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遺夢
吳曉霞
1
我突然變成了小孩子,一蹦一跳地走着,大概五六歲的樣子,外婆在後面喊:“曉霞,慢些兒……”我們剛從芹菜地裡回來,我在前面一蹦一跳地,看見黃燦燦的蒲公英,就采一朵攥在手裡,外婆一手扛着鋤頭,另一隻手的臂彎裡挎着竹籃,籃子裡是我們剛剛間苗鏟下來的芹菜,嫩綠嫩綠的,我們就這樣走啊走……醒過來之後,夢依然那麼清晰,我知道是外婆來看我了。
記得外爺說過“人生一忽兒”。故去的親人就活在我們的記憶裡,當我們的記憶不在,他們也就真的如煙如霧,渺無痕迹了。
2
今年的春天來得特别早,還在臘月,就已經立春。年過完之後就是雨水了,天氣一日暖似一日,天藍藍的,有時會扯出白色的雲帶,太陽明亮得剛剛好,一點兒也不刺眼,時不時會有倒春寒,每次降溫都伴着大風,朋友圈裡南方已是花團錦簇,我所在的城市離春天還有多遠?有時風大,呼嘯的北風一刮就是好幾天,春日的一點點暖都讓大風給趕跑了,有冬天意猶未盡的感覺,大地上的一切人和物都瑟瑟發抖,大西北的春風也是如此彪悍。或許銅城的春天是風刮來的。柳樹的枝條在春風吹拂下越發柔軟,已冒出尖尖的小芽芽,不久之後便成了鵝黃柳綠。可不是嗎,那幾株白楊,枝頭已經露出圓圓的小花苞,不久就會挂滿一樹的穗狀花序,你從小就叫他們“毛毛蟲”。柳枝、楊花捎來了春信,就在這料峭春風裡,春的氣息越發濃了。杏花開了、桃花開了。突然之間,沙塵肆虐,新聞上說這是近10年來影響最廣泛的一次沙塵天氣,印象中所在的小城好久沒有如此嚴重的沙塵天氣了。土在下、花在開,柳芽兒在長大……
大地上的萬物一連吃了三天的土,雨夾雪過後,天氣越來越好了,而後又反複揚了幾天沙子,人們盼着雨,偶爾下一兩次,然而老天似乎很吝啬,不去戶外,感覺不到下了雨似的。慢慢地,在寒冷之中,目之可及,是越來越多的綠意和萬物初盛的生機。
春山為黃色所覆寫,也有星星點點的小草冒出毛茸茸的小腦袋,楊柳的綠色漸漸氤氲成一片片,杏花、桃花、榆葉梅、梨花、櫻花、丁香,慢慢開成一團團。隻有槐樹,枝葉仍然黑乎乎的,有的還挂着舊年的槐角的,一副不慌不忙的樣子。麻雀、喜鵲在樹桠間啼鳴,這些微小而溫暖的向往,讓人敞開心扉,在和風輕撫中,跟上了春的腳步,去林間、去水邊,淡淡走,緩緩行……心情也漸漸和着這春色明快起來了呢!大西北的春天來得晚,來得短促,“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每每讀到這幾句,總是莫名的傷感,春花短暫,多像人的生命啊!
3
最近一直在聽趙英俊的歌。2月3日,趙英俊在北京因病逝世了,年僅43歲。我此前不知道他是誰,看了幾篇微信公衆号的文章,才知道,我原來聽過的許多歌,比如《大王叫我來巡山》《清風徐來》《女兒國》等等,原來都是他唱的。他曾為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唐人街探案》《煎餅俠》《縫紉機樂隊》《港囧》等電影創作主題曲或插曲。有文章說他給無數人展示了搖滾之美,他在音樂創作方面才華頂尖。嗯,他填詞、作曲、演唱無所不能,他善于做命題作文,常常是先有電影,才有他根據電影内容創作的插曲、主題曲,都很不錯,他是歌紅人不紅的音樂人,是幕後英雄。他人生中的第一場演唱會,也是最後一場演唱會,自己演繹了自己創作的那些歌,我最喜歡他的《女兒國》,記得當時看電影時聽到的刹那,覺得心頭一亮,那是對電影主題的完美升華,粗心如我,看完電影後也沒有找這首歌來聽。
趙英俊年紀輕輕就走了,他的遺言讓人感慨。大多數人隻看到了他的英年早逝,很少人看到他高品質的生活,他是潇潇灑灑走完了他的一生,網友們親切地稱他為“潇灑哥”。生命的意義不在于活得有多麼長,而在于活得有品質。他走了,他的音樂留了下來,他的歌是為平凡的大多數寫的,他的每一首歌,總有那麼幾句觸動你的心弦。這就足夠!想想自己又能為這個世界留下點什麼呢?
4
劉年說,下輩子還要做男人,因為還沒有愛夠女人;也沒有被女人愛夠。我才沒有那麼貪,下輩子再也不想來這人間,人生實苦,有這一輩子就夠了。
沒有被人深愛過,也沒有深愛過别人,好的愛情從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感情是一把雙刃劍。得到它的歡愉和親密的同時,也要放棄一些東西,更要接受傷害。關系越是互相依賴,越需要不斷地修正自己,迎合他人,有時需要犧牲一些自我。越是親密的關系,越希望對方與自己的相似度越高,其實應當允許對方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如果時時處處要求對方和自己一樣,結果雙方都會很累,這是為愛而苦。亦舒說過“愛情是奢侈品,很多人終其一生擁有的不過是一段段關系。”深以為是,與其在異性身上尋找感情寄托,不如接受“人生是一場獨自修行”這一真理。
半生已過,對于愛情,喜歡這樣的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間原隻無情好。愛與不愛,下輩子都不會再相見。以後的日子裡,把孩子養大,把自己變老,把書讀完。
5
一整天的好天氣、健康的身體、平淡美好的時光、平凡的生命……這一切如此美麗,但終究要消亡,是以要加倍珍惜。 喜歡在周末的早晨逛公園。每次都要帶上洋芋,這家夥最喜歡在外面逛了,似乎這是它狗生的最高目标。嗨,犯了“子非魚”的錯誤,不知道它的最高目标是什麼,反正到了外面就開心,撒歡地往前跑,力氣很大,我牽着它,有被拽倒的感覺,熟人見了就打趣:“到底是你遛狗還是狗遛你?”兼而有之吧,我們彼此作伴,同時互相牽絆,都不自由,人與人相處也是如此。我見了春花、春水、春林,想要拍照;它有它的忙:東聞西嗅、排洩屎溺,或者和其他狗狗聞啊、舔啊……
6
對于桃花和榆葉梅,我總是傻傻分不清。後來朋友告訴我,桃花的花蕾是依順序順着枝條生長的,花朵單生,具有短梗,顔色有白色、紅色、粉紅色等;榆葉梅花朵多為重瓣,顔色呈深粉紅色,花蕾是一簇簇緊貼在枝條上的,花蕾更圓一些。她說,還有一個更容易辨識的方法:榆葉梅的葉子呈寬卵形或倒卵形,邊緣具有粗鋸齒,和榆樹的葉子十分像;桃花的葉子呈橢圓狀,總是先開花,後長葉。經過多次觀察、比較,我覺得桃花無論觀賞型的,還是結果型的,都那麼樸素,像鄰家少女。榆葉梅妖娆,是時髦的美豔女郎。
《詩經》說:“桃之夭夭,灼灼其華”,是對新娘的贊美和美好婚姻的祝福。可以說從《詩經》開始,桃花就被給予了别樣的生命。“桃花源”是詩人陶淵明依據桃花這一意象想象的至美仙境,是人們向往的生存世界。在桃花源仙境中不存在戰争,所有人都和平共處,百姓安居樂業,這樣的生活境況是古代每一個文人都憧憬的。從此,“桃花源”成了傳統中國文人不可觸及的一個夢。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這首詩寫出了一個凄美感傷、沒有結局的愛情故事。美麗的邂逅,換來的是無奈的追憶。自崔護此詩一出,将“人面”與“桃花”一同使用,讓人眼前出現面容姣好的女性與美麗鮮豔的桃花互相映襯的美好情景,同樣也寓意着愛情和婚姻的美好。現如今,人們經常提到的“犯桃花”“桃花運”等,均與男女情感、女性有關。
可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桃花”這個意象逐漸和青樓女子相關聯。中國古代文人喜歡内斂的表達方式,崇尚“自然”與“中庸”。桃花的美麗、素雅,毫無遮掩的生物特點讓其逐漸和媚俗、不知潔身自好等相關聯。如宋朝文人程棨在作品《三柳軒雜識》中将桃花喻為靠門站立、行為失節的妓女。“桃花扇”因為是娼妓所使用的扇子,是以逐漸發展為娼妓的代名詞。
好好的桃花硬是被那些文人們給予不好的意象,桃花何其無辜啊!大概古時候沒有榆葉梅啊、碧桃啊,如果有的話,那些文人又不知道該怎麼糟踐那些美豔的花朵。
其實,無論是哪個朝代、哪種環境,桃花一直沒有發生變化,它隻是按照自己的本性花開花落,無論是哪個朝代、哪種環境,改變的是人的心情、人所處的環境。
7
曾經失眠,不是因為不想睡或舍不得睡,就是睡不着。
我怕光、怕聲音,甚至怕起夜而不敢喝水,一晚上翻來覆去的,就是睡不着。
嘗試了各種方法:數羊、喝牛奶、喝紅酒、熱水泡腳……可就是睡不着。
第二天頭昏腦漲,腳底下像踩着棉花,我家在六樓、辦公室在五樓,一口氣是上不動的,要在中間歇一歇。越是失眠越是能吃,仿佛夜間消耗了太多能量,需要補充營養。時常感到餓、心慌,整個人是憔悴的、臉色是難看的,體重是飙升的……
二哥給我拿來了《地藏經》,說是念經可以幫助睡眠。
權且一試。
念經時不一會兒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躺在床上卻睡不着。
失眠于某個雪夜,于是幹脆下床看雪。有雪的夜晚不需要開燈,雪把一切都照亮了。
看着窗外,驚喜地發現:大雪讓天空和大地微微地發紅。四下阒寂,目光所及的事物卻清晰可辨,停在樓下的小汽車都穿上一層白衣,平時看上去硬硬的家夥一下子變得柔軟,顯得萌萌的;樹木也穿上一層白色的絨衣。住宅樓蓋着棉被安睡,想必裡面的人也在美夢之中,一切都睡着,唯獨我一個人醒着,孤獨深深地籠罩了我……
我竟然得意于自己的發現,感覺這是自己因失眠得到的意外恩賜。
那是一段難捱的日子。
失眠和我如影随形,着急也沒有用。
加缪說過,重要的不是治癒,而是帶着病痛生活。反正睡不着,有的是時間看書,慢慢地讀《莊子》《蘇轼傳》木心的《文學回憶錄》,《動物農場》《1984》,當然還有佛經。
不經意間,睡眠竟失而複得。
現在回想,是我的心病了。
在閱讀中,慢慢地獲得了智慧,學着去放下,學着去寬容……
傷害過我的人,我已經原諒;我傷害過的人,我為他們祈禱。
8
在我時常光顧的那家蔬菜店裡,我聽一個買菜的女人說:一個十二歲的孩子因為寒假作業沒有寫完,老師說讓把作業補完了再去報名,結果孩子就跳樓了。有人說,那孩子的父親是開大貨車的司機,平常不在家裡,偶爾回來。對于孩子為什麼跳樓,我們無從知曉,大家感慨現在的孩子不好教育,老師不好當……不管怎麼說,一個十幾歲的孩子就這麼沒了,真讓人心痛和惋惜,那孩子的父母可怎麼活啊,又一個家庭的破碎……
曾經和女兒交流過這一類的話題。她說,一有這種事件發生,家長們就說現在的孩子怎麼脆弱,從來不想想我們這些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麼,我們真正想要的是被愛和尊重,以極端的方式表示不滿的孩子肯定是沒有得到真正的愛和尊重。媽媽,你知道嗎?現在有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簡直是非人類……
我們應該反思一下我們的孩子怎麼了,我們的教育怎麼了?我們是不是隻注重成績,而沒有真正愛孩子,或者以愛之名義,摧殘着孩子;甚至以語言暴力傷害着孩子……
試着接受自己是普通人,試着接受自己的孩子和自己一樣普通,這是家長的必修課。
要知道,每一顆種子生根發芽的時間不同,花期也不盡相同。我們能做的,就是耐心澆灌這顆獨一無二的種子,讓它沐浴陽光,然後生根發芽,不論是柔弱的小花小草,還是參天大樹,長成它自己的樣子就好。
9
知道自己離真正的作家還很遠,充其量是一名文學愛好者,寫一點散文随筆和評論。作為一名底層的寫作者,這注定是沒有成就的事,但是喜歡就行,堅持寫就是好的……
有人說我的寫作平平淡淡,我生活在這樣一個和平年代,我的生活就是這樣的,沒辦法寫跌宕起伏、轟轟烈烈的大題材。
我們這一代人,可能隻是在尋找一種活法,度過這個小年,把其中的所見所感如實寫下來,即使不能被其他人讀到,也是起碼的自尊。如果這點自尊後來變成某種悲壯,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10
佛說,人有八苦:生、老、病、死之四苦,加上怨憎會、愛别離、求不得、五取蘊之四苦,即為八苦。佛教教人看得破,放得下,可肉身沉重,俗事牽絆,我們真能看得破,放得下嗎?朋友說,辦不到啊……
所讀過的佛經裡,最喜歡《壇經》,因為和我們的日常修為最為貼近。六祖慧能的一生充滿了傳奇,他從一個砍柴少年成長為一代宗師的故事非常激勵人心。一個人即便身陷泥潭,他也有仰望星空的權利。因為有着平民本色,使他在成名之後婉拒武則天和中宗皇帝的征召,留在民間,為平民百姓說法,讓禅宗的思想惠及更多的普羅大衆。雖然六祖在世的時候,并沒有太大的社會影響力,當時被率先列為六祖的是神秀,而不是慧能,武則天對神秀十分尊敬。直到他死後,他的弟子神會到北方極力弘揚,他的思想才在北方占據主流。
六祖說,摩诃就是大的意思,心量廣大,猶如虛空,遍及一切,無不涵容。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有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博大的胸懷,就會産生智慧。他一方面強調心量廣大,度量很大,無分别,不計較。另一方面又強調将理論跟實踐結合起來,不隻口說還要心行,更要付諸實踐,這樣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試着做一個胸懷寬廣的人,社會上到處都有各種各樣不完美的人,現實中随處可見污濁醜惡的現象,一味地鄙棄和拒絕,隻能永遠像個“憤怒的青年”,包容他們,影響和改變他們,才是成熟者應有的風度和心态。
關于個人的修行,六祖說,“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人生就是一場修行,在人世間行走,我們總會碰到形形色色的他人。我們不要抱怨,不要老覺得别人不好,應當多看到自己的過失。凡事隻思己過,閑言莫論人非。真能做到這樣,就暗合于道。做人一世就是修行一世,要在樸素的日子裡不斷成長、修行。
11
去年槐花盛開的時候,他走了。他死于癌症,人家說,在生命的最後時刻,他和妻子互相瞞着,誰也不說破。
12
忽忽春已過半,自己仿佛什麼都沒有做,半生已過,蹉跎了歲月。木心先生說:“我所見的生命,都隻是行過,無所謂完成。”
我也是這樣的行過啊!
(寫于2021年4月3日)
作者簡介

就職于白銀日報社,甘肅省評論家協會會員、白銀市作家協會會員。有多篇散文、文藝評論刊登于《甘肅日報》《甘肅勞工報》《華夏文明導報》《白銀日報》《天水晚報》《飛天》《荷塘月》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