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情人”的古詩六首: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
很多人以為“情人”是個近代或者現代詞,但是在中國古已有之。
情人節是個舶來品,上個世紀民國三十年代,上海電影報紙上有《勿忘二月十四日 情人節VALENTINE DAY》。那個西方文化強勢入侵的年代,情人節籍由電影傳入中國,玫瑰,相愛,莎士比亞式的熱烈表達,俘獲了不少都市男女的心,追求的自有的愛情,但也往往是娜拉出走之後,現實一地雞毛。
情人節在上世紀末在中國成為一個和消費結合的商業節日,人們逐漸适應并接受了這種商業化的表達方式,給親密關系的戀人家人朋友送上小禮物和祝福,當然也有很多人在這天表白,結婚。回歸了傳統對有情人的祝福“願有情人終成眷屬”。

公元270年--羅馬聖教徒瓦倫丁被處死,此日被後人定為"情人節"。關于為什麼處死,版本很多,有說他作為基督徒擅自為不允許結婚的士兵舉行婚禮,有說,典獄長的女兒和他相愛,後來仍舊不免一死,後來就有了情人節,這是關于愛情,忠貞的節日,當然人間的紀念就一代代浪漫流傳。
情人節在中國流傳,并非是因為情人節的來源和故事有多麼感人,中國的愛情故事多着,不過是多一個節日承載可以表達的感情。
随着傳統文化的複興,我們會發現,其實中國有很多關于愛情和愛情表達的節日,不僅如此,“情人”這個詞,早就出現在漢國文學裡。
那麼關于中國愛情的節日,傳統中的立春,正月十五,花朝,三月三,七夕,都是表達愛情和感情的節日,每一次月圓,每一種花開,都含着愛的等待和思慕,包含着相思和守望。如果說西方的愛情重在表達,中國的愛情更加綿長深切。
讓我們來看看古老中國有關“情人”的詩歌。
“光風流月初,新林錦花舒。
情人戲春月,窈窕曳羅裾。”魏晉 · 無名氏《子夜四時歌 其三 春歌二十首 》
這是早春的月光,那早春的月光流光四射,那樹林的枝頭,錦繡花開,沐浴在月光下。
有情人一起散步在這樣的林間月下,美麗的女孩在林間轉身,窈窕的身姿帶動美麗的衣裳,如同仙女下凡。
這難道不是最浪漫的場景嗎?在魏晉時代,早春有各種迎春踏青的儀式,比如立春和正月十五會徹夜守夜,雜沓出行,這是全民的活動,不分男女,也給了年輕男女更多相見相守的機會。
不要認為他們是背着人幽會,隻是和别人不一樣的是,他們之前有愛慕的情感,又有可以相處的時光。
當早春的月亮照在林梢,那梅花桃花在月光下開放,穿着最美麗的裙子,而恰巧,對方今夜也如此俊俏,輕靈的舞步,你說是為春天,也對,你說為你也對,因為這本來就是全民出行浪漫的節日。情人在這裡,肯定是有情的戀人和心上人。
正是因為有着特殊的戀,是以分外記得月下的花開和月光裙裾。别人有,但是你,不同。
“草樹非一香,花葉百種色。
寄語故情人,知我心相憶。”南梁 · 蕭衍《襄陽蹋銅蹄歌三首》 其二
這是梁朝皇帝 蕭衍的詩。通常認為帝王多不深情,但是蕭衍好像是個另類。
34歲的蕭衍此時還是王子,奉命趕到襄陽和來犯的北魏軍隊戰鬥,此時北魏軍隊有數萬之衆,而襄陽城糧草軍械都不足。
這是農曆三月,襄陽城外的暮春,山野披翠,百草千花,他的馬蹄停在了最高處。
這一戰,有可能不能生還。在這生死未蔔大戰将近的寂靜裡,他看着眼前山川,在想什麼呢?
這世上的草木并非隻有一種香,這世間的花草,千嬌百媚。
可是這生死之前的寂靜裡,我知道,我隻愛你這一種。
我寫下這幾句話,讓你知道,我此時此刻在由衷地思念你。
我相信在他的王府,必有一個人在等待他的書信,那就是他的妻子。他雖然與生活的富貴裡,不乏花草點綴,但是接到這封詩信的,必是他的妻子。婚姻多年,是不必秀恩愛的,但是他還是寫了故情人,是故人和情人的雙寫,一種愧疚和多懷。
好在,這次襄陽戰争,蕭衍死裡逃生,并駐守襄陽。
不過此時也傳來不幸的消息,他的妻子郗氏在他駐守襄陽時期病故,是過于牽挂憂患,還是沒有來得及收到這封詩信呢?
這首詩也成為了一種祭詞。那已經不在的妻子啊,你應該知道我對你的懷念。
40歲後蕭衍笃信佛教,半為修道半為君。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寝夢佳期。”唐 · 張九齡《望月懷遠》
張九齡是唐朝玄宗時代廣東韶關人,是唐朝著名的宰相。他對家鄉和家人有着深切的眷戀。如果不是因為太有才華,而被唐玄宗看中,或者他最願望的生活,就是陪着家鄉老妻,看海上生明月吧。第一次罷官,他回到廣東,幹了非常偉大的事,就是打通了庾嶺梅關古道,有了這條路,廣東對外的交流就有了交通保障,被後世稱為古代的京廣線。
他晚年的時候,貶谪到荊州,後又封為始興開國伯,食邑五百戶,但是張九齡思念廣東老家,肯定回鄉定居和掃墓,隻是當朝廷允許時,他已經在荊州病故。
這期間,在荊州的山水間,年近70歲的他寫下了著名的《望月懷遠》
那南國的海上,必定升起了明月,我在天涯,可以相見,亦可以看見,雖然這輪月亮在我這裡是升上的如海碧空。
有情的人,埋怨夜晚的漫長,整夜失眠相思。
我吹掉了蠟燭,看見月色飽滿月光皎潔,我走到庭院,身上的衣裳也覺得沾濕了露水。
月光流淌在手心,卻無法送給你,我隻能回到床上,将月光帶到夢裡和你相見。
這首詩後來成為中秋圓月詩的典範,也是情詩的典範。
但也許這裡的圓月,也可能是春月,因為在張九齡的晚年,病體沉重,歸心似箭,每次的圓月都使得他更加思念親人。
這裡的情人,是他在老家的老妻。倍感時日無多的張九齡,面對一輪圓月,還在等待朝廷的恩準,踏上回鄉的路途。内心的焦慮和思念已經到了極限。
那麼張九齡明明封伯,又有兵權,何以人身如此不自由?這就不能不說唐玄宗的駕馭政治的能力了。所謂封伯,包括各地方的進階官員,其實是無事不能離開駐地的。否則就是謀反。
“纖纖折楊柳,持此寄情人。
一枝何足貴,憐是故園春。
遲景那能久,芳菲不及新。
更愁征戍客,容鬓老邊塵。” 唐 · 張九齡《折楊柳》
人們隻看到張九齡作為高官和丞相的那種才幹和殊榮,但是這幾首詩,才是展現了他真實的情感。他在長安陪伴天子,家人在廣東固守田園。宦海浮沉,舒展政治懷抱,那是年輕時的熱望,實際張九齡非常戀鄉。如果不是唐玄宗對他有知遇之恩,他要竭力回報,他最願意的恐怕是待在老家,過着和妻子田園相守的生活。
張九齡世代廣東望族,他還真不愁生活的錢。
但是幾十年的仕途,尤其老了之後伴君如虎,此次有外貶到荊州,他的思歸的願望是越來越強烈。
這是老妻托人從廣東帶過來的楊柳枝,或者隻是一種家常随意之舉動,比如早春的車馬上,插上楊柳,寓意新春新福,一路平安,向陽而生,落地生根。
但是張九齡看到故鄉的車馬和禮物,内心感懷。
這楊柳是思念。一枝楊柳并不貴重,但是這是從家鄉來的,這是妻子親手插在車馬上的,他讓我思念家鄉,渴望久違的溫馨啊。
隻是這樣長途跋涉過來的楊柳,怎麼會插枝成活,怎麼會鬥得過百花的春天。
而我已經老了啊,卻守在這荊州城,不能和你團圓。
張九齡的晚年真是一個悲劇,唐朝的退休制度是中唐白居易提議的,在此之前,解甲歸田這樣的說法,隻存在中下層官僚那種自願離職。對于張九齡這樣的高官來講,他是沒有選擇自己回鄉養老的權力的。當然賀知章是個例外,不過賀知章也是84歲,才以在家鄉修道的名義被唐玄宗送回鑒湖。張九齡以68歲客死荊州。
張九齡兩首詩裡的情人,深沉悲怆,那是老夫妻間深沉的感情。
“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
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
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盛唐 · 儲光羲《雜詠五首 釣魚灣 》
這首詩裡的情人,就是戀人了。
三月春光,去綠水池塘邊釣魚,此時杏花滿山,邊開邊落。
那清潭水,仿佛很淺,實際隻是清澈照成的錯覺,因為魚竿垂釣,深淺一試就知,
小小的荷葉剛剛發芽或在水底,偶爾小荷葉在水面,看見荷葉微動,就知道有魚上鈎了。
天色已經黃昏,我卻沒有回家的意思,将船系在綠楊下,我要等我心愛的姑娘。
那麼這首詩寫得三月三踏青或者清明寒食。也隻有這樣的日子,女孩子出行是有正當理由的,或踏青或野外祭祀,就算是回家晚一點,并不會引起太多詫異,因為風俗就是如此。
不準女性出門,是在宋朝進階官員間流行,認為是遵循孔孟之道,有良好的教養,而盛行在明清兩代的民間。
唐朝和唐朝之前的女性一不纏足,二不用受綱常倫理的過分限制,節日裡該踏青,該約會約會。尤其是非重要城市的小鎮,宵禁也不會像長安洛陽那樣嚴格。
是以人約黃昏後,倒是非常正常的場景。
若是臨近的鄉村之間的愛戀,實際太正常不過,男孩子守在湖邊的楊柳樹下,下午垂釣,黃昏之後,就專門等着杏花一樣的姑娘過來說說話。
如果是城裡的女孩呢,隻能說,他們早已經約好,會在這裡旅遊,由不同的道路不同的人陪伴而來,抽個空,也必會相見于這水潭邊上,楊柳樹下。
“少年初帶印,汾上又經過。
芳草歸時遍,情人故郡多。
禁鐘春雨細,宮樹野煙和。
相望東橋别,微風起夕波。”中唐 · 韋應物《送汾城王主簿 》
這裡的情人,是更寬泛的概念,是有情誼的朋友知己。
這是韋應物送朋友離鄉赴任,說你這麼年輕就做官離開這裡,可喜可賀。
但是你不要忘了老朋友和家鄉,這裡的芳草是你最美的家園,你的知己和朋友都在這裡等着你回來。我送你是在春雨的時候,你去的地方是長安。
而這一離别有歡欣更有惆怅,我對你的思念,就像這橋下的流水,送你遠去。
而離别如微風,又增添心上的惆怅和漣漪。
的确,年輕時的感情多集中在同窗,少年好友,家鄉同學。無論人生走到哪裡,最終會發現,故鄉和少年時的感情最為珍貴醇厚。
雖然中國人不會直白稱呼對方為情人,但是實際每一個美好的日子,對于有情人來說,都是寄托着情感的,或愛慕,或相思,或牽挂,或回憶。
也許隻有中國人才懂那落在歲月的浪漫,是立春的守夜,是正月十五的一起看月,是三月三的踏青,是對着月亮說,它是圓的,是暗示你蝴蝶是雙。是春草連綿代表相思,是楊柳依依代表情懷,是春花開到了寒冬的梅花,依然在站立盼望守候,是我在某處等你,是我想歸來,是不大說愛,卻說“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初衣勝雪為你解讀詩詞中的愛和美。圖檔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