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聽起來有些老生常談,但有一說一,和iPhone 7同年釋出的AirPods對消費數位行業的影響要遠遠大于預期同場、甚至是同年釋出的其他數位産品,僅憑借一個單品的力量就開辟了一個潛在市場規模高達1400億的市場。
不過從近幾年蘋果在耳機領域的成果來看,除了開局即巅峰的第一代AirPods和功能完全體AirPods Pro之外,蘋果的耳機序列似乎就沒多少拿得出手的産品了。無論是小修小補的AirPods 3還是“高端旗艦”AirPods Max,或是蘋果麾下的Beats品牌,在廣大Android品牌面前都無法阻止有效地反擊,還催生出了耳機潮流領域的“逆潮流”:用蘋果的手機,但戴着其他品牌的耳機。

但從使用者的角度想,用其他耳機配iPhone也有一定的道理,畢竟AirPods Pro的設計實在是太容易掉了,電商平台和二手網站上甚至有成熟的“單隻比對”業務。那麼有沒有不容易掉的“AirPods Pro”呢?
有的,叫Beats Fit Pro。
“更好的”AirPods Pro?
從産品形态上看,Beats Fir Pro(下文簡稱為Fit Pro)和蘋果的AirPods Pro似乎沒有太大關系,兩者唯一的共同點似乎就是他們都采用了入耳式的結構。但如果我們深挖兩者的共同點,不難發現AirPods Pro和Fit Pro之間,遠遠不止入耳式和“Pro”這麼一個共同點。
首先,Fit Pro采用了蘋果目前在耳機品類中最強大H1晶片,而不是上一代的W1晶片。現階段蘋果商店在售的Beats耳機中,搭載H1晶片的隻有兩款,而Fit Pro就是其中之一。也正是H1晶片,讓Fit Pro能以非AirPods産品的身份,享受到蘋果“親兒子”的待遇:
彈窗比對、降噪/通透模式這些功能無須多講,Fit Pro甚至可以像AirPods那樣自動在不同蘋果裝置之間切換,甚至連空間音頻技術和動态頭部追蹤技術也一并支援。從所支援的功能和使用的體驗上講,Fit Pro根本就是采用了Beats運動設計的AirPods Pro。
更加“運動”的設計也讓Fit Pro可以更穩固地佩戴,以我自己為例:可能是因為我的耳朵長得不符合人體工程學,無論AirPods還是AirPods Pro都會慢慢被耳朵擠出去。但采用了耳翼設計的Fit Pro可以牢牢地把自己固定在耳朵上,即使是故意甩頭也沒有脫落的迹象。
事實上我之是以會去Apple Store以原價直接購買,也是因為當時我AirPods Pro左邊的耳機掉在地鐵上了,想去店裡補一個。而從結果上看,無論是跨裝置連接配接還是降噪的體驗,Fit Pro都和AirPods Pro保持了高度的一緻,甚至在我看來比AirPods Pro更好一些。
這是Beats,但沒有以前那麼Beats
不過話又說回來,Beats的産品在過去之是以不被消費者認可,其獨特的聲音風格要負主要責任。簡單來說就是中頻高頻消失,隻剩低頻在耳朵裡亂走。可能是吸取了過去的教訓,近幾年Beats産品的聲音表現比起過去要正經了許多。雖然低音依舊是Beats的産品特點,但重低音量明顯收斂了很多,音質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在強調節奏的同時也重視了低音部分的層次表現。
而且因為Fit Pro音腔沒有頭戴式耳機那麼大,低頻自然也沒有過去的産品那麼激進,整體來說處于一個比較舒服的水準。另外,耳機的中頻品質也有着明顯的提升,人聲也不再會被強烈的低頻帶偏。整體來說,Fit Pro除了Dunstep這種傳統的電音曲目外,即使是以人聲為主的流行曲目也能輕松駕馭。
盡管Fit Pro的聽感比過去的“動詞打次”都要好,但要注意的是由于Fit Pro的目标使用者依舊以iPhone使用者為主,是以在音頻格式的支援上,Fit Pro比起那些Android品牌推出的TWS耳機依舊要遜色不少:LDAC自然是不可能的了,但令人沒想到的是Fit Pro居然連藍牙5.2都不支援,還停留在5.0+AAC的組合。在無損格式的支援上比起Android同行有着天然的劣勢。
不過得益于H1晶片,Fit Pro在音頻延遲方面的表現在我看來非常不錯,無論是在藍牙裝置衆多的辦公室裡連接配接電腦,抑或是在夜間散步時連接配接手機,Fit Pro的延遲控制表現得相當理想,隻要不是用來打音遊或者剪視訊,一般的音樂播放、電影觀看甚至是遊戲遊玩都沒有什麼問題。
來自蘋果,走向Android?
從Fit Pro可以通過Android版App控制耳機這點上,我們不難看出Beats在打造Fit Pro時顯然還是考慮了廣大Android使用者的。但從Fit Pro僅支援藍牙5.0和AAC傳輸這點看,Fit Pro又不像是為Android使用者設計的産品,畢竟千元以下支援aptX甚至是LDAC的耳機選擇非常多,花1599元的價格改用USB-C但不支援無線充電的“AirPods Pro”對Android使用者遠遠算不上實惠。
在Studio Buds釋出時,我就說過Beats産品線在未來将成為蘋果在Android陣營中的橋頭堡。對于那些在蘋果體系之外,沒有接觸過AirPods和所謂“蘋果生态”的使用者來所,Studio Buds可以讓他們在Android的生态内體驗Beats的硬體,并以此作為敲門磚吸引新使用者進入到蘋果生态中。
而Fit Pro的出現其實也出處于同樣的目的,但Fit Pro瞄準的并不是那些從未體驗過蘋果生态的使用者,而是那些在iOS和Android之間“搖擺”的雙機使用者。在差異化的産品理念下,盡管Fit Pro本質上就是AirPods Pro,但Fit Pro沒有蘋果生态中的MagSafe充電,也沒有蘋果祖傳的Lightning充電接口。這種生态的差異化讓Android在使用時也能“有限”地體驗到Fit Pro的優點。
同時,像H1晶片、空間音頻等特性又在軟體層面分裂了Android和iOS,就像“試玩版”一樣吸引着使用者轉投iOS陣營。這無論對消費者還是蘋果來說都是更好的做法。此時的Beats,正以“青春版AirPods”的身份,作為蘋果硬體生态的敲門磚為消費者提供與蘋果iCloud生态類似的生态服務,讓Studio Buds成為蘋果生态的“試用版”,這無論對消費者還是蘋果來說都是更好的做法。
再說了,即使你那隻買Beats耳機不買iPhone,在蘋果生态裡“生态一日遊”,蘋果其實也沒有損失:AirPods Pro與Fit Pro從來都不是競争關系,蘋果也好Beats也罷,說到底都是蘋果品牌,隻要你下單購買,對蘋果來說穩賺不賠。
那麼說到底,Fit Pro适合買嗎?作為一個身處廣州、戴不穩AirPods Pro的iPhone使用者,一款能無縫接入蘋果生态的真無線降噪耳機顯然可以讓我為它買單,畢竟廣州的酷暑下在戶外用頭戴式耳機那對使用者和耳機都是一種煎熬。抛開Fit Pro的Android屬性不談,在蘋果生态内,Fit Pro也是一款可以考慮的“性介比AirPods Pro”。但如果你對iPhone哪些功能并不感興趣,未來也不打算嘗試iPhone,那Studio Buds或OPPO W51可能會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