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2月6日,中國女足在落後南韓女足2個球的情況下,唐佳麗、張琳豔4分鐘内連入兩球扳平比分,又在傷停補時階段由肖裕儀打進絕殺球,最終以3:2戰勝南韓女足,時隔16年重奪亞洲杯冠軍,這也是中國女足第9次奪得亞洲杯冠軍。
這次中國女足能夠實作驚天逆轉,隊長王珊珊功不可沒。最後一個絕殺球,正是在王珊珊的助攻下,肖裕儀抓住機會打進絕殺球。
王珊珊被評為亞洲杯MVP(最有價值球員)。
賽後,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王珊珊的父親王瑞金表示:可能源于傳統觀念,對于女兒他很少表揚,都是在“挑刺兒”,這次沒有再挑刺,而是對女兒直言“發揮不錯,踢得不錯!等你回家!”
對于父親的挑刺,王珊珊還是很有一些想法,也會用撒嬌的方式說出自己的心裡話:人家的父親每次都是表揚,你咋光批評呢。
面對父親的“挑刺”,王珊珊雖然嘴上不說,但一直在努力刻苦,從王瑞金接受記者采訪所提及的情況可見一斑:“啥時候問她都是在訓練,不是在比賽的路上就是在比賽,也隻有過年才能回來幾天。前些年洛陽還沒有健身房,都是我騎車前面走,她後面跟着跑練耐力,這兩年回家每天健身房練倆小時,一天沒落。”
我能夠了解父母們為什麼喜歡用“挑刺”的方式來“評價”孩子的“結果”,因為不少父母曾和我說過理由。這些理由非常強大,用他們的原話說希望能夠用“挑刺”的方式來實作三大目标:
第一是防止孩子因為取得一點點成績就驕傲自滿。因為父母的表揚,孩子就會驕傲自滿麼?我感覺這個邏輯不通。有的孩子之是以會驕傲自滿看起來和父母的表揚有關,還在于父母的表揚方式存在問題。正确的表揚方式,應該是對孩子成功中的好習慣、好言行予以肯定,而不是籠統的“誇大其詞”以及在孩子暫時成功後對其錯誤言行的“無底線包容”。
第二是通過“挑刺”的方式讓孩子明确前進的方向。肯定歸肯定,指出問題歸指出問題,沒有必要合二為一,同時也不沖突。在孩子成功以後,父母就該給予肯定,讓孩子享受到成功的“榮耀感”,而不是成功與失敗都是一個樣,唯一的差別可能隻是成功與失敗時“批評”的程度不一樣。成功,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悅,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會渴望成功。
第三是幫助自己更好鞏固在孩子心中的權威地位。不止一位父母跟我說過這個理由。說真的,我不能了解。權威的建立與鞏固,是需要通過打擊這種方式來實施麼?這種方式能夠讓孩子對父母有敬畏之心麼?恐怕很難。
我個人覺得吧,很多時候,父母在實施一些育兒行為時,最怕的就是想當然,自以為這樣的育兒行為實施以後會産生良好的育兒效果,實際上呢?可能會産生副作用,最典型的副作用就是讓親子溝通變少甚至全無。從王珊珊“報喜不報憂”上可見一斑,從不将自己的傷病告訴父母,父母隻能從電視上才知道女兒又傷病了。
王珊珊是公衆人物,有媒體有記者關注,父母還能得知一些她不說的情況,普通的兒女呢?父母從何得知呢?是以有些時候兒女的“變質”乃至于“變壞”不是突如其來,而是因為長時間的無溝通導緻父母根本無從得知,再加上又沒有去細心觀察和發現,總以為是突然而然的,還會把原因歸咎于一些“偶發”性因素。
是以,我想建議父母朋友們,面對孩子的成功,不要再去想東想西,各種顧慮,你這些顧慮和思考純粹是“杞人憂天”,就得予以肯定,予以表揚,并通過肯定與表揚讓孩子了解到“哪些”是好的是必須堅持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