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山西古法斫琴師:守藝數十載 傳續千年好聲音

山西古法斫琴師:守藝數十載 傳續千年好聲音

張浩現場演奏。 楊靜 攝

中新網太原2月12日電 題:山西古法斫琴師:守藝數十載 傳續千年好聲音

作者 楊靜

“推廣、傳播古琴文化,讓年輕人在傳承中感受中國文化的深邃悠久。”張浩說。

春節期間,“泠弦清徽——張浩古法手斫古琴藝術展”在山西省太原市文化館開展,20餘張由古法手斫古琴非遺傳承人張浩制作的古琴作品在此展出。

此次展出通過實物、圖檔、表演等形式,向市民介紹手斫古琴的曆史沿革、社會價值、工藝流程、斫琴材料和工具等,讓市民近距離感受古琴的獨特藝術魅力。

山西古法斫琴師:守藝數十載 傳續千年好聲音

張浩講解古琴制作技藝。 楊靜 攝

張浩介紹,他制作古琴的過程叫做古法手斫,是沿用唐代斫琴方法純手工制作的一門技藝,盡量挖掘原來的步驟,堅守最傳統的技藝。“我覺得傳統的東西才是最好的,它具有歲月的滄桑和文化的沉澱,十年百年千年以後,回頭看它還是這樣一個好東西,可以一代代傳承下去。”

“斫琴亦斫心”。漫長繁瑣的斫琴過程傾注了一個斫琴師的良苦用心。斫琴的主要工藝流程有擇材、制圖、造型、槽腹、做配件、合琴、裹布、刮灰、打磨、上徽、擦漆、推光、上弦、試音步驟,每一步又分為許多小工序,至少三年才能完成。

古法斫琴不同于現代機械化批量生産,“斫琴使用的裹布是國家級非遺苎麻布,布上面孔的大小、纖維的長短與粗細均為定制。再如合琴材料,是用原始的鹿角霜、生漆和糯米作為黏合材料,幹燥時間久,出來的聲音更通透、豐富。”張浩介紹,新琴做好後需要經過兩三年退火,退火後更和善。

山西古法斫琴師:守藝數十載 傳續千年好聲音

展出現場。 楊靜 攝

對于這項古老技藝的傳承,張浩坦言:“傳承困難非常大,制作時間比較長,很多人堅持不下去。”

作為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在古琴文化傳承方面,張浩有自己的見解:“古老的文化怎麼讓新時代的人接受,這是一個課題。”張浩告訴記者,此次布展他們花費了一周時間,希望通過展覽、講解以及布展場面的震撼,讓年輕人了解中國文化的不同。

張浩有20多個徒弟,目前,他正與徒弟們探索聲樂實驗室,即用現代技術,如聲學、資料等來留住傳統文化與技藝。

山西古法斫琴師:守藝數十載 傳續千年好聲音

古琴演奏。 楊靜 攝

此外,張浩也配合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群等活動進行古琴義務教學,希望借此推廣、傳播古琴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古琴,傳承古琴文化。

任成全跟随張浩學習斫琴兩年多時間,他認為,古琴傳承需要很大的内心支援,“前四五年基本沒有收入,還需要不斷投入,内心的愉悅和安甯是最大的收獲。”

“張載《橫渠語錄》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也是我們的使命,希望徒弟們能自食其力,憑借此技藝有自己的生存管道,把古琴事業、斫琴事業發揚光大。”張浩說。(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