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人與人相處共事,難免會有沖突和争執,這些争執的後面,反映出了人之間的人品,道德修養等。
我們從曆史上的兩對人說起君子之争和小人之争。
嚴嵩與張居正
作為政治家,你很難用好人還是壞人去評價,你如果你認為一個是好人,另一個是壞人,那隻能說你不懂政治。其實嚴嵩和張居正是很相類似的兩個人,盡管最終在曆史上一個臭名昭著,一個留下芳名。為什麼?他們同在一朝為官,嚴嵩更偏向于揣摩上司意圖,無底線逢迎,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官油子,他是有名的青詞宰相,在位期間卻沒有做出為人稱道的政績,相反在排除異己方面大開殺戒,得罪不少人;張居正有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藍圖,在小事上講團結,大事講原則。張居正在嚴嵩為首輔的時候能變通,自己上位後能重用能幹的人做出政績,尤其是能團結皇帝、太後、宦官等權利團體,大刀闊斧進行改革,興利除弊,為人稱道焉!
王安石與司馬光
寫下傷仲永的王安石和砸缸的天才司馬光同朝為官,他們互相欽佩彼此的人品學問,但政治見解背道而馳。王安石是有名的拗相公,身上的氣概大抵是天地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當他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時候,司馬光選擇了著書立說,他想用一部《資治通鑒》教化主要上司從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牛李之争
曆史上有名的牛李之争,也是發生在唐朝的宰相間的鬥争,這個鬥争加重了官僚機構的内耗,加速了唐王朝的衰敗。
可以說,嚴與張的争,是小人與君子的鬥争;王與司馬的鬥争是君子之争;而牛李黨争,緻國家利益與不顧,純粹為了自己眼前利益,屬于小人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