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美國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反映FBI用偏見與腦洞辦案

作者:于恪
美國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反映FBI用偏見與腦洞辦案

美國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理查德·朱維爾(Richard Jewell)是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的一名安保人員,他第一個發現奧林匹克公園有炸彈,也正是因為他的及時發現,那次爆炸沒有造成更大的危害。當時所有的媒體都将他捧為“英雄”。

可是FBI随後懷疑他是炸彈案的始作俑者,媒體的風向也随之轉變。一夜之間,理查德·朱維爾從英雄墜落為疑犯。盡管最終,理查德·朱維爾被證明是無辜的,但是媒體對他名譽所造成的損害永遠也無法挽回,走在大街上仍然有人會對他說“你是個兇手”。郁郁寡歡的理查德·朱維爾2007年因心髒衰竭去世,年僅44歲。

美國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反映FBI用偏見與腦洞辦案

電影中理查德·朱維爾從英雄變成嫌犯,很大程度源自人們太容易單憑一個人的外表和行為對其做出假設。在外人眼裡,朱維爾是個行為古怪、頭腦固執的“肥宅”,朋友不多,甚至還和媽媽住在一起,可這些并不妨礙他成為一個兢兢業業的稱職安保。肥宅有錯嗎?媽寶就變态嗎?但FBI把這些表象與心态扭曲、想通過制造犯罪引起社會關注和認可的兇手聯系在了一起。

美國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反映FBI用偏見與腦洞辦案

在刑事案件中,類似的推理過程同樣存在。警察面對的大多數案件,最初隻知道死亡的時間、地點和死亡的方式,需要通過案件分析,提出潛在構成要素的假設,這個假設包括因果關系、殺人的過程,兇手預先會做什麼樣的準備,兇手必須具備什麼樣的技能等等,後再通過偵查措施進行核實和驗證,最終形成完整的案件事實。

辦案人員會産生多種假設,其中九十九種可能都是錯誤的,需要靠證據去驗證,就像一千片的拼圖遊戲,無數次嘗試之後,你才會完成核心位置,逐漸呈現全貌。而錯誤就出現在某一種假設上,如果某一個假設過于強大,你就會越看他越像壞人,也就看不到一切他不是壞人的證據。

美國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反映FBI用偏見與腦洞辦案

許多冤假錯案就是這樣産生的,認定事實的人排除了當事人的參與和辯解,壟斷了對事實的發現權,并宣稱其發現的才是客觀事實。這時候嫌疑人往往百口莫辯,我們在很多電影裡面看到的蒙冤橋段,都是因為辦案人員内心無比确信。

他們根據已知建立了假設,再圍繞假設去收集證據,尤其是要努力獲得嫌疑人的口供。此時一旦允許刑訊逼供等非法手段,那麼一出悲劇就立即上演。

美國電影《理查德·朱維爾的哀歌》,反映FBI用偏見與腦洞辦案

偏見多麼可怕,在刑事案件中容易釀成冤假錯案,而現實生活中,像理查德·朱維爾這樣的悲劇仍不斷上演,公衆熱衷于在不了解全部事實的情況下,匆匆忙忙得出結論,哪管結論往往是基于偏見和成見,與事實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