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振聲原創丨正月十五踩高跷——“靈動濟南”系列散文之十九

李振聲原創丨正月十五踩高跷——“靈動濟南”系列散文之十九

正月十五踩高跷

——“靈動濟南”系列散文之十九

作者/李振聲

踩高跷是大陸民間獨樹一幟的舞蹈藝術,許多地方都有正月十五踩高跷的習俗,然而若論技巧、扮相、做派、功夫,濟南的高跷表演水準絕對屬于一流。濟南的高跷踩得好,是因為它特别普及,無論近郊遠郊幾乎村村都有高跷隊,人人都會踩高跷,每年一進臘月,各村的高跷隊便自動複活,人們把封存了一年的道具拿出來擦洗幹淨,敲起鑼鼓吹起唢呐歡天喜地排練起來。城裡人隻要聽到遠處傳來的鑼鼓或唢呐聲,就知道年快到了。

高跷表演最正宗日子是正月十五,這天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是新年伊始的第一個月圓之日,人們把這天定為節日,是期盼在新的一年生活像圓月一樣充盈,事業像圓月一樣圓滿,心境像圓月一樣明亮,一家人和和睦睦像圓月一樣完美無缺。不過與其他節日不同,元宵節喜動不喜靜,于是從古到今便有了“鬧元宵”這樣的說法,一個“鬧”字,道出了元宵節人聲鼎沸的火爆氣氛,以及人們欣喜若狂的愉悅心情。

至于“鬧”的形式,那可更是多了去了。譬如鬧社火、跑旱船、趕毛驢、扭秧歌、耍獅子、舞龍燈,這些流行于全國各地的傳統節目濟南都有,隻不過老濟南人最喜歡也最擅長的,還是踩高跷。好像有一種天分,濟南周邊那些高跷之鄉的孩子們,隻要到了會玩騎馬打仗的年齡,早早就都學會了踩高跷,而且能踩着高跷沖鋒陷陣滿地瘋跑。正因為有這麼深厚的群衆基礎,是以踩高跷的絕技在濟南從來不曾失傳,始終是元宵節最紅火、最驚豔、最瘋癫、最耀眼的保留節目。

其實不用等到十五,老濟南人隻要把初一拜父母、初二拜丈人的禮儀程式走完,周邊的高跷隊便陸陸續續湧進城區開始了巡回表演,正月十五隻是達到了高潮。這段時間不論走到哪裡,都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尤其是經十路、北園路、大緯二路等主要街道,每天都有多支高跷隊來往穿梭,表演者裝扮成孫悟空、豬八戒、瘸拐李、何仙姑、張生、紅娘、青蛇、白蛇等各種角色,手拿金箍棒、酒葫蘆、大煙袋、芭蕉扇等相應道具,腳蹬一兩米的高跷做着各種匪夷所思的高難動作,如同天馬行空、飛天舞動,兩邊的高樓大廈頓時都矮了半截。

比這更熱鬧的是成群結隊的圍觀群衆,許多人家都是傾巢而出,孫媳婦扶着老奶奶,婆婆領着大孫女,小夥兒扛着胖小子,胖小子舉着糖葫蘆,高跷隊走到哪裡人們就跟到哪裡,把寬敞的馬路圍得水洩不通。好在早年的濟南沒有多少汽車,即使有車也會自覺繞行,誰都知道狂歡是正月十五的主旋律,一切都得為歡樂讓路。

如果是兩支或幾支高跷隊碰到一起,那可是讓你開眼的時候到了。開始各隊還文绉绉的比較客氣,抱拳拜年互相緻意,不緊不慢地打着圓場,隻有那些媒婆、濟公、八戒等各類醜角撒科打诨滿場亂竄,讓人忍俊不禁捧腹大笑。可過不了多久,氣氛便感覺不對頭了,仿佛各隊之間突然交換了戰書,把場子一拉就針尖對麥芒地較上勁了。再聽鼓點也不像先前那樣四平八穩,而是機槍掃射似的一陣緊似一陣,急促得讓人喘不過氣來。還有吹着小曲的唢呐,先是沒了旋律,接着找不見調門,到後來隻是嗚啊嗚啊地吐着一個直音兒。在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中,各自使出渾身的解數,亮出各家的絕活,這邊“單腿探海”,那邊“蠍子爬洞”;這邊“卧龍絞柱”,那邊“猛虎上山”;這邊“鹞子翻身”,那邊“鯉魚打挺”;這邊“跳雙凳”,那邊“大劈叉”;這邊“過仙橋”,那邊“疊羅漢”。乖乖,你看那些神勇的高跷隊員,先是小心翼翼地一層一層往上摞,然後再顫顫巍巍地立直身,當這座由人和木棍支撐起來足有四層樓房高的立體金字塔聳立在觀衆面前時,人們的眼也直了,臉也黃了,提到嗓子眼的那顆心也下不去了,傻傻地站在那裡,連聲“好”都不會叫了。

如今,随着物質、文化、精神生活的飛速提高,各地的年味越來越淡了。然而,濟南人過年踩高跷的熱度卻絲毫不減。這是為啥呢?請聽濟南的一首新歌謠:“正月十五踩高跷,新風撲面春來早。高跷一踩福氣到,步步登高年景好!”

李振聲原創丨正月十五踩高跷——“靈動濟南”系列散文之十九

【作者簡介】李振聲(男),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散文學會會員、山東老幹部詩詞學會會員,退休前供職于山東省财政廳,曾任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