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青未了|元宵節之夜

元宵節之夜

青未了|元宵節之夜

元宵節來了。元宵節的夜,朗月星空,涼風徐徐,群星眨着調皮的眼睛,淩空嘻嘻,俯瞰大地,似乎在這元宵之夜,被人間美好所吸引。

仰望夜空,瞬息萬變的煙花,曼妙地展開,形成了七彩的花朵彌漫蒼穹,把天空襯托的絢麗多彩,美麗壯觀。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此起彼伏,蕩漾空中。此情此景,突然一股濃郁的思鄉之情湧上心頭,如果此刻在家鄉,我想這時一定會在燈棚前欣賞那美麗壯觀的傳統文化藝術。

我的家鄉是一座古老的小鎮,臨水環山,交通友善,有着幾百年傳統文化曆史的城鎮,燈棚已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産,曆經三代(清代、民國、當代),具有三百年的曆史,每年的臘月,那些老藝人就開始籌備,設計,繪畫,手工,經過多日的辛苦操勞和努力,正月十三,正面三層,美麗壯觀的燈棚,坐落在鎮政府的門前的十字路口。

燈棚底面高于地面2米以上,供遊人穿行;二層下設布制橫額,迎面四根盤龍燈柱,分别間隔架設在12塊門檻燈上,柱燈上面連接配接燈房鬥拱飛檐,分開左右三個空間,懸挂24塊面燈,面燈下挂玻璃宮燈和玲珑珠燈,中間縱深處陳設有奇花異草,珍禽異獸,各種古玩,後壁中堂張挂名人字畫,左、中、上方遮蓋棚布。三層以上以海馬文獸壓脊,飛檐鬥拱下裝面燈24塊,四組彩燈吊在飛檐挑角上,每組9盞,稱九蓮燈。

其燈具、彩繪、設定随着時代的程序各自反映時代色彩,門檻燈多繪制12生肖,三層正面面燈常常繪制24孝圖,戲曲故事畫面,有水浒、西遊記故事畫面。嫦娥奔月、哪吒鬧海,微型電機制作火車穿山洞,随着時代的變遷,适應目前的形勢需要而創作面燈。燈棚每年花樣翻新,争奇鬥豔,遠近馳名,把節日裝扮得加多彩絢麗,更加喜慶,節元宵的晚上,方圓左近的人們,帶着家人,帶着凳子,背着孩子,用架子車拉着老人,陸續到來,燈鵬上彩光四射,面燈上的各種人物和動物栩栩如生,喇叭上放着歡快的音樂,燈鵬周圍人山人海。

八點左右雲彩燈開始表演,雲彩燈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民族民間舞蹈,其表演形式是用八個人,四男四女,每人手執二燈,初上場以小橫步至台前,相繼作順燈(轉圓圈),揭地皮、單折、雙折、單折帶、雙折帶、滿折、盤龍(正龍、倒龍)對蓮、裡五花,外五花等隊形畫面,以形容雲的動蕩,由輕輕飄動到激烈飛行。

雲彩燈從乾陵十五年傳承至今,曾在七十年代進京演出,受到周總理熱情贊譽并題詞。

聽着輕快歡樂的音樂,看着輕盈優美的舞蹈,随着觀衆陣陣的歡笑和熱烈的掌聲,場外的鞭炮聲,還有綻放空中的朵朵燦爛的煙花,濃濃的節日氣氛,,讓每個人臉上挂着喜悅的表情,沉浸在節日那喜氣盈盈的氛圍中。

到了正月十六,人們都早早吃完早飯,來到馬路兩側等待文藝大軍的到來,全鎮的鄉村,學校,工廠等所有的團體機關,都會獻上精彩的節目。

我們的鎮上有一座大廟,每年的這時候,文藝大軍都要先去朝拜列為神靈,祈禱平安,九點來鐘,拜過神靈的文藝大軍浩浩蕩蕩的開過來了,前邊鞭炮開道,兩個人打着的橫幅,上寫着《歡度元宵》,後面是兩輛拖拉機拉着大鼓大刹,幾位帥氣的年輕小夥,身穿大紅,腰束彩帶,雪白的毛巾紮在頭頂,鑼鼓打得有闆有眼,震耳欲聾。緊接着舞獅隊,在人們的印象中,獅子是百獸吉祥至尊,形象雄偉俊武,給人以威嚴、勇猛之感,古人将它當作勇敢和力量的象征,認為它能驅邪鎮妖、保佑平安,尤其在重要的節日裡,舞獅表演,意示人們對吉祥,平安,幸福的渴望。舞獅人頭戴大頭佛面具,下穿燈籠褲,身披着一塊彩色的獅被,舞姿勇猛而雄偉,氣概非凡。

後邊又過來一個人身穿長袍,腰系彩帶,手中高高舉起大大紅紅的繡球,緊追繡球的是一條張大嘴巴,被十幾個身穿彩衣,頭上紮着白色毛巾的人上下舞動的的長龍,它代表着華夏民族的精神,它是中國神話中的一種奇異動物,它善于變化,能翻雲覆雨,吞雲吐霧,元宵節舞龍,以示人們祈福本年風調雨順,喜獲豐收的美好願望。

在後面是高跷隊,腰鼓隊,大秧歌,擡花轎,旱船隊,等等數不過來,每一個隊都會在燈棚旁邊耍上一陣,也叫祭燈棚,那些化妝醜大姐的男人,時不時向周圍的觀衆飄灑媚眼兒,玩兒個鬼臉兒,逗得人們哄場大笑。

節目結束,已是下午兩點多,這喜慶的節日裡,在娛樂烘托的氣氛中,人們忘卻了饑餓和疲憊。

青未了|元宵節之夜

壹點号青未了菏澤創作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