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欲明《伤寒论》六经本质,当首辨阴阳之特性

作者:跃说中医
欲明《伤寒论》六经本质,当首辨阴阳之特性

夫阳之为病进也,升则实热,而为燥也。阴之为病退也,降则耗寒而为痛也。

这是吉益南涯区分疾病阴阳属性的根本原则,但初看上去好像不太好理解。

但我们之前讲过混沌学说和弹性自适应系统,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欲明《伤寒论》六经本质,当首辨阴阳之特性

“夫阳之为病进也”,指的是在疾病的属性为阳,即阳病的情况下,能量在弹性自适应系统中的运行与正常情况相比是加速和激烈的,这种加速和激烈的情况称之为“进”,有亢进的意思。那为什么会亢进,只能是发生了阻遏熵增才会这样。阳气具有趋病性和祛病性,弹性自适应系统那里有了阻遏,阳气就会主动向阻遏的部位运行,发生强烈的反应以打通阻遏,这个过程就是阳病。因为这种过程是亢进和激烈的,所以叫“阳之为病进也”。

比如说太阳病,正常情况下阳气循着弹性自适应系统从内往外运行,从而发挥着“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作用。阳气受到阻遏了,那么它就会更强烈地去冲击病灶,发生强烈的反应伴随着相应的症状,这是太阳病“阳之为病进也”的情况。

少阳是怎么呢?少阳在太阳表和阳明里之间,俗称“半表半里”。少阳部位被阻遏,阳气冲击阻遏就会发生熵增而产热,但该部位既不在太阳之表,又不在阳明之里,所以多余的热量只能循弹性自适应系统上行,从头面孔窍之中透出,这就有了“口苦、咽干、目眩”等少阳提纲的症状。

那么阳明病也一样,阳明病是弹性自适应系统中肃降的功能受到阻遏了,同样阳气也是要强力的冲击去肃降通道中的阻滞的,肃降通道的阻滞加上阳气冲击的熵增,就会出现“实”和“热”的表现。而肃降从五行属性上说,属于阳明金的属性,所以就有了阳明病的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升则实热,而为燥也”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在介绍弹性自适应系统的特性时讲过,阳气运行的规律是后升前降,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的作用主要在后升中体现。阳气升散被遏,阻遏熵增就会产热,这种热属于实热,实热会耗伤津液,津液不足则为燥也。“升则实热,则为燥也”就是这个意思。

“阴之为病退也”,你要直接看这句是真够难理解的,但有了我们前面的基础就非常好理解了。阳气亏虚,趋病性、祛病性就都无法发挥。阳气本来是上升、外散而温煦全身的,当阳气数量不够,力量不足的时候,它向外升散的运行就表现出一种怯懦不前的状态,与正常状态相比就相当于是“退”了。所谓退,就是畏缩不前的意思。该升的不升,该散的不散,所以说就“退”也。

“降则耗寒而为痛也”阳气虚升不上来散不出去,阳气就无法发挥对脏腑百骸的温煦作用,就会出现畏寒肢冷、脘腹冷痛、下利清谷等现象,就称之为“降则耗寒”,“耗”者,消耗,耗散之意也。阳气供应不足,其实就是弹性自适应系统中组织间液和毛细血管中津血阴液供应的不足和流动的缓慢,这会导致纤维系统的挛缩,痉挛,因而表现为疼痛。附子汤(附子、人参、茯苓、白术、白芍)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这就是“阴之为病退也,降则耗寒而为痛也”的完美诠释。

所以说,吉益南涯的思想确实在某种意义上触及到了经方的本质,所以他的思想可以有效地指导我们研习方证相应境和经方扶阳境。吉益南涯的东西我最初接触的时候看起来也感觉很吃力,但确立了阳气的趋病性和祛病性的理念之后,我才发现结合弹性自适应系统理解可以更精确,更简单明了。

体中阴阳,升降不偏则常也,无病也。病则或阴或阳,而有太甚者,有微少者,有暴剧者,于是六义分矣。

根据吉益南涯的观点,身体在正常情况下,没有生病的时候是不存在三阴三阳的阳气运行异常的。只有生了病的时候,才表现出或阴或阳的异常状态。阳进阴退,阳热阴寒,进者燥者升者为阳,退者寒者降者为阴,这不是很明确吗?但阴阳还有程度的不同,有剧烈的,有轻微的,还有特别剧烈的,阴阳各有这三种程度上的不同,因此上就分别有了太阴、少阴、厥阴,太阳、阳明、少阳六种状态,这就是于是“于是六义分矣”。

其病状异者,以所在异也。

根据阴阳病状的强烈程度不同,分为六种病理性质之后,还有没有进一步的细分呢?还有,那就是在“病位”上的区别。“所在”指的是病位。

阳病起于表,则脉浮头项强痛,是阳势太甚之状,因名为太阳也。其病起于里则口苦咽干目眩,是阳势微少之状,因名为少阳也。阳明者,其病暴剧,热气充实,大便硬或燥。若小便不利,汗不出则发黄色也。

同样是阳病,因为病位不同,可以分为表中里三层:

“阳病起于表,则脉浮头项强痛,是阳势太甚之状,因名为太阳也”。这个就好理解,脉浮代表阳气浮于表,头项强痛代表阳气后升,外散受到阻遏而冲击的病灶,升、散、浮都是阳气亢奋的特征,所以示阳势太甚之状,所以叫太阳。

“其病起于里则口苦咽干目眩,是阳势微少之状,因名为少阳也”。我之前反复给大家强调,在吉益南涯的学术体系里,咱们平常讲的少阳半表半里在他这儿叫“里”, 所以说“其病起于里”,指的就是起于人体的中层表里之间的那部分弹性自适应系统,即我们平常说的半表半里。之所以会“口苦咽干目眩”的原因,咱们前面已经讲过了。至于说“阳势微少之状,因名为少阳”,是因为如果阳气升发的能力足够的话,它就会直接冲开少阳冲向体表,就不会形成少阳病。之所以形成少阳病,就是因为阳气没有力量透表而出,所以说是阳气微少之状,称为少阳。

阳明者,其病暴剧,热气充实,大便硬或燥。若小便不利,汗不出则发黄色也。

如果是阳明病的气分阶段,小便是多的,汗也是多的,身大热、口渴、面赤、脉洪大,整体都表现出一种特别剧烈的熵增现象,所以说“其病暴剧,热势充实”。进一步发展,津液越来越不足,大便就会越来越干,直到最后形成燥屎,也是一直有汗的。即使燥屎完全形成,全身整体津液大亏,但手足还是是有汗的,叫“手足濈然汗出”。所以阳明病自始至终是有汗的。如果是阳明病不出汗,那么外有津液不畅,内有实热蒸腾,就会酝酿为湿热,就会发黄。

因为古人观察病情的时候,对于急性肝炎,爆发性肝炎,也有高热,烦躁,大便也是很畅通,身上黄疸也迅速加重,他就会认为那是阳明病,叫急黄。

阳明之明,即离明之明,示阳实也。

欲明《伤寒论》六经本质,当首辨阴阳之特性

他说阳明的“明”是离明的明,离是指八卦中坎离的“离”。在八卦里离是火,坎是水,火光既明亮又炎热所以叫离明。那么阳明指什么?它病位在腹中,本身就气血充实,是人体最温暖的部位,属阳。同时,外邪传入阳明,也在逐步化热,进入腹中则热度最高,二者相加,则称为“两阳合明”,故称阳明,就像离明,既有火,又有光,阳上加阳,所以“示阳实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