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企劃
Project % by TAKI
在大多數人眼中,%隻是一個符号。而TAKI對它進行解構,并由此衍生出多重釋義:
是直面挑戰,不留餘地付出;是點線成面,個體足以構成影響力;是斜杠,切分出人生無限多個可能;是每一段進步,都用超越映照自己;%,還可以是我們與你,一次非正式場合下的對談。
TAKI,是永遠充滿了新生力的冒險家。當我們踏上「%企劃」的航程,就是讓目光翻越山海,去傾聽遁入深海的自由潛水員,靠近世界盡頭的空中飛人,去探尋專注老手藝十幾年的工匠,走近無數個平凡又不平凡的%青年……希望透過TAKI%企劃,讓你看到另一種新青年文化。

Project % by TAKI Vol.03 李雨霏
在到訪工作室之前,我們對于李雨霏(以下簡稱“霏霏”)有很多設想:
GUGU Art品牌主理人、藝術療育師,在大自然裡辦展,把平日的大塊時間交給課堂,陪伴孩子們一次次達成“成就”。
拜訪的那天,比約定的時間早了片刻。工作室遠離鬧市,小院裡安靜得能聽見鳥叫。
拾級而上,目光之至都是可愛的景象:大罐的顔料桶,随意堆疊的畫冊,造型诙諧的紙雕,自由剪裁的布藝收納……
初次見面的“官方”客套,被角角落落的惬意消散無幾。霏霏招呼我們随意坐,就像從“大人”世界裡偷了杯小酒,和孩子們一起度過的下午,也格外放松。
Q.為什麼會把這裡取名為“姑姑藝術”?
“姑姑”這個詞來源于我很好朋友的兒子,他叫我姑姑。
老師是一個在小朋友的成長中很重要、但是又沒辦法代替父母的“角色”,而我自己本身特别喜歡小朋友,想要以親人的角色陪伴在孩子身邊,我希望這裡能夠帶給孩子們一種家的感覺。
Q.可以給我們講講“藝術療育”嗎?
這裡的“yu”,是教育的“育”,與大家平時聽到的“療愈”不同,後者是面向特殊人群的藝術交流和治愈模式。而這裡的“藝術療育”是在融合了“藝術療愈”的學科方法論之後,面向主流人群的教育方式。
對于7歲以下的小朋友來說,“感統能力”占據了藝術療育的很大比重。從這個層面來說,我會更加關注孩子們的專注力,或是一些在成長過程中展現出來的“心理問題”。而這個時候,陪伴和親切感是十分重要的。孩子們需要這把“保護傘”,這是一股超越了言語的力量。
Q.和孩子們相處的過程中,有沒有一些令你難忘的事?
其實剛開始接觸孩子們的時候,我發現來到我這邊的每一個小朋友,都是喜歡畫畫的,這幾乎是他們的天性。
而後來經過很長時間的相處,我逐漸感覺到一個很“有趣”的點——不喜歡畫畫的孩子,基本是因為“怕(顔料)髒”或是“怕弄髒(衣服)”才不願意走進畫畫課堂。我會覺得,這是一個多麼可愛的原因。
但也是由這件事啟發,開始更加在意孩子們的“立體想法”。相較于創造力而言,我會更加注重創造背後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慢慢愛上這裡,特别願意展現自我,而我熱愛這種“治愈感”。
Q.如何看待少兒藝術?
其實單從“藝術”本身來說,我把它看作是每個人思想的運動痕迹。“少兒藝術”也是一樣,我不會主動去界定藝術的内涵,我的課堂也不會給孩子設定主題和完成時間,它最大的魅力應該是激發靈感。
我很主張小朋友也可以去多看看藝術展,重要的不是真正看“懂”某一幅名作。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可以獲得自己關于“藝術”的了解,再通過藝術去實作自我創造力表達,這是一種建立在藝術之上的交流。就像“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們也透過孩子們的藝術表達,在科學體系内看到他們的感統能力,用他們的方式去交流,也就能夠啟發到更多小朋友,這也是我堅持普及少兒藝術的原因。
姑姑也好,藝術展也好,都具備了很強的包容力。藝術本身是漫無邊際的,這是一個開放的答案,就像孩子們的畫筆那樣。
Q.這算是你一直以來的熱愛嗎?會堅持下去嗎?
最早我其實是一位藝術家經紀,一次偶然的契機,去朋友的工作室幫忙教小朋友畫畫。我發現自己其實很會“教”,這裡“教”是要打引号的(笑)——很會“陪伴”小朋友畫畫。
我自己其實從4歲就開始畫畫了,能夠一直堅持到現在,很感謝我的母親。但也是自己從小到大的畫畫經曆,讓我意識到“藝術教育”其實對于小朋友來說無比重要,它甚至直接啟發到“小朋友如何發現自己的熱愛”。
朋友總說我是個很幸運的人,年少時發現了自己所愛,并能夠因為種種機緣一直堅持至今。
Q.你認為自己還需要在哪些方面再進步一點點?
堅韌。
如果更具象一點,其實就像波斯菊在幹旱缺氧的高原地區也能生長,生命力十分頑強,我希望自己至少在熱愛的這件事上,無論大環境如何,都能堅定且柔韌地面對。
Q.最後,請用一句話說出自己
呵護孩子們的天性,陪伴他們玩出未來。
踏出工作室回程的路上,已是日落十分,但卻難得地從層層疊疊的建築隙縫間,捕捉到一小片霞光。
正如孩子們和霏霏彼此間傳遞的溫暖,每一張攤在桌前、還在風幹的作品,都是孩子們成長中未完待續的故事,也是霏霏的故事。
如果說孩子們給了她最甜的糖果,她便在接過糖後,小心翼翼地把糖紙收集,編織成夢。
如霏霏所說,藝術的見解并不唯一,源于我們與生活本身并肩而行:有的人秉持着好奇心去探索多元,有的人借由行動和世界創造聯結,有的人抵達了理想之地,有的人仍在找尋一份未知的莊重……而有的人,深谙呵護天性的力量,也足以延伸成看向世界的窗。
未必深刻,已經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