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兩袋古籍換一枚銀元,文物販子都表示嫌棄,被清朝遺老買下成國寶

兩袋古籍換一枚銀元,文物販子都表示嫌棄,被清朝遺老買下成國寶

人們常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其實不僅僅是人有内涵,物件的内涵也不容小觑。許多不起眼的東西可能有大作用。許多古代的文物就是如此,因為多重因素的影響,古代的物件流落在民間。

普通老百姓又無法分辨文物的價值,隻能知道這件東西可能是老物件,但是具體價值有多高不清楚。過去也不像現在,生活條件這麼好。在過去一個物件換一碗米就有可能救一個人的命。

兩袋古籍換一枚銀元,文物販子都表示嫌棄,被清朝遺老買下成國寶

清政府倒台後,北洋軍閥接手内閣。他們進入内閣後發現裡面有許多檔案

,對于北洋軍閥來說這些檔案絲毫沒用,而且還占地方。為了給工作騰地方,他們将這些檔案整理成8000麻袋,重量15萬斤。

北洋政府因财政困難,要将這些“廢紙”販賣。

來皇宮收集文物的文物販子花費了四千銀元将這些檔案買下,8000袋子的檔案賣了4000銀元,也就是一銀元兩袋檔案。

他拿到之後卻大失所望。他原本是想收皇帝和妃子的作品,結果卻收了一堆廢紙。

兩袋古籍換一枚銀元,文物販子都表示嫌棄,被清朝遺老買下成國寶

文物販子就将這些檔案賣給了書店,在書店準備将這些檔案送往造紙廠之前

,清朝遺老羅振玉發現了這些寶貝,這些檔案才存活下來。

原來啊,這些檔案是清朝記錄清朝時期所發生的事情的古籍。要知道清朝幾百年來的事情都在這裡面,大到皇帝登基,小到宮女分工伺候妃子洗漱都有記載。

雖然内閣非常龐大,但是要是将這些雜事全部記錄也需要很多紙張。是以有許多大臣提出将這些記錄焚燒,重新整理内閣。好在這樣的想法被否定,我們現在才能看到這些檔案。

兩袋古籍換一枚銀元,文物販子都表示嫌棄,被清朝遺老買下成國寶

羅老先生花了12000大洋買下了這些檔案,在内戰時期這些古籍兜兜轉轉,終于在1929回歸到了國家的手裡。

到現代大陸的考古學家已經将這些記錄整理完畢,并進行了書籍出版。

這批檔案現在已經成為了鎮國之寶,享受到了它們應該有的地位。這批檔案對我們了解清朝幾百年的曆史有着很重要的借鑒作用,因為曆史無法重制,我們隻能通過文字來了解曆史。而這些内閣記錄的文字非常真實,不必擔心因為記錄人的主觀看法曲解曆史。

兩袋古籍換一枚銀元,文物販子都表示嫌棄,被清朝遺老買下成國寶

有的朋友可能會非常同情這批檔案的遭遇,其實民間還有許多國寶都被這樣冷落過。王羲之的摹本

《上虞帖》

在上海博物館的儲藏室擱置了許久都沒被人發現,還好有位專家去儲藏室中找東西發現了,不然我們現在都看不到大家的摹本。

王羲之的真迹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找不到了,好在曆史中有許多大家都是他的粉絲,唐朝時期有位書法家臨摹王羲之的上虞帖,書法方式與王羲之非常類似。是以當這件作品已經展覽就受到了各界的好評,也成為了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兩袋古籍換一枚銀元,文物販子都表示嫌棄,被清朝遺老買下成國寶

不管是人還是物品,隻要我們沒有能力一眼看透本質,就不要去輕易下結論,否則不僅丢人,還可能影響别人的前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