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雙奧之城|讓山林場館充滿科技味中國味

▲運動員在充滿科技感的雪遊龍賽道中訓練。視覺中國 供圖

延慶賽區是本屆冬奧會建設難度最大的賽區。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李興鋼帶領團隊從零起步,在地形複雜、氣候嚴苛、生态敏感的小海陀山區,建成世界領先的冬奧賽事場館,填補了大陸高難度雪上場館建設空白。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到2022年北京冬奧會,李興鋼也成了名副其實的雙奧設計師。

從鳥巢轉戰小海陀山

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李興鋼就曾擔任國家體育場鳥巢中方總設計師,并帶領團隊持續參與了鳥巢賽後營運保障工作。2022年北京冬奧會,李興鋼又成為了延慶賽區總設計師,是名副其實的雙奧設計師。

“可以說,我們是把整個小海陀山南麓變成了一片場館,建設體量是鳥巢的10倍。”李興鋼說。

場館本身的建築難度也相當高。以國家雪車雪橇中心為例,賽道需根據每一處彎道變化相應調整賽道的曲面形狀,保證運動員過彎時安全性和競技性的平衡,近2公裡的賽道,幾乎每個截面都不同。這種高難度競技場館的設計、建造和運作,在國内還是首次。

李興鋼帶領團隊開始“逆向研發”,展開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科技冬奧”重點專項“複雜山地條件下冬奧雪上場館設計建造運維關鍵技術”的課題攻關。

山林場館充滿科技味

延慶賽區的場館選址也有講究。按慣例,雪車雪橇項目的賽場一般在山體北坡,以避免白天陽光直射造成賽道冰面變軟。但設計團隊把小海陀山轉了個遍,選來選去,隻有南坡的一處區域具備合适的建造坡度。

“把南坡變北坡!”李興鋼團隊利用自然地形的天然遮擋,配合人工地形、遮陽棚、擋風背闆等設計,實作了雪車雪橇賽道“地形氣候保護系統”的研發和建設。最終,方案順利通過國際奧委會和國際單項體育組織的稽核,賽道的節能名額甚至優于北坡。

設計展現中國村落文化

冬奧村的設計更是滿滿的中國味,李興鋼團隊沒有沿用曆屆冬奧會“在山裡蓋大樓”的思路,而是采取了大陸傳統山村的聚落式布局。一個個庭院依山就勢,沿山坡蔓延開來。建設過程中,大量原生樹木被保留,上世紀40年代的小莊戶村遺迹修舊如舊,充分展現了村落文化的傳承。

延慶賽區建成後,國家高山滑雪中心、國家雪車雪橇中心被相應的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分别認證為“世界領先的高山滑雪場館和雪車雪橇場館”。

對延慶賽區的未來發展,李興鋼團隊早有規劃。他們深入總結了“鳥巢”的賽後利用經驗,為延慶奧林匹克園區的發展提前制定了“冬奧雪上場館及附屬設施賽後改造設計技術和導則”,在規劃設計過程中預留出賽後利用的改造更新空間。李興鋼表示,在後冬奧時代,延慶奧林匹克園區不僅能為專業運動員提供國際級的冰雪運動場館和訓練場地,也将吸引更多的愛好者參與冰雪運動。

更多内容敬請關注冬奧會刊。

雙奧之城|讓山林場館充滿科技味中國味

來源 用戶端 冬奧會刊 | 記者 劉蘇雅

編輯:韓烨

流程編輯 邰紹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