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想說 | 這個節目,讓我們看到梨園行的希望之光!

随着經濟文化的發展,人們在過年期間有更多休閑娛樂的項目,但全家圍坐一桌觀看央視春晚仍是很多傳統家庭在除夕夜的“固定節目”。那麼,如果要問問各位觀衆,在央視春晚中最期待什麼節目,我和衆多戲迷一樣,都首推戲曲節目。

今年春晚的戲曲節目《生生不息梨園情》一開場,童聲嘹亮地誦讀着《富連成學規》“傳于我輩門人,諸生須當敬聽”,頓時讓人萌發出“少年強則梨園強”的感動;衆多少年兒童在老藝術家的帶領下一招一式練習着基本功,展現出戲曲行業不斷衍生的希望。其後,四個劇種的領軍人物和優秀中青年演員紛紛粉墨登場,用各自劇種裡最傳統的唱段來唱響新時代的新旋律。

不俗的表現獲得不俗的成績,《生生不息梨園情》獲得22.7728%的收視率,位居央視春晚各節目收視率的前茅。網民也毫不吝啬贊美之詞,既有誇贊是“一個有精氣神的節目”,也有反思自己“以前不樂意聽戲曲,現在看到最後感動地想落淚”,各種好評呈現刷屏之勢。

想說 | 這個節目,讓我們看到梨園行的希望之光!

不少評論今年春晚的文章,對其他節目可能還有微詞,但對《生生不息梨園情》卻是衆口一詞的贊譽,比如“誰說戲曲隻會是老年人才喜歡?現在的孩子不是也有很多喜歡戲曲的嗎?這或許就是傳承的力量吧,任何的事物,不論是文化還是技能,總會有新生的力量喜歡”,“即使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都有戲曲表演,但我依然百看不厭。而它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必定是舞台上最亮的星,最亮的中國星”,都表達出對這個節目,乃至對戲曲這一傳統文化的高度贊美。

人勤春來早,對戲曲人來說更是如此。從1983年第一屆央視春節聯歡晚會開始,戲曲節目始終是重頭戲,盡管數量從六七個減少到近年一個,戲曲節目的内容卻不斷豐富,呈現出“一籃呈百花”的勝景。特别是在今年的春節晚會上,多個劇種再次彙聚、老中青少共聚一堂,帶給觀衆耳目一新的觀賞感受,同時也昭示着戲曲行業在新時代迎來新的春天。

想說 | 這個節目,讓我們看到梨園行的希望之光!

1983年央視春晚,袁世海表演平劇《坐寨盜馬》

想說 | 這個節目,讓我們看到梨園行的希望之光!

1983年央視春晚,馬長禮表演平劇《空城計》

從更深層次講,為什麼要選擇“生生不息”作為節目的名字呢?可能還是因為戲曲的傳承和保護受到更多人的關注,“戲曲是中華文化的瑰寶,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從各級政府到社會各界,逐漸意識到人才對于戲曲藝術傳承的重要性。

晚會上老藝術家帶着小朋友練功,并集體背誦富連成學規,就是延續着師徒相繼、老少傳承這一戲曲教育模式,就是延續着戲曲存續乃至發展的希望。

是以,春晚中的戲曲節目強調“生生不息”,不僅是戲曲行業應當堅守的準則和為之奮鬥的目标,也是泱泱華夏諸多傳統藝術得以千載傳承的希望之所在。唯有通過老中青少幼代代傳承,不斷厚植戲曲沃土,才能讓全社會高度重視保護和發展戲曲藝術、讓傳統文化的瑰寶得以流傳并發揚光大。

想說 | 這個節目,讓我們看到梨園行的希望之光!

2011年春晚,3歲的張欣怡演唱豫劇《花木蘭》

希望戲曲節目出現在各級各類的晚會節目上,不再成為“錦上添花”的那一抹鮮豔,更應當成為所有文藝展示平台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者:李想

編輯/稽核:妍薇

終審:王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