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軟工助教總結

在本學期擔任了軟工課程的助教,這篇小結也因為各種原因遲到了很多。于其說是一個小結,更像是自己關于接觸軟工不同角色學習的一些雜談。

軟工實踐課程

我個人修習軟工課程是在大三上,這次擔任助教是在大三下,可以看出這門課程普遍被安排在大三這個階段。從課程要求上來說,經過大一大二的學習,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知識積累和技術儲備,能夠支撐起軟工實踐的強度。不過在同學的評論中,有不少人希望這門課能夠提前修習,也可以了解,這門實踐課程的強度較高,大三是整個大學階段學業任務最繁重的一年,往往要做出很多取舍,尤其是當這門課作為必修的時候,如何配置設定時間,成為一個比較關鍵的問題。對于至誠學院的同學來說,這門課還是選修。由于本課程團隊合作是非常關鍵的一環,我比較推薦希望更多自由時間、害怕交流、不想熬夜的同學慎選這門實踐課。

作業設計

這是我第一次以助教的身份參與軟工的作業,角色的轉變也讓我對于教學以及作業有了不一樣的認識。這裡很感謝張棟老師對于這些問題的解答。

在設計作業的時候,要考慮到作業題材,作業難度,作業方式,限制條件等等。評估難度和設定限制條件并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我曾經問過一個問題

“設計題目是以學生目前條件為出發還是以現實應用環境為出發。”

這個問題可以引申到教學應該是引導式的還是體驗式的。對此張棟老師的想法讓我很有啟發。

"作業不是選拔和考核,先把學生們吸引進來,讓他們參與其中,才能學到東西。"

對此來說,我認為課程中教學是一個理性的過程,交流是一個感性的過程。我一直不認同“為了你們好”這樣一個質樸的觀點。作為一個工科狗,更傾向于用資料和效果來說話。對于一個教學手段來說,衡量其是否合适的标準是有沒有教學效果。就像是老生常談的強制更換組員的方式是否有教學效果就是一個很有争議的問題。

對此我也比較可惜沒有在這次課程中進行多方面資料的收集與統計,單從分數一個資料已經很難看出多少東西了,同時我也希望在以後的課程中能進行資料的收集和統計,當然我也希望能弄一個便捷的半自動化工具來輔助這項工作。

團隊作業

團隊作業常常有着留存率低,再使用率低的問題,往往在課程結束後就散落在github的角落裡發黴了,其中不乏有想法新穎有實用價值的創意,讓其荒廢未免有些可惜。在看到其他學校有持續三屆的開發項目,我覺得将每一屆的團隊作業統一彙總存檔起來,再一屆屆的增加、淘汰、疊代,也不失為一種好選擇。

團隊合作

在《建構之法》上有提到團隊有萌芽、磨合、規範、創造四個階段,但能在一學期的時間内走完四個階段的團隊寥寥無幾,大部分都會卡在磨合階段。

在觀察中,能夠發現團隊的狀态都是一個一次函數式的變化,不是單調上升就是單調下降,一旦團體氛圍呈現一種消極狀态的時候,往往會變得更加消極,這種狀态很難從内部打破,也很難從外部幹預。

不合理的任務分解

在項目初期,任務分解分發是作為組長很苦惱的一個問題,這個時候往往對組員還不夠了解,也容易缺乏信心。很難做到每多一個人手就多一份生産力。學習成本、交流成本都是在任務配置設定上很難估計的問題。保持團隊氛圍、保持交流頻率是良性發展的根本。

規劃讨論時的樂觀主義

這個功能很簡單,查個表排個序就行。

在團隊讨論功能實作的時候常常會聽到這樣類似的話語,其實很多時候是閱曆的缺乏使得成員對可能發生的問題無法有效的估計,但往往一切不會那麼順利,尤其是在如今形形色色的工具越來越多。對于底層邏輯處理知識的匮乏,極容易造成出現問題難以解決以至于拖延進度的情況。

其實這個學期,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忙碌。有時候忙到害怕拿起手機,不想打開qq和微信的程度。

這次課程我共計釋出評論240條左右,自己也常常去看鄒欣老師的部落格。在這次課程中一些事務的處理存在拖延的情況,也深表歉意。

不過,現在的工作也還沒結束,關于軟工工具的開發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