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初七草堂遊客倍增?袁庭棟:“人日遊草堂”已成全國特有民俗活動

最近天氣越來越暖和,賞梅花、河邊飲茶、曬被子……太陽的出現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市民出門動起來,當然,各大博物館内也不乏生氣。其中,在正月初七“人日”當天,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的遊客量超過了初一至初六的三倍。

初七草堂遊客倍增?袁庭棟:“人日遊草堂”已成全國特有民俗活動

杜甫草堂梅花盛開(王效攝)

要知道,因為疫情,杜甫草堂博物館已經連續三年沒有官方主辦“人日遊草堂、祭奠杜甫”的活動,為何市民還是願意主動走進杜甫草堂,這樣的文化需求和文化自信來源是什麼?巴蜀文化專家袁庭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人日遊草堂已經成為了全國特有的民俗活動。”

遊客:每年都要和家人一起來祭拜

今年“人日”當天上午,成都下起了蒙蒙細雨,羅春先生帶着妻子和女兒到了杜甫草堂,這是他們定居成都的8年中,第6次到草堂過人日,“很早就拜讀了杜甫和高适的詩歌中,關于人日的故事。來到成都後,除了2020年,因為疫情博物館閉館外,我們每年都要帶孩子和家人來憑吊杜甫,傳承文化。”羅春本以為當天下雨,且官方沒有開展祭杜甫的活動前提下,到杜甫草堂的遊客會少很多,沒想到比前幾日還要熱鬧一些,甚至還看到文化名人阿來、譚繼和、梁平等自發地到工部祠為杜甫獻花,“在我看來,這已經成為了一種與杜甫的約定。”羅春說。

據了解,“人日”在西漢時期已經形成,南北朝時期最盛,隋唐至宋已成春正大節,即除夕、元旦(正月初一)、人日、上九和元宵共同組成春節。唐朝詩人杜甫寓居草堂時,曾與好友高适在“人日”以詩唱和。後來,四川學政何紹基特在人日來到草堂祭拜詩聖,并題就“錦水春風公占卻,草堂人日我歸來”一聯,引得文人紛紛效仿,以至于初七人日進草堂憑吊詩聖,告慰先人的習俗從明清流傳至今。這便是“人日遊草堂”這一蓉城新春風俗的曆史淵源。

初七草堂遊客倍增?袁庭棟:“人日遊草堂”已成全國特有民俗活動

“人日遊草堂” 圖據杜甫草堂博物館

人日遊草堂秉承傳統民俗文化活動的特點,以詩歌為核心,配合多種形式的文藝表演,現已成為宣傳成都、歌頌友誼、倡導和諧、弘揚優秀傳統詩歌文化的品牌和詩歌盛會,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和喜愛,也是成都這座古老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名片之一。

專家:從文人雅客走向民間大衆,何樂而不為

“人日遊草堂當然是一個文化現象,更是有文化内涵的民俗。”袁庭棟說,人日遊草堂從清末開始,但實際上是屬于小衆的、文人吟詩作對的習俗。新中國成立後,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館為了擴大影響力,堅持多年,讓人日遊草堂由小衆變成了大衆關注的事情。“不過杜甫草堂博物館此前每年開展的活動是為了祭奠杜甫,而百姓更多的是遊草堂。”

袁庭棟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祭拜杜甫的活動需要花費很多時間、金錢、人力組織。但成都人在人日遊草堂即便不組織也會有很多人願意前往,究其原因在于正月初七已經立春,天氣暖和,市民願意外出多多走動,同時杜甫草堂博物館的各色梅花争先盛開,也是不錯的賞梅休閑去處,“更重要的是,傳承這麼多年的人日遊草堂已經變成了傳統,市民到這裡不僅好耍,還能祭拜杜甫,何樂而不為。”

初七草堂遊客倍增?袁庭棟:“人日遊草堂”已成全國特有民俗活動

著名巴蜀文化學者袁庭棟(王效攝)

在袁庭棟心中,成都在新春期間還有金沙太陽節和武侯祠大廟會等特有的民俗活動,“我對這樣的民俗活動一直都是大誇特誇。春節期間政府有必要為群眾提供一個有文化内涵的休息空間。”據袁庭棟回憶,他小時候哪怕在鄉鎮上,新春期間都會有若幹的民俗文化活動,而成都也一直在努力,為群衆提供更多的文化空間。

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文系教授、中國蘇轼研究學會會長周裕锴當天早上轉了幾趟車,于11點到達杜甫草堂。“我去年在《杜甫研究學刊》創刊四十周年之際,以《草堂人日我歸來》為題,記錄了我與草堂幾十年的故事。因為疫情,去年人日我沒有到杜甫草堂。但在文章最後我寫道‘在此謹立誓言:草堂的人日,我定會歸來朝聖,就在明年!’是以今年無論如何都要給杜甫他老人家拜個年。”

周裕锴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雖然近些年沒有官方組織祭拜杜甫的活動,但他看到現場很多遊客自發前往,内心很激動。回想起30年前的人日當天的情景,周裕锴忍不住跟記者分享:那時,來自全國各地的文人、老先生、大學教授們于上午集中在大雅堂前吟唱詩歌,有人用古琴彈奏,有人用方言吟唱,還有人吟唱自己寫的新詩,好不熱鬧。“人日遊草堂一直都是屬于自發的行為,30年前如此,30年後亦如此,都是來源于對杜甫的崇敬。”

紅星新聞記者|曾琦

編輯|段雪瑩

(下載下傳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