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氛圍感拉滿,來看舊時青島的火樹銀花元宵節

“一年明月打頭圓”,正月十五是新的一年第一個月圓之夜,故稱之為元宵節。千百年來,青島城鄉群眾每年元宵節期間,與親友結伴踏月賞燈、猜燈謎,看扭秧歌、跑旱船、跑驢等表演,捏豆面燈以蔔五谷豐歉等,以具有青島地域文化特色的活動來歡度元宵佳節。

氛圍感拉滿,來看舊時青島的火樹銀花元宵節

元宵夜花燈

賞燈火、陳雜劇與搬姑姑

自古至今,青島城鄉群眾普遍重視一年一度的元宵佳節。元宵節主要活動有賞燈、看煙火、吃元宵、捏豆面燈、猜燈謎、看戲曲雜戲表演等,地方志對此多有記載,如《增修膠州志》有:“上元張燈火,陳雜劇,喧阗竟夜”;《膠澳志》有:“上元蒸面作燈注油點之,視其燼花,以占五谷豐歉,曰燈花蔔,粉稻為丸,包以果實煮食之,曰元宵,門結松棚,挂燈火,放花爆,陳雜劇(秧歌高跷一類)三日夜”;清代《重修平度州志風俗》有:“上元,先燃面燈,視燈花以占五谷豐歉,曰‘燈花蔔’;既夕,食‘浮圓’,張燈火,陳雜戲,喧阗三日夜。;”青島各商号從正月十四起,便紛紛在自家門上挂上紮糊的花燈、走馬燈以及各種樣式的彩燈,在街市上紮紮松門、搭制木架挂大紅燈。元宵節賞燈的時間一般要延續三天:正月十四為試燈,十五為正燈,十六為續燈。元宵花燈或四面或六面,以油紙封貼,上面繪制或粘貼人物及花鳥畫。元宵節演出的地方戲(茂腔、柳腔等)中,少不了《趙美蓉觀燈》一出。此夜家家挂燈、祭祀祖先、看豆面燈花蔔當年的五谷豐歉。青少年多提着燈籠外出,放爆竹、花子和“滴滴金”。正月十五夜人們多吃元宵(湯圓)。

元宵節期間多有秧歌、高跷、龍燈、旱船、跑驢等雜戲舞隊,串街走巷進行演出,十分熱鬧,這便是《膠州志》、《即墨縣志》等地方志所記載的“陳雜劇”“陳雜戲”。古往今來,即墨有正月十五鬧元宵、觀賞雜戲的“踩街”之俗。這一天,家家挂燈,放爆竹;人們身着新衣,結伴湧上街頭,觀看龍燈、舞獅、高跷、秧歌等表演活動。元宵節商家的煙火多擺放在高五六尺的煙火架子上燃放,當“滿天星”“天女散花”等煙火燃放完時常常伴着一聲巨響,火星四濺,使節日歡樂氣氛達到高潮。元宵夜男女老少多沿街觀賞品評花燈、煙火等,人流如潮,歡聲笑語不絕,街巷常為之擁堵。青島民間視元宵節燈光為“吉祥之光”,可“驅妖避邪除百病”,是以舊時元宵夜人們多以燈火互相照臉、照屋内外角落。

正月十五萊西民間還有一項名為;“搬姑姑”的活動。;“搬姑姑”的源頭是唐代的賽紫姑。賽紫姑也稱迎紫姑,是由萊陽(萊西)一帶民間傳說而演變成的古代元宵節民俗活動。李商隐《上元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詩中有“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句,唐代元宵節紫姑神信仰由此可見一斑。蘇東坡在《紫姑神記》中說:紫姑神本是唐代萊陽人,姓何名媚,字麗娘,是位美麗善良的女子,後嫁給壽陽李景為妾,因不容于嫡妻,常被役以穢事,于正月十五吊死在廁中,後成為女神。自唐宋以後,大江南北民間盛行元宵夜迎紫姑。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說:“正月望夜迎廁神,謂之紫姑……近歲迎紫姑仙者極多,大率多能文章歌詩,有極工者,予屢見之。;”後來迎紫姑逐漸演變成一種遊藝活動,近代萊西元宵夜民間少女的“搬姑姑”娛樂活動,在亦莊亦諧氛圍中占蔔少女們的婚姻前景。

氛圍感拉滿,來看舊時青島的火樹銀花元宵節

元宵節豆面燈。

猜燈謎、賽燈與捏面燈

青島民間元宵節最有趣的節日活動還有猜燈謎、賽燈和捏豆面燈。猜燈謎又稱打燈謎,萊西民間叫“打獨腳虎”“打燈虎”。猜燈謎是中國獨有的富有民族風格的一種民俗康樂活動。每逢元宵節,青島各地民間都要挂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們競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是以響應者衆多,後來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燈謎增添節日氣氛,展現了群眾的聰明才智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賽燈是正月十五元宵燈會上衆多造型各異、内容豐富、富有創意的花燈(如荷花燈、蘿蔔燈、螃蟹燈、鯉魚燈、鳥獸燈、二龍戲珠燈、八仙過海組合燈等等),供人們欣賞、品評的活動。自明清以來,膠州、即墨、平度等州縣多在元宵節舉辦規模不一的賽燈會。柳腔《趙美容觀燈》中有一段唱詞是這樣描寫各種造型各異花燈的:

花船燈,兩頭翹,上面站着個老漁翁,撒下一盤金絲網,哎喲,魚蝦蟹子一個勁地蹦。刀魚燈籠賽銀葉,跳過龍門鯉魚燈。黑魚燈,七個星,“哈嗒嘴”的粘魚燈。旁斜着走的螃蟹燈,一張一合蛤蜊燈。海蜇頭,順水流,“滑磁溜”的泥鳅燈……韭菜燈,賽馬鬃,“蔔蔔楞楞”芫荽燈。黃瓜燈籠一身刺,匣子燈,紫盈盈。白菜燈,一蓬生,蘿蔔燈,楞頭青……

皎潔的月光下,親友們結伴欣賞、品評着各種做工精巧、富有創意的花燈,不知不覺間已夜色闌珊。

明清以來青島民間過元宵節,有家家捏豆面燈的習俗。清代《即墨縣志》記載:“上元夜蒸面做燈……門結松棚,挂燈火,放花爆,陳雜劇三日夜。;”《膠澳志》記載:“上元蒸面做燈,注油點之,視其燼花以占五谷豐歉,曰燈花。;”青島俗語:“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面”。豆面燈是用黃豆面團捏成不同造型的燈碗,插上燈芯子注入花生油點燃的。豆面燈花樣很多,最常見的有十二生肖燈、十二月燈、福祿壽禧燈、家禽走獸燈等。十二生肖燈是按照家庭成員的屬相,分别為每人捏一盞生肖燈,以保佑健康長壽。十二生肖燈點燃後放在家裡不同位置,有着不同寓意:如把狗燈放在大門口,能看家護院;把馬燈放在馬廄裡,可使馬壯無恙;把豬燈放在豬圈裡,可使肥豬滿圈;把雞燈放在雞窩上,可使母雞多生蛋等。另外福祿壽禧燈則各有寓意:蝙蝠燈寓意福,鹿頭燈寓意祿,壽桃燈寓意壽,喜鵲燈則寓意禧。若希望多子多福,則多捏一些蓮子燈。

氛圍感拉滿,來看舊時青島的火樹銀花元宵節

劉偉志等繪《跑旱船》。

千佛閣燈火與漁家魚蝦燈

自明清以來,青島各州縣在正月十五元宵夜都有不同特色的燃燈賞燈活動,相比較而言,平度千佛閣的元宵燈火頗具特色。

有近400年曆史的平度千佛閣,坐落在城東關大道上,全高20餘米,為重檐歇山式古樓閣建築。因千佛閣的兩重飛檐皆四角翹伸,有淩空欲飛之動态美,是以又稱千佛飛閣。千佛閣台基高7米,南北長18米,東西寬13米,皆為條石壘築而成,給人以堅固敦實之感。千佛閣重檐下,懸挂着許多小銅鈴,每當清風吹來,小銅鈴便會發出叮叮咚咚的響聲。

氛圍感拉滿,來看舊時青島的火樹銀花元宵節

平度千佛閣

千佛閣每年最繁盛之時,要數正月十五元宵燈火。千佛閣元宵燈火,并非以華麗的大型花燈取勝,而是由數萬盞以精心捏制成的造型各異的豆面燈成為一大景觀。每年從正月十四千家萬戶送燈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夜幕降臨時分,送燈的人流達到了全盛期。此時,一盞盞造型各異、小巧玲珑的豆面燈,從千佛閣如來佛蓮花座上的每一個蓮花瓣擺起,一直擺到千佛閣的門楣、楹柱上。一盞盞豆面燈點亮之後,如來佛蓮花座上的無數盞燈搖曳生輝,與門楣、楹柱上的無數“燈串”相映襯,把整座千佛閣裝扮成一座晶瑩剔透的燈樓閣。

此時,紛至沓來的賞燈人便齊聚千佛閣的上下以及四周街巷之中,歡聲笑語不絕,熱鬧非凡。相比較而言,觀燈的最佳處并不在千佛閣上,而是在千佛閣西邊的文村巷北口。此時站在文村巷北口朝東方眺望,隻見淩空欲飛的千佛閣在晴空皓月之下,樓閣輪廓依稀可辨,像蒙上了一層神秘朦胧的輕紗;夜空下千佛閣内的如來佛蓮花寶座之上,千萬盞豆面燈火光飄忽搖曳,宛如浮現于碧海雲空之中,仿佛西天佛國突然間降臨平度城。聞名膠東半島的平度千佛閣元宵燈火,到日軍占領平度城後便迅速消失了。

另外一種有特色的元宵節燈,是由漁家女紮制的一盞盞黃花魚燈、大對蝦燈和烏魚燈等魚蝦燈,在魚蝦燈裡點上蠟燭提在手上别有一種情趣。舊時在即墨沿海漁村,每當元宵夜鞭炮齊鳴時分,漁民們便在船老大的帶領下到漁船上送魚蝦燈。送魚蝦燈是預祝新的一年漁業豐收。青島沿海漁民除了送魚蝦燈之外,還有一種滿有趣味的魚燈占蔔活動,漁家在元宵夜,會把擺放在水瓢裡的魚燈穩穩地放平在水缸裡的水面上,然後小心地轉動水瓢,水瓢裡魚燈的頭部指向哪個方向,就預示到哪個方向的海面去捕魚,将會獲得漁業豐收。不論是送魚蝦燈還是用轉動的魚燈占蔔,都展現着别具海洋漁文化的味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