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增廣賢文》裡寫道:“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
做一個善良的人,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似乎永遠都沒有定論。
其實,善良不僅僅是一種品質,還是一種智慧。遇到對自己非常惡毒的人,毒害社會的人,你就要和他翻臉,一味地縱容别人,就是傷害自己,就是助纣為虐。
現實告訴你,不管你多善良,都要帶着鋒芒,該翻臉時就翻臉,别怕得罪人。有些人,得罪了反而是好事。
可是你想過嗎?但凡和你翻臉的人,後來都會變成仇人,還有可能“冤冤相報”,把仇恨帶給下一代或者波及到身邊的親人。
“翻臉”是要顧及後果的,别不考慮它的“極端性”。

02
春秋時期,伍子胥一家人原本在楚國謀生,父親伍奢是楚國太子太傅。因為太子受到了誣陷,伍奢受到了牽連,招來災禍。
伍子胥想盡辦法,逃到了吳國,并且幫助吳國攻打楚國,得到了很多的土地。吳國和越國發生戰争時,伍子胥獻計,戰事取得了巨大成功,越王勾踐投降了。
按理說,伍子胥是吳國的大功臣,應該受到嘉獎,并且一輩子都被供養。
可是,伍子胥為人耿直,心懷大局,是以得罪了同朝為官的伯嚭,人的命運,再一次出現了巨大轉折。
原本,他們二人都是楚國人,父親在楚國當過官,算是老鄉、世交;都在楚國受到了虐待,轉了一個大圈,才投靠到吳國。一起幫助吳國做大做強。
自從夫差擔任吳國的大王之後,伍子胥和伯嚭的主張出現了分歧,人品也走向了兩個極端。伍子胥主張一口氣滅越,不要心軟;伯嚭認為,要聯合齊國,一起滅越。
為了個人的利益,伯嚭想盡辦法,诋毀伍子胥:“為人剛暴,少恩,猜賊,其怨望恐為深禍也。”
伍子胥到底要和伯嚭對抗到底,把對手除掉,還是應該回避,躲遠點。他很猶豫,因為胸中有家國情懷,最後選擇了一步一步退讓。
夫差派伍子胥出使齊國,意思是要兩國聯合,一起幹大事。
伍子胥心知肚明,此去兇多吉少,伯嚭會在背後搗鬼,具體什麼手段,不太清楚。于是乎,他把兒子帶到了齊國,希望能夠保住自己的骨肉。
當伍子胥回到吳國的時候,伯嚭惡人先告狀:“夫為人臣,内不得意,外倚諸侯,自以為先王之謀臣,今不見用,常鞅鞅怨望。”
也就是說,一個大臣,把兒子送到别的國家去了,還談什麼忠心耿耿,也許他暗中勾結了齊國,要做傷天害理的事情啊。
就此,伍子胥被賜“自刎”。
英國首相帕麥斯頓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善良的人,在與人翻臉之後,要學會“善後”,别留下後患。因為你的對手在利益的驅使下,不會對你太客氣,你要是猶豫不決、優柔寡斷,就會失去“主動權”。
03
《周易》裡有一個卦象:“拔茅茹,以其彙,貞吉,亨。”
處理問題,要像拔除茅草一樣,把根拔掉,把同類也帶走,這樣才會吉利亨通。而不是像伍子胥一樣,把自己逼到絕路。
對于翻臉的人,應該做到這四點,避免禍事持續來臨和不斷更新。
第一,保持距離,讓對方“鞭長莫及”。
如果你的周圍,有好幾個人是仇敵,你還堅持和他們對抗,就會出現“一拳難敵四手”的局面。并且,你越堅持,就越受傷。離開這片土地,才能躲過這一切。
比方說,很多原本生活在農村的人,和鄰居有很深的仇恨,但是他搬家到城裡之後,仇恨就化解了。大家不在一個小區居住,也沒有了利益沖突,大事小事,眼不見為淨。
第二,主動和解,化幹戈為玉帛。
你遇到一個不是非常惡毒的人,那麼你對他包容一些,積極幫助他,之前的沖突就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友誼。
感化小人,看起來不可思議,其實是功德一件。
很多小人,他看到周圍的人,都是“冷眼的樣子”,他很心寒。你給他一點點溫暖和鼓勵,他的命運,也許是以就改寫了。當初,你和他翻臉了,也會得到他的了解。
第三,學會忍受,建構和諧的局面。
伍子胥是一個智者,但是他卻因為一次次向夫差提出不同的建議,過于陽剛的行為,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
如果注定無法回避可能會帶來災禍的人,那就主動低頭,認個錯,請對方吃頓飯。你受了委屈,但是得到了安甯。退一步,就是止損。
第四,一直計較,老死不相往來。
如果你是強者,那就一直保持姿态,用氣勢去壓住别人,讓他不敢傷害你。
既然翻臉了,那就一直翻臉好了。隻是,你要有這樣的本事,否則對方一旦強過了你,災禍就可能會降臨,需要另外想辦法去應付。
“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處理沖突,最怕的是“拖泥帶水”,留下了隐患,将來是後患無窮。
04
《三字經》裡寫道:“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本來都是善良的,但是為了得到利益,追逐名氣,人的本來面目,可能會弄丢。
你堅持善良,肯定沒有錯,但是你要相機而動,主動去适應環境,在夾縫裡求生存。
選擇退步還是進步,都要幹淨利落。
有大智慧的人,走一步看三步。并不會随意和别人翻臉,更不會因為翻臉,把自己置于危險的地方。
願你,翻臉之後,還能笑臉以對。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