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蘭州6名高中生“夢回汴京”會先賢

蘭州6名高中生“夢回汴京”會先賢

當一年多的心血凝結成一本長達14.5萬字的小說時,蘭州市第五十九中學的高二學生劉彥喆、馬琳雅、張素、張昕宇、徐文傑、雒顯龍有些“喜出望外”——“就像埋下一顆種子,一開始隻盼望着它能夠破土而出,誰料,到了秋天,它的枝丫上還長出了果實”。

繁重的學業之餘,6個志趣不同的高中生擠時間泡圖書館,查閱大量史料後,用生動易懂的小說文字,對宋代6位曆史人物進行立體化形象刻畫,用今人視角,寫古人故事,創作出小說《汴京憶》,引起廣泛關注。

精心設計的小說封面上,“汴京憶”3個大字和古色古香的中國傳統建築互為映襯,仿佛訴說着1000多年前鮮為人知的轶事。而在這難忘的經曆中,同學們也發現,自己獲得的要比想象中更多。

組長劉彥喆是項目發起人。起初,她隻想完成研究性課堂上老師布置的一份作業。

興趣是最好的催化劑。劉彥喆告訴記者,初二時,因為課業壓力大,她迷上了聽歌,“古風歌曲”闖入眼簾。“别人都追流量明星,這個圈子裡的人卻在追蘇轼、陸遊。”劉彥喆覺得這群人“有病”,可沒過多久,她自己也加入了。

悠揚的古風曲調裡,有書生為國分憂,有閨秀深院撫琴,有俠客仗劍走天涯……劉彥喆慢慢沉浸其中,和這個圈子裡的“同好”越來越熟。“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劉彥喆覺得,自己與燦爛的古代文化有了“共鳴”。

升入高中後,劉彥喆一如既往關注自己的“興趣圈子”。同桌馬琳雅成了被她“叨叨”最多的人。“每天都在聽古人的故事,可看到有些同學背古文背得嗑嗑巴巴,甚至搞不清楚‘三蘇’的關系,就有些着急。”馬琳雅說。

恰逢學校開設“研究性課程學習”課程,教師李平向學生抛出“自選課題、自己設計方案、自己研究,完成結題報告”的任務,追宋代名人積累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劉彥喆立刻有了“書寫宋朝曆史”的主意。

馬琳雅第一個響應,成為小組的“二當家”。而身為馬琳雅的國中同學,張昕宇被率先“拉下水”,張素、徐文傑、雒顯龍緊随其後。“一開始是因為大家關系好,湊個人數,但任務啟動後,每個人都變得認真起來,鉚着勁兒去完成手頭的工作。”馬琳雅說。

組隊成功,研究進入“拔節孕穗期”——課題呈現上,從一篇論文擴充至一部小說;寫法上,吸收“曆史”“武俠”“懸疑”諸多特點;主角性格也在“25次争吵後”,一錘定音。6名高中生以一種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方式展開合作。

雒顯龍寫文章的開篇,用一個虛構人物“梁煌”串起整條故事線,帶領讀者穿越到大宋。

劉彥喆是“三蘇”的骨灰粉,便帶着“濾鏡”推介偶像。借助蘇轼、蘇轍一生中一些不為人所知卻感人至深的故事,展示“友愛彌笃,鮮少怨尤,近古罕見”的兄弟情誼。

徐文傑選擇書寫和他一樣不善言辭的“理工男”李誡,從其著作《營造法式》出發,還原了李誡走訪名山大川、細究茅檐屋舍,把藝術心得充分發揮在建築工程上的一生。

曆史書上,對《清明上河圖》的畫師——張擇端的介紹隻有幾十個字,對這幾位曆史愛好者來說,這顯然“不解渴”。愛讀懸疑小說的馬琳雅嘗試剖析這一“謎題”。

平日裡愛美食的張素與南宋隐士、美食家林洪“惺惺相惜”,于是主動請纓,成為“林洪篇”的主筆,“捏”出一個“醉飲甘露醴泉,渴飲仙樽好酒,餓食人間百味,飽時遍尋好友”的生動人設。

南宋滅亡之戰中大臣陸秀夫不願辱于敵手,射出最後一支箭後,抱着年僅9歲的宋少帝趙昺跳入大海的場面,讓張昕宇震撼不已,他便承擔起這一章節的寫作,極大豐富了“陸秀夫”這個正史上隻提過名字的文人的形象,用他的铮铮鐵骨為大宋畫上句點。

“《汴京憶》中的大宋,不是刻闆的,而是鮮活的、明亮的。”劉彥喆說,這就是他們做這個選題的初衷——用有名或無名的曆史人物的喜怒哀樂,打破史料和課本上的刻闆形象,為讀古籍卻讀不懂、對古文化知之甚少的同齡人提供另一種了解中國古代文化的視角。

作為一個綜合性很強的研究項目,小組成員用沉浸式代入法進行探究。徐文傑記得,書中内容有兩宋戰争,他們特意制作了手工戰車(小型),來複原當時戰争的場景。其間,為了尋找木頭,張素“差點把家裡木頭桌子拆了”。制作過程中木屑紛飛,站在下風口的張昕宇不堪其擾,把衛衣帽子拉起來,緊緊系在頭上,還要戴耳機加強住,就像“無臉男”一樣。

笑聲加速了研究程序,但大多時候,大家需要潛下心來,在浩如煙海的曆史資料中撷取有用的資訊。大半年時間,一到周末,小組成員不是在圖書館,就是在去圖書館的路上。

寫曆史相關的内容,創作小組就要盡可能確定引用的材料沒有偏差,對他們來說,更難的則是要将生硬的曆史、工程、文化知識在輕松有趣中潛移默化地呈現給讀者,這也是他們創作的價值所在。

張昕宇選擇用環境描寫烘托大宋滅亡時的悲壯氣氛。“幾隻渡鴉悲鳴或許比血流成河更讓人感同身受。”張昕宇說,在一次次打磨中,他似乎明白了古代文學含蓄寫意的美感。

徐文傑注重心理描摹。在他看來,《營造法式》就像流星一樣照亮整個建築界,但李誡卻不為人知。他想傳遞這種不求青史留名,隻為科學繼承、創新的高尚品質。是以,在寫李誡時,他參考了鄧稼先、錢學森這些科學家堅守戈壁荒漠,幾十年如一日默默付出的事迹和精神,試圖從中窺探出李誡的所思所想。

劉彥喆則看重讀者回報,完成“三蘇”的章節後,她将部分内容發到了“同好圈子”裡,“火了,每個人都私信,消息99+”。她說,不少“同好”給了她專業性的意見,也讓她更有信心。

因為在研究性學習上投入的時間過多,家長擔心孩子成績退步,6名高中生又提出,将《汴京憶》翻譯成英文版,鞏固英語學習。這是一個“大工程”,但還是要“攻克下來”。大夥兒就抽空查詞典、學文法,翻譯完後又找專業老師修正,直至完成《汴京憶》的英譯版本《THE MEMORIES OF SONG》。

學生們的堅持,李平看在眼裡。在他看來,這正是研究型學習所要取得的效果。“教師不再是傳授知識,而是教給學生研究方法。課堂不隻是圍繞着課本的一方天地,而是延伸到社會中。學生在實踐中發現、研究、解決問題,鍛煉自己資訊搜集、人際交往、語言表達、動手等各方面的能力,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努力終于回報,劉彥喆小組“關于宋朝文明的回憶式探究與文化發揚”的研究項目在學校高二年級的研究性學習成果展示中脫穎而出,進入校級展示分享。之後,又獲得第37屆蘭州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科技創新成果一等獎。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大賽,蘭州市第五十九中學4個項目斬獲一等獎,成為蘭州市獲一等獎項目最多的學校。

相比獲獎,想當土木工程師的劉彥喆、想當老師的馬琳雅、要做動漫的張昕宇、想成為律師的張素、理想是搞火箭研究的徐文傑,以及“現在就想着考上大學”的雒顯龍更享受平生第一次團隊合作取得成績的過程。他們說,在此期間,自己鍛煉了文筆,學會了堅持,打破了刻闆印象,還收獲了獨一無二的青春記憶……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豪 馬富春 實習生 王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