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老廣州說|張帆:汽車設計要有本土文化靈感

11年前,張帆歸國,此後便一直紮根廣州。作為廣汽研究院副院長、概念與造型設計中心主任,張帆“讀出”了廣州的千年古韻,也“讀出”了廣州的都市活力。張帆有一個目标:從設計上,幫助廣州汽車工業和中國自主品牌達到世界領先水準。這當然是極具挑戰性的,因為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的設計已到了建立“文化自信”的階段:他國的成功經驗未必适用,汽車設計需要找到更堅實的本國本土文化支撐。

優秀的汽車設計離不開設計師所處的土地、所浸潤的文化,以及其接觸的風土人情和城市氣質,這是世界汽車設計界的“公理”。好消息是,對自己、對廣州,張帆都有足夠的底氣和信心。在他看來,“嶺南文化,一定能夠孕育世界領先的汽車設計。”

老廣州說|張帆:汽車設計要有本土文化靈感

|其事

“人機共生美學”的靈感源自廣府文化

張帆是四川人,畢業後隻在北京待了一年便加入奔馳公司,在德國斯圖加特從事汽車設計工作近8年。2011年,廣汽集團旗下自主品牌廣汽傳祺亟須世界級汽車設計力量,于是,張帆帶着妻子和剛剛出生三個月的孩子來到廣州。

張帆加盟廣汽後就接到了非常有挑戰性的項目,開發時間短,市場前景不明朗。張帆帶領設計團隊一起與項目組通力合作,在短短24個月内完成了GS4從零到量産的開發工作。之後,張帆團隊在廣汽傳祺GS8身上再次大顯身手:“外表剛強,内心柔軟”——張帆将當時他對嶺南人精神的了解呈現在這款SUV上。

嶺南文化在廣汽此後的一系列量産産品上也有展現,2014年釋出的全新的轎車GA6,其前臉非常有南獅神韻,其大燈就是“南獅獅眼”。南獅起源于廣東南海,身手矯健,威武雄壯。南獅獅眼“眉精”“眼大”“醒、躍、撲、紮”,辨識度高,讓人印象深刻。同時,在嶺南人眼中,南獅是瑞獸,寓意着吉祥如意。

老廣州說|張帆:汽車設計要有本土文化靈感

張帆在設計汽車時以嶺南文化為基石,如“眉精”“眼大”的南獅獅眼,就被其融入車大燈的設計中。(資料圖檔)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莊小龍 攝

在未來感十足的概念車中,張帆也為嶺南文化留了一點“小心思”。2011年11月,廣汽E-Linker概念車在廣州車展上驚豔亮相。讓人們印象深刻的是,概念車的儀表台竟嵌入了一個魚缸,張帆設計之“大膽”可見一斑。殊不知,這“大膽”其實正源于設計師對廣州文化的運用。“我們想傳達一個理念,汽車會變成一個可移動的‘起房間’。”張帆說。如何展現這一點呢?張帆想到了廣州人喜歡在房子裡放一個魚缸,為的是講究“水為财”和“年年有餘”的“好彩頭”。“其實這正代表廣州人對生活的熱愛,也代表廣州人對空間靈性和活性的表達。”

汽車的“新四化”(即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給人與車的關系帶來巨變——車要為人服務,要能夠不斷拓展人的生活方式、使用場景和邊界。展現到汽車設計的工作上,設計師要重建立立一套高效、高能的設計體系。

張帆也看到這種改變,2021年廣州車展,廣汽集團全球首發兩款概念車,其中一款先鋒轎跑車代表廣汽在探索“人機共生美學”的邊界和呈現方式。所謂“人機共生美學”,與廣府文化亦有着某種微妙的勾連。或許是廣州人用鮮花迎接春節的習慣啟發了張帆,又或許是廣州人在碧道中騎行的景象給了他靈感,在張帆看來,嶺南文化有一種“共生美學”,人與自然、人與工具之間的和諧,蘊含着廣州人對生活美學的獨特了解。應用到汽車設計上,便是人與智能的關系。于是,在廣汽埃安車型上,張帆團隊也一直都在踐行基于嶺南文化的“人機共生美學”的理念。

廣州有設計師夢寐以求的包容土壤

時間沉澱,曆久彌新,張帆越來越能“讀懂”廣府文化。無論高矮胖瘦、收入高低,都能在廣州找到屬于自己的定位。汽車設計師要貼近生活,從生活中汲取靈感,而廣州正提供了這樣的環境。“廣州的‘包容’,是汽車設計師最夢寐以求的土壤,能讓汽車設計師有底氣去創作和表達。”張帆說。

在張帆看來,汽車設計師的成長、設計理念的養成,離不開他們所在的地方。廣汽的車型設計有着明顯的“嶺南元素”“廣州味道”和“中國特色”。同時,張帆也在努力嘗試潮流與科技的融合創新,讓汽車與生活需求共同進化,賦能使用者打破生活的場景。通過一系列新車,将廣州汽車工業活力、現代與新潮的标簽勾勒得愈發立體清晰。

從奔馳終身設計師到廣汽研究院概念與造型設計中心主任,促成這一身份轉變的關鍵是文化。文化是汽車設計的種子,種子加上設計師的妙筆,才會發生化學反應。在廣州,有傳統文化的支撐,有潮流趨勢的熏陶,更有“包容”氛圍的環繞,張帆想擁有這顆種子,是以回到國内,紮根廣州。

張帆坦言,作為一個汽車設計師,聆聽并滿足使用者需求,給使用者帶來新體驗和新價值,是一個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為此,張帆打造了一套針對汽車設計的評價體系,嚴格科學之餘,也富有美感。張帆将這套評價體系歸結為“五感”:“五感”排名第一位的當然還是造型,需要線上條、型面、色彩等方面精益求精。除了造型以外,優秀的汽車設計還需要在聲、光、電和時間四個次元要有出色表現。其中,“時間”的評價标準更是張帆的“得意獨創”。“我們希望一個設計不止關于一個時間點,更應該有一個時間軸的概念”,張帆解釋,“簡單來說,好的汽車設計所帶來的視覺沖擊力,不能隻是一刹那,而應該持續一段時間。”

張帆認為,汽車設計師也在轉型,汽車設計師要與科技同頻,與潮流共振,觀察使用者,感受變化,從外界汲取養分。而廣州恰恰是能為汽車設計師提供舞台的城市,張帆笃定地告訴記者,未來他将在廣州深耕,以嶺南文化為線條,以潮流科技為色彩,勾勒未來汽車的形象。

老廣州說|張帆:汽車設計要有本土文化靈感

人與自然的和諧,蘊含着廣州人對生活美學的獨特了解。(資料圖檔)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蘇韻桦 攝

|其言

挑戰:過去是造型設計師 未來是體驗設計師

廣州日報:您在上海、北京、斯圖加特都待過,您覺得廣州這座城市最大的魅力是什麼?

張帆:世界上那些被人記住的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城市氣質。我認為,廣州的獨特氣質在于堅持、堅守、有韌性。從個人到企業,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和挑戰,都不輕易言敗,執着,有使命感,一定要将手頭的事業做到更高的水準。

廣州日報:連通傳統與現代,兼顧傳承與創新,您認為汽車設計最大挑戰在哪裡?

張帆:優秀的設計應該兼顧實用性與美感。在主動擁抱創新的道路上,“非此即彼”從來不是主基調。傳統燃油車在未來仍然具有巨大的潛力,能夠搭載智能化、網聯化等先進的技術和最新的使用體驗。而且,燃油車經過過百年的發展,其承載的汽車工業魅力也正在不斷疊代。在廣汽傳祺上,我們系統地提出“科技工業美學”的設計理念和設計主張,車型有科技感、有張力,這種理念将應用在傳祺接下來的新車上。

而在純電動車平台方面,我們經過調研發現,目标使用者在智能化和先進性方面,有異于正常的要求。是以,我們提出了“人機共生美學”——如何讓人和車有更為融洽的關系,這将是“人機共生美學”所堅持和追求的。

廣州日報:從個人到企業,再放大到整座城市,我們該如何應對智能化大浪潮?

張帆:我們現在身處一個大變革的時代,無論是汽車業,還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迎接智能化的到來。汽車正在變得更加智能,智能會帶來全新的使用場景,會賦予産業更多的價值。在智能化方面,廣汽也制定了極具挑戰的目标,即在智能化領域達到世界領先的水準。在我看來,智能化不隻是一個技術、一個軟體、一種算法,它同時也是一種體驗,如何将這種體驗與使用者結合在一起,與網際網路生态融合起來,有太多創新和挑戰需要設計師來完成。

面向未來,需要設計師進行身份的挑戰,過去隻是一個造型設計師,未來将會是體驗設計師。

采訪手記

以嶺南文化為基石勾勒未來汽車形象

不管是傳統燃油車還是純電動車,都可以在廣汽買到一輛滿足自己需求的車型——這是張帆最引以為傲的地方。水為财、年年有餘、南獅之眼、外剛内柔、科技工業美學、人機共生美學……張帆将嶺南人民的生活經驗和生活智慧提煉出來,并展現在造型設計上、座艙空間中、功能體驗裡。

面向未來,張帆也在努力嘗試潮流與科技的融合創新,讓汽車與生活需求共同進化,賦能使用者打破生活的場景,讓廣州汽車工業活力、現代、新潮的标簽愈發立體、清晰。

要在嶺南文化上,孕育世界領先的汽車設計,不是一件容易事。不僅要與科技同頻,與潮流共振;還要時刻觀察使用者,感受變化,并不斷從外界汲取養分。廣州汽車行業一直是在挑戰中前行,堅守、堅韌、不輕言放棄。可以預見,張帆将繼續在廣州深耕,以嶺南文化為基石,輔以科技、工業、藝術和智能,勾勒未來汽車的形象。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周偉力、鐘達文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王燕(除署名外)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李鳳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