的根本原則,但初看上去好像不太好了解。
但我們之前講過混沌學說和彈性自适應系統,了解起來就會容易很多。
“夫陽之為病進也”,指的是在疾病的屬性為陽,即陽病的情況下,能量在彈性自适應系統中的運作與正常情況相比是加速和激烈的,這種加速和激烈的情況稱之為“進”,有亢進的意思。那為什麼會亢進,隻能是發生了阻遏熵增才會這樣。陽氣具有趨病性和祛病性,彈性自适應系統那裡有了阻遏,陽氣就會主動向阻遏的部位運作,發生強烈的反應以打通阻遏,這個過程就是陽病。因為這種過程是亢進和激烈的,是以叫“陽之為病進也”。
比如說太陽病,正常情況下陽氣循着彈性自适應系統從内往外運作,進而發揮着“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阖”的作用。陽氣受到阻遏了,那麼它就會更強烈地去沖擊病竈,發生強烈的反應伴随着相應的症狀,這是太陽病“陽之為病進也”的情況。
少陽是怎麼呢?少陽在太陽表和陽明裡之間,俗稱“半表半裡”。少陽部位被阻遏,陽氣沖擊阻遏就會發生熵增而産熱,但該部位既不在太陽之表,又不在陽明之裡,是以多餘的熱量隻能循彈性自适應系統上行,從頭面孔竅之中透出,這就有了“口苦、咽幹、目眩”等少陽提綱的症狀。
那麼陽明病也一樣,陽明病是彈性自适應系統中肅降的功能受到阻遏了,同樣陽氣也是要強力的沖擊去肅降通道中的阻滞的,肅降通道的阻滞加上陽氣沖擊的熵增,就會出現“實”和“熱”的表現。而肅降從五行屬性上說,屬于陽明金的屬性,是以就有了陽明病的提綱“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升則實熱,而為燥也”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在介紹彈性自适應系統的特性時講過,陽氣運作的規律是後升前降,衛氣“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阖”的作用主要在後升中展現。陽氣升散被遏,阻遏熵增就會産熱,這種熱屬于實熱,實熱會耗傷津液,津液不足則為燥也。“升則實熱,則為燥也”就是這個意思。
“陰之為病退也”,你要直接看這句是真夠難了解的,但有了我們前面的基礎就非常好了解了。陽氣虧虛,趨病性、祛病性就都無法發揮。陽氣本來是上升、外散而溫煦全身的,當陽氣數量不夠,力量不足的時候,它向外升散的運作就表現出一種怯懦不前的狀态,與正常狀态相比就相當于是“退”了。所謂退,就是畏縮不前的意思。該升的不升,該散的不散,是以說就“退”也。
“降則耗寒而為痛也”陽氣虛升不上來散不出去,陽氣就無法發揮對髒腑百骸的溫煦作用,就會出現畏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清谷等現象,就稱之為“降則耗寒”,“耗”者,消耗,耗散之意也。陽氣供應不足,其實就是彈性自适應系統中組織間液和毛細血管中津血陰液供應的不足和流動的緩慢,這會導緻纖維系統的攣縮,痙攣,因而表現為疼痛。附子湯(附子、人參、茯苓、白術、白芍)治“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這就是“陰之為病退也,降則耗寒而為痛也”的完美诠釋。
是以說,吉益南涯的思想确實在某種意義上觸及到了經方的本質,是以他的思想可以有效地指導我們研習方證相應境和經方扶陽境。吉益南涯的東西我最初接觸的時候看起來也感覺很吃力,但确立了陽氣的趨病性和祛病性的理念之後,我才發現結合彈性自适應系統了解可以更精确,更簡單明了。
體中陰陽,升降不偏則常也,無病也。病則或陰或陽,而有太甚者,有微少者,有暴劇者,于是六義分矣。
根據吉益南涯的觀點,身體在正常情況下,沒有生病的時候是不存在三陰三陽的陽氣運作異常的。隻有生了病的時候,才表現出或陰或陽的異常狀态。陽進陰退,陽熱陰寒,進者燥者升者為陽,退者寒者降者為陰,這不是很明确嗎?但陰陽還有程度的不同,有劇烈的,有輕微的,還有特别劇烈的,陰陽各有這三種程度上的不同,是以上就分别有了太陰、少陰、厥陰,太陽、陽明、少陽六種狀态,這就是于是“于是六義分矣”。
其病狀異者,以所在異也。
根據陰陽病狀的強烈程度不同,分為六種病理性質之後,還有沒有進一步的細分呢?還有,那就是在“病位”上的差別。“所在”指的是病位。
陽病起于表,則脈浮頭項強痛,是陽勢太甚之狀,因名為太陽也。其病起于裡則口苦咽幹目眩,是陽勢微少之狀,因名為少陽也。陽明者,其病暴劇,熱氣充實,大便硬或燥。若小便不利,汗不出則發黃色也。
同樣是陽病,因為病位不同,可以分為表中裡三層:
“陽病起于表,則脈浮頭項強痛,是陽勢太甚之狀,因名為太陽也”。這個就好了解,脈浮代表陽氣浮于表,頭項強痛代表陽氣後升,外散受到阻遏而沖擊的病竈,升、散、浮都是陽氣亢奮的特征,是以示陽勢太甚之狀,是以叫太陽。
“其病起于裡則口苦咽幹目眩,是陽勢微少之狀,因名為少陽也”。我之前反複給大家強調,在吉益南涯的學術體系裡,咱們平常講的少陽半表半裡在他這兒叫“裡”, 是以說“其病起于裡”,指的就是起于人體的中層表裡之間的那部分彈性自适應系統,即我們平常說的半表半裡。之是以會“口苦咽幹目眩”的原因,咱們前面已經講過了。至于說“陽勢微少之狀,因名為少陽”,是因為如果陽氣升發的能力足夠的話,它就會直接沖開少陽沖向體表,就不會形成少陽病。之是以形成少陽病,就是因為陽氣沒有力量透表而出,是以說是陽氣微少之狀,稱為少陽。
陽明者,其病暴劇,熱氣充實,大便硬或燥。若小便不利,汗不出則發黃色也。
如果是陽明病的氣分階段,小便是多的,汗也是多的,身大熱、口渴、面赤、脈洪大,整體都表現出一種特别劇烈的熵增現象,是以說“其病暴劇,熱勢充實”。進一步發展,津液越來越不足,大便就會越來越幹,直到最後形成燥屎,也是一直有汗的。即使燥屎完全形成,全身整體津液大虧,但手足還是是有汗的,叫“手足濈然汗出”。是以陽明病自始至終是有汗的。如果是陽明病不出汗,那麼外有津液不暢,内有實熱蒸騰,就會醞釀為濕熱,就會發黃。
因為古人觀察病情的時候,對于急性肝炎,爆發性肝炎,也有高熱,煩躁,大便也是很暢通,身上黃疸也迅速加重,他就會認為那是陽明病,叫急黃。
陽明之明,即離明之明,示陽實也。
他說陽明的“明”是離明的明,離是指八卦中坎離的“離”。在八卦裡離是火,坎是水,火光既明亮又炎熱是以叫離明。那麼陽明指什麼?它病位在腹中,本身就氣血充實,是人體最溫暖的部位,屬陽。同時,外邪傳入陽明,也在逐漸化熱,進入腹中則熱度最高,二者相加,則稱為“兩陽合明”,故稱陽明,就像離明,既有火,又有光,陽上加陽,是以“示陽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