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生活在上海|南韓姑娘金繡辰:繁忙都市裡,用紙藝療愈心靈

揉捏折疊後的紙張,可以變幻出千姿百态的造型,正在粟上海社群美術館展出的“紙?覺——金繡辰個展”,用平凡不過的紙,帶給了觀衆多重想象和心靈療愈的體驗。

生活在上海|南韓姑娘金繡辰:繁忙都市裡,用紙藝療愈心靈

“紙是知音,是可以陪我一輩子的摯友!”從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畢業後,85後南韓姑娘金繡辰隻身前往上海,現在,這個她所工作與生活的城市已經成為了她創作的錨點。

掐指算來,這個從小愛看中國武俠電影的南韓姑娘,在中國已經生活了19年。高中時就到中國讀書,最初的夢想是當廣告設計師,之後又迷戀上了造紙,金繡辰不斷體驗着中國生活給她帶來的驚喜。5年前,金繡辰把上海一棟老公房的一層改造成了造紙工作室。金繡辰每天在工作室中鑽研。用她的話來說,自己的作品之是以能多次斬獲國際大獎,是因為上海這座城市賦予了她更多的創作條件和各種國際化的展示平台。

紙藝事業從“魔都”起步

上海市中心繁華地段的一條舊式弄堂裡,一排看起來差不多的房子之間,露出一段漂亮的粉紅色牆,走進去就是金繡辰的工作室。這個溫婉秀雅的南韓姑娘,一開口卻是略帶爽脆京腔的标準國語,讓人頓生親切的好感。

“南韓人也學漢字,我父親給我起名字,特地選了‘刺繡’的“繡”和“星辰”的“辰”,是在天空上繡星星的意思。沒想到這個名字還包含着熬夜這一層意思,是以我常跟朋友開玩笑說,現在成為一個天天需要熬夜的設計師,是我爸起名起對了。”藝術家的創作生活是清苦的,30平方米的工作室雖然有着上海老式裡弄的獨特韻緻,但難免陰冷潮濕,各種設施也都老舊了,在金繡辰一夜一夜埋頭創作的時候,網絡還會間歇性罷工。

但金繡辰卻有讓自己忘卻煩惱的方法——通宵達旦地造紙。“每次心煩的時候,我就會在工作室裡制作一張紙,看着紙漿在水裡漂,心就平靜了。造紙真的很有魅力。”在清華美院師從書籍設計大師呂敬人學造紙,做實驗、做設計、布展、參展,雖然從事紙張藝術的人很少,當時也不知道未來的謀生方向在哪裡,金繡辰還是一頭紮進了去。

在上海獨自開始紙藝事業,金繡辰深信隻要讓人們看到、觸摸到紙張藝術作品,他們就會與它産生某種聯接,緩解壓力也好,感受到其他也好,這種讓人泛起微笑與懷舊的感受正是金繡辰想要通過創作來傳達的。

不少設計、藝術行業的朋友來金繡辰的工作室中體驗過造紙。但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工作室本來規劃好的項目全部停擺。有人建議金繡辰把創作作為副業,白天做設計賺錢,晚上進行創作;也有人建議她去廣告公司上班,減少經濟壓力。然而,金繡辰從未把創作當作副業看待,她發現,自己的生活和創作已經分不開了。

“造紙本身和修行一樣辛苦。”受苦修僧人的百衲衣啟發,金繡辰特意選了一款落水紙做了一件長袍作品,取名為《紙?衲》。紙上自然的空洞和粗糙的麻纖維隐喻苦修僧人無欲無求,忍辱苦行;9米長的長袍衣尾,代表了人生的曆煉及修行。這件作品獲得了2020年第十一屆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的銅獎。“挺窮,也難,但我不想錯過創作最好的年華,情願年輕的時候過一點苦日子,看到作品那一瞬的成就感,能幫我挺住。”金繡辰開玩笑說,愛上了紙藝,她的生活狀态就像是一場“苦行”,這間隐匿于上海老弄堂中的小小工作室,就是她的“修行地”。

在大城市創作療愈“大”作

如果說這場修行之中還有什麼“欲求”的話,金繡辰的希望是工作室的空間再大一些。紙藝創作需要空間容量,空間大小在某種程度上也決定了作品的大小。“我目前的工作與生活之間沒有間隙,也沒有任何限制,對創作者來說有許多的空間和時間來創作。”和金繡辰交流過的人都知道,她是一個想要完成“大作品”的藝術家。

海納百川的魔都,給了金繡辰機會。去年,34歲的她,入選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駐地項目。利用藝術中心的空間,她以自己的身高為高,年齡為寬,反思自己34年的人生經曆,創作了一幅題為《34㎡》的大型裝置作品。

不過,金繡辰也很清楚,很多時候,“大”作要從“小”處入手。她曾受邀和朋友們在上海市中心的咖啡廳裡策劃過一個“小”藝術展覽。利用咖啡廳的挑高,她把很多作品吊在空中,觀展的人必須擡起頭來才能欣賞作品。“現在的人習慣低頭看手機,天上有沒有星星,很少有人注意。我是想讓他們放下手機,擡頭往上看一看,讓他們的肩頸放松一下,也為了讓他們在忙碌的工作中停一下,緩一口氣。”

還有的“大”作,則是在無欲無求的狀态下創作出來的。比如,這次展出中的《日出》,原本是被挂在工作室最顯眼的位置的作品。海上日出,波光粼粼,望而忘憂。金繡辰說,它完全是在腦子放空的狀态下無意中做出來的,她希望人們看到《日出》,就像在看大海,能把煩惱忘掉。

除了埋頭創作,去院校、美術館、博物館等機構教大家如何造紙,傳播造紙的魅力,也是金繡辰熱衷的事情,在她看來,這是紙藝創作的另一個次元。用紙藝作品讓傳統帶來的溫暖印刻在人們的記憶之中,在上海生活的南韓姑娘金繡辰不斷創作着療愈“大”作。

琳恩/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