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黨史小知識】京畿紅迹:高君宇、石評梅墓——見證共産黨人初心與愛情

作者:北京殘聯

春寒料峭,烏雲低垂。

位于北京市陶然亭公園内的高君宇和石評梅墓地正在維修,暫停對外開放。我隻能繞着圍欄瞻仰了一番,然後沿着“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山坡緩緩走上去,看到下方高君宇和石評梅的雕像,掩映在青山翠柏之間。

【黨史小知識】京畿紅迹:高君宇、石評梅墓——見證共産黨人初心與愛情

高君宇和石評梅的雕像

我因為住在北京的南城區域,對此地非常熟悉。20年前我是一名中學老師,五四青年節前夕,和學校團委書記一起,帶着高三的學生來這裡掃墓。在烈士的墓前,為學生們舉辦過一場莊重簡樸的十八歲成人儀式。

“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願生如閃電之耀亮,我願死如彗星之迅忽。”這首刻在高君宇墓碑上的詩句是高君宇生前的言志詩,也是高君宇和石評梅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的真實寫照。

高君宇是五四運動的骨幹分子,1920年在李大钊的上司下,與鄧中夏共同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這是大陸最早研究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團體之一。高君宇和鄧中夏以長辛店為據點,在京漢鐵路沿線創辦勞工子弟學校,建立勞工俱樂部和職工聯合會組織,上司發動了北方早期的勞工運動。1920年10月,北京共産主義小組成立,高君宇是這個小組最早的成員之一。他受小組的委托籌建青年團組織,組建了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當選為第一任書記。1921年高君宇加入中國共産黨。1922年,高君宇當選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即共青團前身)第一屆中央執行委員,并擔任中國共産黨第二屆中央委員。

【黨史小知識】京畿紅迹:高君宇、石評梅墓——見證共産黨人初心與愛情

高君宇

石評梅是五四運動時期著名的青年女作家,原名石汝璧,因為欣賞梅花的高潔寓意,将自己的名字改為“石評梅”。

高君宇和石評梅在同鄉會上相識,交談中得知石評梅的父親是石銘,而石銘是高君宇中學時代的老師。之後,因為共同的革命志趣而鴻雁往來。高君宇在書信裡寫下對石評梅真摯的愛情,更寫下對革命事業的忠貞。

高君宇曾受黨的派遣,作為孫中山先生的秘書赴廣州工作,後協助孫中山先生平定了廣州商團叛亂,還一度負傷。事後,他在廣州買了一對象牙戒指,一枚自己佩戴,另一枚寄給石評梅作為生日留念。他在信中寫道:“願我們用這‘白’來紀念這枯骨般死靜的生命。”

1925年3月,高君宇突發急病。他最後一次向石評梅表白,石評梅沒有馬上答應。經過一番輾轉反側,她決心告訴高君宇:願意嫁給他。可惜高君宇再也聽不到自己期待已久的聲音,因為搶救無效,高君宇于1925年3月5日病逝,年僅29歲。

根據高君宇生前的遺願,他的靈柩安葬在陶然亭。因為高君宇和陶然亭有很深的淵源。高君宇曾和李大钊、毛澤東、周恩來、鄧中夏等人在這裡召開秘密會議,商讨中國革命前途。他也經常和石評梅在此散步,暢談革命理想。

高君宇逝世後,石評梅心如刀絞,追悔莫及,常去高君宇墓前陪伴他,并寫下泣血之作:“假如我的眼淚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綴織成繞你玉頸的圍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顆一顆紅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積)永久勿忘的愛心。”

高君宇逝世三年後,1928年9月,石評梅悲傷過度,追随高君宇而去,年僅26歲。友人将她安葬在高君宇的墓旁,滿足她“生前未能相依共處,願死後得并葬荒丘”的心願。

當年高君宇在返京探望石評梅的途中,特意去天津看望鄧穎超,并轉交了周恩來的信,促成了一對革命伴侶。但是,他和石評梅的愛情故事卻留下了一生的遺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周恩來和鄧穎超幾度到陶然亭的墓前憑吊。1956年,周恩來總理在審批北京城市規劃總圖時,特别強調要儲存“高石之墓”,他說:“革命與戀愛沒有沖突,留着它對青年人也有教育。”

【黨史小知識】京畿紅迹:高君宇、石評梅墓——見證共産黨人初心與愛情

高君宇墓前的鮮花(攝影:程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