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儒家最重要的經典之一,是一部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論集。兩千多年來,《論語》之是以經久不衰,就在于它的真實感、它的直率,嬉笑怒罵,毫不遮掩,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虛僞的做作,有什麼說什麼,不藏着掖着,敢于直抒胸臆,暢所欲言。今天為大家分享其中的10句名言,以求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
一、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學而第一》
感言:“巧言”不是好言,是投機取巧,善于辭令;“令色”,是以容貌取悅别人。這些都是帶有強烈目的性的,不是出于本性,這種巧言令色之人,既缺乏仁厚之心,也談不上什麼道德,往往都是唯利是圖的小人。

二、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第一》
感言:百善孝為先,一切厚重的德行,都是由孝道而來。慎終追遠,是不忘本,祭祀已經去世的父母、祖父母、曆代祖先,如果都不能做到真誠恭敬,又何談民風淳樸?又如何能夠做到厚德載物呢?
三、《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第二》
感言:《詩經》三百首,用一句話來概括它的要義,就是思無邪。什麼意思?就是說這三百篇詩的本義,沒有任何虛妄邪念。沒有任何矯揉造作,都是真情自然地流露。
四、子曰:“君子不器。”——《論語.為政第二》
感言:一個君子,不應該像器具那樣限于一種功用,無論大事小事,隻要是利益衆生的事情,都應該盡心盡力去做。在求學方面,更不要以器自限,應該博學多聞,立志于形器之上的道。
五、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論語.為政第二》
感言:什麼是君子?孔子說的就是言行相符,就是先做到了再說。我們檢討一下自己,往往都是說得多,做得少,都是光說不練的嘴把式。
六、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見義不為,無勇也。——《論語.為政第二》
感言:在民間來講,人死了就會變成鬼,這裡的鬼指的就是祖宗先人。為了報答祖宗先人的恩德,誠心誠意地祭祀,這是理所當然的。但如果不是自己的祖先,你還去祭祀,那就是谄媚,就是巴結讨好了。
遇到符合道義、理所當為的事情,卻沒有去做,那就是沒有勇氣的展現。這兩件事,一個不應該做的卻做了,一個該做的卻沒做,都是不對的。
七、成事不說,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論語.八佾第三》
感言:已經成為定局、無法改變的事情,就不要再說了;生米已經做成熟飯,為時已晚,就不要再提什麼建議了;既然事情已經出了,無法挽回,那就不要再追究誰的責任了。
八、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裡仁第四》
感言:古人做學問,無論哪家哪派,最高的追求,就是明道、得道,但追求的人多,真正得道的卻是鳳毛麟角。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講,不僅得道很難,就是能夠有機緣聽聞到道,那也很難,是以說即使朝聞夕死,那也不虛此生了。
九、君子喻于義 ,小人喻于利。——《論語.裡仁第四》
感言:君子和小人一個最明顯的差別,就是一個重義,一個重利。君子但知公義,一切都以道義為重,個人利益放在其次。小人但知私利,無論是否符合道義,一切有利于自己的事情,他都會去做。
十、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論語.裡仁第四》
感言:父母牽挂子女,是人之常情。盡量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憂慮,是子女的孝心。是以父母在世時,子女不可以無故遠離。如果有正當的事情必須遠離,就要把父母安頓好,并且随時把自己的行蹤彙報給父母,以免她們為自己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