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党史小知识】京畿红迹:高君宇、石评梅墓——见证共产党人初心与爱情

作者:北京残联

春寒料峭,乌云低垂。

位于北京市陶然亭公园内的高君宇和石评梅墓地正在维修,暂停对外开放。我只能绕着围栏瞻仰了一番,然后沿着“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山坡缓缓走上去,看到下方高君宇和石评梅的雕像,掩映在青山翠柏之间。

【党史小知识】京畿红迹:高君宇、石评梅墓——见证共产党人初心与爱情

高君宇和石评梅的雕像

我因为住在北京的南城区域,对此地非常熟悉。20年前我是一名中学老师,五四青年节前夕,和学校团委书记一起,带着高三的学生来这里扫墓。在烈士的墓前,为学生们举办过一场庄重简朴的十八岁成人仪式。

“我是宝剑,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闪电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这首刻在高君宇墓碑上的诗句是高君宇生前的言志诗,也是高君宇和石评梅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高君宇是五四运动的骨干分子,1920年在李大钊的领导下,与邓中夏共同发起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这是大陆最早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之一。高君宇和邓中夏以长辛店为据点,在京汉铁路沿线创办工人子弟学校,建立工人俱乐部和职工联合会组织,领导发动了北方早期的工人运动。1920年10月,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立,高君宇是这个小组最早的成员之一。他受小组的委托筹建青年团组织,组建了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当选为第一任书记。1921年高君宇加入中国共产党。1922年,高君宇当选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即共青团前身)第一届中央执行委员,并担任中国共产党第二届中央委员。

【党史小知识】京畿红迹:高君宇、石评梅墓——见证共产党人初心与爱情

高君宇

石评梅是五四运动时期著名的青年女作家,原名石汝璧,因为欣赏梅花的高洁寓意,将自己的名字改为“石评梅”。

高君宇和石评梅在同乡会上相识,交谈中得知石评梅的父亲是石铭,而石铭是高君宇中学时代的老师。之后,因为共同的革命志趣而鸿雁往来。高君宇在书信里写下对石评梅真挚的爱情,更写下对革命事业的忠贞。

高君宇曾受党的派遣,作为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赴广州工作,后协助孙中山先生平定了广州商团叛乱,还一度负伤。事后,他在广州买了一对象牙戒指,一枚自己佩戴,另一枚寄给石评梅作为生日留念。他在信中写道:“愿我们用这‘白’来纪念这枯骨般死静的生命。”

1925年3月,高君宇突发急病。他最后一次向石评梅表白,石评梅没有马上答应。经过一番辗转反侧,她决心告诉高君宇:愿意嫁给他。可惜高君宇再也听不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声音,因为抢救无效,高君宇于1925年3月5日病逝,年仅29岁。

根据高君宇生前的遗愿,他的灵柩安葬在陶然亭。因为高君宇和陶然亭有很深的渊源。高君宇曾和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中夏等人在这里召开秘密会议,商讨中国革命前途。他也经常和石评梅在此散步,畅谈革命理想。

高君宇逝世后,石评梅心如刀绞,追悔莫及,常去高君宇墓前陪伴他,并写下泣血之作:“假如我的眼泪真凝成一粒一粒珍珠,到如今我已替你缀织成绕你玉颈的围巾。假如我的相思真化作一颗一颗红豆,到如今我已替你堆集(积)永久勿忘的爱心。”

高君宇逝世三年后,1928年9月,石评梅悲伤过度,追随高君宇而去,年仅26岁。友人将她安葬在高君宇的墓旁,满足她“生前未能相依共处,愿死后得并葬荒丘”的心愿。

当年高君宇在返京探望石评梅的途中,特意去天津看望邓颖超,并转交了周恩来的信,促成了一对革命伴侣。但是,他和石评梅的爱情故事却留下了一生的遗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和邓颖超几度到陶然亭的墓前凭吊。1956年,周恩来总理在审批北京城市规划总图时,特别强调要保存“高石之墓”,他说:“革命与恋爱没有矛盾,留着它对青年人也有教育。”

【党史小知识】京畿红迹:高君宇、石评梅墓——见证共产党人初心与爱情

高君宇墓前的鲜花(摄影: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