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醫藥寒冬下,Big pharma開啟撿漏模式

作者:氨基财經

大藥企逆勢抄底Biotech的時代正在到來。

2月8日,石藥集團釋出公告,完成收購廣州銘康生物母公司珠海至凡100%權益,石藥将向銘康生物注資1.54億元。

銘康生物賣身,老牌藥企石藥接手,自然是各取所需。這還隻是開始。

過去的2021年,整個生物制藥行業如墜冰窟,破發更是成了港股18A公司的常态。根據Choice資料,2021年上市的20隻生物科技B新股中,便有15隻首日破發,破發率達75%。

冰冷的情緒由二級市場傳導至一級市場,不少人預測,生物醫藥的融資視窗正在關閉。而這對于衆多Biotech而言,堪稱緻命打擊。

在創新藥的研發中,錢雖然不是萬能的,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常言道,形勢比人強。不少Biotech不得已放棄成為Big pharma的幻想,選擇抱緊Big pharma大腿過冬。

凜冽寒冬下,Biotech的議價能力快速下降,大藥企的話語權則快速提升。

接下來,我們應該會看到越來越大藥企行動起來,與Biotech合作或者直接收購Biotech。

/ 01 /

本土Big pharma并購Biotech風起

習慣了單打獨鬥的國内藥企開始尋求抱團合作,以應對生物制藥的寒冬。

去年以來,本土Big pharma開始改變作戰風格,選擇牽手本土創新藥企。如恒瑞與璎黎藥業、萬春藥業攜手,石藥牽手康甯傑瑞。在生物制藥的寒冬之下,這些手中有糧的本土大藥企開始撿漏本土Biotech。

就在2月8日,本土Big pharma與Biotech完成了又一次牽手。石藥集團釋出公告完成收購廣州銘康生物母公司珠海至凡100%權益,根據協定,石藥集團将凡向銘康生物注資逾1.54億元。

珠海至凡擁有銘康生物51%的權益,算下來,石藥集團收購銘康生物的整體估值為3.02億元。

銘康生物成立于2000年,是一家從事生物藥研發、生産和銷售的Biotech;石藥集團則是典型的Big pharma,擁有恩必普、恩存等多個重磅産品。

石藥集團收購銘康生物并不難了解。對石藥而言,銘康生物的核心管線與石藥集團的産品布局完美契合。

銘康生物的核心産品是自主研發的第三代特異性溶栓藥銘複樂,已于2015年在國内上市,用于發病6小時以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的治療,其針對腦梗死溶栓的适應症也處于Ⅲ期臨床試驗中。

腦卒中是國内緻死第一大病種,急性缺血性腦卒中(急性腦梗死)是最常見的腦卒中類型,占比在70%左右,在發病6小時内開展靜脈溶栓治療及血管内治療等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手段。目前,國内溶栓藥物市場銷售以一二代産品為主,第三代産品則有較大的替代空間。

石藥集團的重磅大單品恩必普,也是用于治療腦卒中的藥物。這一産品是石藥集團收購而來,2020年銷售額達65億元,為集團貢獻三分之一的收入。

但2022年恩必普即将面臨專利懸崖的到來,石藥集團亟需新産品,來彌補未來恩必普銷量下滑所帶來的空缺,銘複樂無疑具有巨大的潛力。

對銘康生物而言,賣身或許是其在寒冬下的最好選擇。

雖然銘康生物沒有披露具體資料,但根據金羊網此前報道,銘複樂上市後賣得并不算太好,獲批上市的銘複樂在真正進入市場後,面臨招投标、進醫院、推廣難等一系列問題。想必在如今生物制藥寒冬下,銘康生物日子隻會更難過。

而背靠石藥集團,則會使得這些問題迎刃而解。資金方面,根據2021年中報顯示,石藥賬上的現金達80億元;産品銷售方面,通過恩必普搭建的心血管藥物銷售管道,石藥能夠幫助銘複樂快速放量。

一個需要新産品,一個需要錢,二者一拍即合。

事實上,近期國内本土藥企合作的案例越來越多。就在2月5日,新興醫療科技公司“健适醫療”宣布,完成對傑成醫療的收購,後者的經導管主動脈瓣膜(TAVR)是國内最早獲準上市的産品。

困于管理層與投資人之間的經營理念紛争,傑成醫療的發展一度受阻。而這次并購或許将帶給傑成醫療新的生機。

/ 02 /

大藥企的撿漏時刻

過去幾年,由于政策的加持、資本的助力、疫情的催化,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之下,中國生物制藥行業迎來了最輝煌的幾年,短短幾年間,中國醫藥産業誕生了上千家Biotech。

然而好景不長,去年以來,集采壓力疊加創新藥内卷,生物制藥行情迅速冷卻,上市破發成為了常态,一旦二級市場的悲觀情緒傳導至一級市場,可能導緻生物制藥融資視窗。

倘若生物制藥融資視窗關閉,目前還未實作盈利的藥企将承受巨大的壓力,燒完錢後隻能選擇放緩發展速度或被迫出售權益。

這并非危言聳聽 。一衆Biotech中資金捉襟見肘者不在少數。這也就意味着,沒有資本輸血,能活下來的Biotech并不多。

具體來看,根據Choice資料,截至2021年上半年,以現金儲備/年内經營性現金流比例來看,14家18A公司的賬上現金,撐不過兩年;如果把期限延長至3年,這個數字會增加至19家,占整體18A公司的比例接近40%。

對于大部分Biotech來說,活下去成了如今的第一要務。而它們可以選擇路并不多,要麼專注提升創新藥研發能力,努力成為Bio pharma,要麼被大藥企并購重組成為綜合型藥企的一部分,否則很可能消失在寒冬中。

一旦失去資本助力,沒有造血能力的Biotech要成為Bio pharma,難于登天。這種情況下,最簡單易行的辦法就是抱本土Big Pharma的大腿。

而随着生物制藥行情震蕩,目前大部分Biotech估值處于較低水準,正是Big Pharma下場撿漏的好時機。

石藥集團之外,截至2021年上半年,恒瑞醫藥、信達生物、中國生物制藥賬上分别躺着125.09億元、111.64億元、80.28億元。不缺錢的Big pharma也需要通過Biotech來獲得有潛力的藥物,快速擴充管線,以此向外界展示自己強大的創新能力、豐厚的管線儲備,以及更多的重磅藥物。

賬上現金充沛,讓它們足以買下很多管線,并購不少Biotech。已經有不少藥企正在這樣做,2021年7月14日,信達生物便宣布引進亞盛醫藥的三款BCR-ABL抑制劑;8月23日,康甯傑瑞和石藥集團達成Her2雙抗KN026的合作協定。

Big pharma與Biotech的縱橫聯合才剛剛拉開序幕。

/ 03 /

海外大藥企崛起的故事,

将在中國上演

事實上,藥企之前的縱橫聯合并不少見,甚至可以說,并購是大藥企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回看美國大藥企的誕生史,就是一部合并與收購史。

藥企們利用并購迅速拓寬自己産品管線,擷取新藥的操作比比皆是。典型如羅氏通過收購基因泰克,獲得了惡性良性腫瘤領域的“三駕馬車”。還有免疫治療藥物寵兒K藥、O藥都是由Bio tech研發,Big pharma在并購過程中獲得的。

而國内卻與之相反,此前國本土Big pharma與Bio tech的合作寥寥無幾,為數不多的合作也基本都發生在本土Bio tech與國外Big pharma之間。

這也不難了解。一方面,國内真正的創新藥不多,大多數的創新藥都是fast follow,這樣的創新你能做他也能做,買方不會出高價,合作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另一方面,幾乎所有Biotech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下一個百濟、信達。加上資本的熱烈追捧,使得Biotech才是過去幾年市場眼中的寵兒,話語權掌握在Biotech手中。

正所謂風水輪流轉,2021年以來,風向迅速轉變,Biotech的議價能力快速下降,大藥企的話語權則快速提升。對于不少Biotech來說,擺在眼前的問題不是能否成為Big Pharma,而是如何活下去。

衆多的Biotech中,注定隻有極少數能破繭成蝶。有市場人士曾預測,Biotech通向Big Pharma的機會視窗已經關閉,未來中國的Big Pharma也不會超過10家。

時移勢易,夢醒時分,如今的情況已經由不得大多數Biotech繼續心高氣傲了。以美國的生物醫藥發展路徑來看,未來并購重組、更新轉型将會是衆多Biotech的無奈之舉。

與此同時,對于市場而言這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擁有核心技術的創新藥企仍然會受到資本青睐,但那些隻會講故事、僞創新的創新藥企,将消失不見。而那些抓住機會的Big Pharma,也将借由并購之路,更進一步。

讓我們看下去,接下來會發生什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