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親媽粉
來源 | 菲爾博士 大壯小美媽
昨天晚上,相信有無數親媽粉都跟我一樣為Nathan Chen在男子單人滑中完美的表現激動得睡不着覺。自信的眼神,潇灑的笑容,無限感染力的舞步,加上我都數不清跳轉了多少次多少圈的高難度,奧委會的這個推就是對他的比賽完美的描述:Out of this world.

金牌固然寶貴,但是沒得獎牌,甚至無奈退賽的另一位華裔選手,一樣在以不同的方式發光。
周一上午,美國隊的華裔花滑選手Vicent Zhou因為被測出來新冠陽性,宣布退賽。他在Instagram上的宣布退賽的視訊,雖然對自己的處境不掩飾失望和傷心,但是不抱怨,沒崩潰,不哭訴命運的不公,為自己所有的努力而自豪,感恩身邊為他付出的人,聲明自己不會被這個挫折打倒,之後會繼續努力。
看過的人無不動容,無不為之驕傲。
視訊下的回複,堆滿了對他既真情流露,又有着堅韌意志的稱贊.
這兩位小将,一個以實力迎來無數喝彩,一個在險阻面前以真誠和堅強給人啟發。他們都是美籍華裔選手,都出身于普通工薪家庭,從小沒有豪宅豪車,爸爸媽媽辛苦工作,培養他們跟哥哥姐姐一起追尋各自的興趣。
順帶說一下,Nathan Chen的姐姐Janice Chen, Ph.D, UC Berkeley 畢業,是Mammoth Bioscience 的Co founder, 有興趣的可以看看她2018年關于CRISPR Diagnostics的TedTalk。Vincent Zhou 的姐姐 Vivian Zhou, 畢業于MIT,也是小提琴和跳水文武雙全的學霸。
回到花滑話題上,他們雖同為華裔,但是選曲和編舞風格又各有不同。
Nathan Chen 短節目以法國名曲La Bohème為題,編舞集歐式藝術氣質和剛強力為一體。自由滑則選用了Elton John的Rocket Man (一首受啟發于一個設定于未來的小說的歌曲, 主人公是以往返宇宙為日常工作的宇航員)。穿着一身星空圖案的上衣,他頻繁地高難度跳轉真的似乎隻有脫離地球引力才能完成,樂曲和舞步精準的契合就像是訴說在太空中的潇灑和無拘無束。
這一系列,都毫無保留地展示了作為華裔,他對中華文化的喜愛和傳承。
(另一位美國華裔花滑選手,Karen Chen, 在團體賽中也是選用中華名曲的“梁祝”作為比賽配樂)
這兩位華裔選手,無論選曲,着裝,和編舞風格如何不同,全世界看到的都是:
黑頭發黑眼睛黃皮膚,高超的技藝,成熟穩重的心态,友好自信的笑容,堅韌不拔的品格,謙遜有禮的談吐。
這就是華人之光。
然而,不難想象,有些人會覺得看到華裔的模樣,得知别人的華裔血統,就很難跟”美國人”(或者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澳洲人,日本人等等)這個概念聯系在一起。總覺得華裔就該代表或者忠誠于華人國家。更有甚者,把Nathan Chen和Vicent Zhou對美國隊的感情描述成跪舔,覺得那是背叛了自己的族裔或者某個國家。
因為各種概念和期待值的混淆,生活在海外的華人,對自己和對自己孩子的身份認同一直是一個充滿糾結的問題。關于這個話題的認識也是一個漫長的不斷變化的過程。
這是我一直想聊的一個話題。這幾天在感動之餘,也仿佛看到了這個充滿疑問和糾結的話題,原來是可以有非常正能量的結果的,正如冬奧會上的Nathan Chen和Vicent Zhou.
但是要聲明一下,這篇文章不讨論新冠政策;也不讨論花滑水準,成績,和獎牌。
作為一個海外華人,作為一個有華裔血統孩子的媽媽,這篇隻想聊海外華裔孩子的身份認同話題。
關于海外華裔身份,我們腦海中的完美狀态是:
中西通吃,兩邊文化都接受都了解。
就跟你喜歡吃蘋果,我喜歡吃橘子一樣,我們隻要做到既喜歡吃蘋果又喜歡吃橘子,不就完美了麼?你們用刀叉,我用筷子,咱們海外華裔小朋友既能用刀叉也能用筷子,有什麼問題麼?
然而問題是,現實并沒那麼完美。不同社會中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法律法規,還有被社會中大多數人推崇的價值觀和人生觀,都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而這些範疇内遇到的碰撞并不都是能通過和平共處解決的。
比如說,美國人普遍認為:
- 對社會事件和政治問題做評論,批評,或者挑戰,公開批評政客和自己不滿意的政治法律制度,以求改變,是有責任心和愛國的表現;
- 社會的廣泛認識是:不同的聲音有助于揭露問題和改進制度;
- 美國憲法也聲明:關注政治,了解制度,參與評論和投票是公民的義務。
是以無論是新聞節目還是社交網絡,都充滿着對社會事件和政治問題的批評和争論。年輕人更是站在批評的最前線。
但是,有些其它的社會,普遍認為負面評價代表着侮辱和嘲諷,擔心不同的聲音會導緻倒退和分裂。是以發表負面評論,甚至點贊一個負面報道,都可能被認定為是侮辱行為,應該受到譴責和抵制。
如果我們作為第一代移民,身前身後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制度和價值觀,那麼如何選擇,如何取舍,如何過渡,這是個無法逃避的問題。
當我們,特别是我們的孩子,面對着不相容的兩種選擇或者并非黑白分明的狀況,多多少少會經曆一段成長過程, 在思考”我是誰?” “我屬于哪裡?” “我忠于誰?” 在思考這些問題的過程中,會因為自己的華裔血統對自己的身份難以确定,稱為Identity crisis。
作為第一代移民,其中最核心的問題包括:我們是
- “Chinese nationals who live in the US (居住在美國的中國人)“ 還是
- Americans with Chinese athnicity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有華裔血統和中華文化背景的美國人)?
我們的孩子,是
- half Chinese half American (一半美國人一半中國人)?
- 還是Chinese nationals born in the US(在美國出生的中國人)?
- 還是Chinese Americans. (華裔美國人)?
類似的問題,家長想清楚了,才容易在族裔和身份認同這個問題上明确對孩子的期待值。
這裡也并不是為了說服大家要引導孩子認同某一種身份或者某個價值觀,畢竟每個人有自己的選擇。隻是想借此把平時容易混起來的一些概念理清。
希望有助于家長在跟孩子聊天,談話的時候,可以幫孩子理清思路,做出自己的判定。
1
Identity的多重定義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多重定義的身份,可以是女兒,妻子,母親,來自廣東省,xx大學畢業,xx職業,攝影愛好者,美食家,健身狂人,現居洛杉矶,xxx牌子/明星的粉絲,習慣用Windows不習慣蘋果。
我們欣然接受着自己身上這些交錯複雜的定義,知道他們之間不會互相幹擾,也沒人會用其中一個定義去質疑另一個定義。沒人會說“我知道你喜歡吃辣的,是以你肯定不是廣東人!”, 更沒人會說 “你用surface不用IMac, 肯定更喜歡西雅圖,不喜歡加州。”
但是,一旦涉及到族裔和國家的身份定義,其中各種概念的界限就經常被混淆模糊了。我們聽到的對華裔孩子的各種評論包括:
- 你爸媽是中國人,你當然也是中國人啦。
- 哎呀你是中國人怎麼中國話都說不利索呢?
- 哎呀可惜了,中國孩子在國外沒機會接觸中華傳統美德了。
- 不喜歡帶中餐去學校當午飯,怎麼這麼自恨。
- Xxx運動員,都用中國曲子比賽了,幹嘛不代表中國參賽,裝!
- 你不是美國人麼,哪有什麼資格評論中國的事?
到底華裔意味着什麼?
華裔等同于中國人嗎?
華裔需要忠于誰?
回答以上問題之前,先來看看我們都可能遇到哪些概念:
種族(race):由血緣決定, 跟膚色,發色,眼睛顔色等生理特征有關。(不受地理位置和所處國家的限制。一個國家可以包括很多族裔的人,一個族裔的人也而已分布在很多國家和地區)。
族裔 (ethnicity): 由種族以及相關的文化,社會背景,信仰等決定的群體。
國家 (nation):由一個政府管轄的有明确國界,共同語言,文化,法律,和社會習慣的群體。
政府 (government): 一個國家的管理機構
國籍 (citizenship):一個人屬于某一個國家的國民或公民的法律資格,表明一個人同一個特定國家間的固定的法律聯系,是國家行使屬人管轄權和外交保護權的法律依據。可改變,或者可以同時擁有多個。
公民 (citizen):屬于一個國家的法律身份,需要遵循此國家的法律,享受法律權利,并承擔義務。
國民 (national) :屬于一個國家的法律身份,需要遵循此國家的法律,并不一定享有所有的法律權力或者需要承擔所有規定的義務。
居民 (resident):居住于一個國家的身份,需要遵循此國家的法律。
不要以為小朋友不在乎這些哦,我們家小朋友在學校跟同學聊自己的族裔,就反反複複讓我解釋了半天這些概念。
基于以上概念,下面這些常見問題就容易弄清楚了:
2
關于“哪國人”
我們最常說的,我是中國人/美國人,指的是國籍。
至于能不能說“我既是X國人又是Y國人“,完全由這個國家法律上是否允許雙重國籍而決定。
比如說,我的小姑子(美國人)和她先生(英國人)在英國生的孩子,在法律上就既是美國人又是英國人。因為英美都允許雙重國籍。
但是華裔父母在美國生的孩子,隻能是"華裔美國人"或者"100%中國人", 不能“既是美國人又是中國人”,因為中國不允許雙重國籍。
是以當孩子說I am 100% American的時候,指的是自己的nationality和citizenship, 既不代表否認自己的種族(亞裔),也不代表否認自己的族裔文化(華人文化),這種說法完全沒毛病。
3
關于“愛國”
在美國長大的孩子,不會把愛國和愛政府等同起來,甚至很多時候會覺得批評政府才是愛國的表現,因為指出不足才會有進步,國家才會變得更好。
是以我們經常會看到一邊穿着紅白藍唱國歌,一邊大罵美國總統美國政府的情況。對他們來說,批評國家的政府,不等于不愛這個國家,更不等同于侮辱這個國家。
這點對孩子來說不難了解,畢竟最愛他們的爸爸媽媽,為了引導他們的健康成長,也是不乏對他們監督和批評。做得好就鼓掌,做不好就指出錯誤,探讨改進的方法,于家庭如此,于國家也如此。
是以對他們來說,愛美國不等于愛美國的當屆總統和政府。同理,他們喜愛别的國家也不等于喜歡那個國家的政府或者上司人。
4
愛美國和愛中國沖突麼?
如果兩個國家關系親切友好,大家一般都不會覺得既愛X國又愛Y國會有什麼問題。
但是當兩國政府之間沖突重重的時候呢?作為海外華人,是不是隻能選擇一個國家去愛?
我們再看看“國家”的定義:由一個政府管轄的有明确國界,共同語言,文化,法律,和社會習慣的群體。前面一堆定語,主體詞是“群體”。也就是說國家定義的主體是個人,以及這個群體的語言,文化,等等。
剛剛說過,華裔孩子不認為愛國=愛政府。他們愛美國,是愛身邊的人,愛學校,愛小區裡的球場公園,愛邁阿密的海灘愛大峽谷,愛薯條漢堡炸雞可樂,愛橄榄球,愛YouTube上的視訊,愛自己熟悉的各種社會習慣行為。
對于父母親出生的國家,他們知道那裡有愛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婆外公,有好吃的烤鴨糖葫蘆糖火燒肉月餅燒鵝雞蛋仔,他們知道連中國的麥當勞的選擇都比美國的多,有喜歡的音樂愛看的綜藝。這些就足以讓海外的華裔孩子對中國産生最自然而然的喜愛。
那麼他們愛美國的同學跟愛外婆外公沖突麼?
愛漢堡跟愛烤鴨沖突麼?
愛大峽谷跟愛故宮沖突麼?
顯然不。
5
中華傳統美德和文化傳承
海外華裔孩子,估計被父老鄉親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可惜沒機會接觸中華傳統美德和文化了。
是以我們來看看到底華裔孩子缺失了什麼。
先看看中華傳統美德的具體内容:
仁愛孝悌,謙和好禮,誠信知報,精忠報國,克己奉公,修己慎獨,見利思義,勤儉廉政,笃實寬厚,勇毅力行。
咱們再來比較一下西方傳統的價值觀
亞裡士多德提倡的“美德”,而且他進一步解釋說,每一種美德都是過與不及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道”。拿第一條“勇氣”來說,勇氣不足就是怯懦膽小,勇氣過多就是魯莽,都不可取。
再來看看基督教教義裡的美德
同時也展現了亞裡士多德所提出的中道
這麼看來,這幾個中西的美德清單有高度的重合度,最大的差別就是西方美德中沒有“精忠報國”這一條。(當然,中西對“國”的定義和“忠”的對象定義不同)
美國的國小,從K開始就把德育貫穿在全年教學裡。比如我們學區的學校,把“citizenship, trustworthy, fairness, caring, responsible, respectful” 作為德育教育重點,每個月重點學習和鍛煉其中一個,有各種配合練習。
平時也會有各種主題的美德教育活動。比如上個月,小美學校學習Kindness, 其中一天的活動,就是要每個小朋友在班上找一個平時很少一起玩不怎麼說話的同學,過去跟對方打個招呼,并且誇對方一句。還要做到描述性和有針對性的誇獎。
是以遠在地球另一邊的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真的不用擔心您的孫子孫女錯過了美德教育。
更不用擔心其它中華文化傳統在海外流失。
無論是
- 中華美食 (溫哥華的中餐館不亞于北京上海香港最正宗的中餐,海外華人更是中餐廚藝精湛)
- 音樂電影(除了好萊塢的華裔演員外,馬來西亞更有位可以媲美Beyond的華人創作型歌手),
- 節日慶祝(春節已經被美國不少地區和學區列為正式節假日),還是
- 文學作品(海外出版社不僅發行中文書,還發行面向各國各族裔人介紹中華文化傳統的各種書籍),
這些在海外華人社會中不僅得到了最高限度的保留,還都在繼續發揚光大。
6
國籍,效忠,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
終于要聊到最具争議性的話題了:忠于誰
其實也不難解釋,從法律角度來說,
哪國的公民,就忠于哪個國家。
但是忠于不等于贊美,也不等于無腦支援這個國家的政府和政策。這一點,看看那些三天兩頭上街遊行的美國年青人,他們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是在和平年代,忠于一個國家,也不應該等于反對另一個國家。
愛國主義是擁護和忠于自己的國家,希望自己的國家變得更好。但是愛國主義者同樣也了解别國的公民忠于他們的國家,也了解他們對國家的貢獻,了解他們也希望通過努力把國家變得更好。我的國家可以通過我們的方法國富民強,我也為你們的國家以你們的方法變得蒸蒸日上而高興。
隻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才隻認同對自己國家做貢獻的人,而去诋毀為别國努力的人。隻有狹隘的民族主義,才會希望自己的國家強大幸福,而詛咒其他國家的發展和進步。
可惜的是,跟遍布全球的愛國主義一樣,狹隘的民族主義也四處開花。我們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是施害者。
是以所為家長,引導孩子愛國的同時,注意跟孩子解釋這兩者的差別。才能培養出眼光寬廣心胸大氣的年青人。
7
華人的舞台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在曆史長河中,朝代更替,人才輩出,華人也因為各種原因遷徙到世界各地。更有從無到有,到成為亞洲經濟中心之一的新加坡這個華人新興國家。随着近幾十年的全球化,各洲各國海外華人的數量和成就越來越不容忽視。
一百多年前來美國的華人,做着苦力被嘲笑被侮辱。今天的Nathan Chen, 代表美國登上了奧運會最高獎台,所有新聞媒體無不誇贊佩服,成為成千上萬美國青少年的榜樣。
二十多年前的我們,聽着孫燕姿的歌,為之沉醉;看着張德培的比賽,為之喝彩。
去年,全球各地的人,湧向電影院看着劉思慕, Awkwafina, 和梁朝偉合演的尚氣,好評如潮。
疫情中的美國,無論是公司還是學校,無不受益于Eric Yuan(山東科技大學畢業,受比爾蓋茨在北京的演講啟發,來到美國矽谷工作,曾經被拒簽九次,一開始英文也不好)創辦的Zoom。這個美國家喻戶曉的視訊會議工具,幫助人們通過遠端教學和遠端工作把疫情對教育和經濟的影響大大減少。而Eric Yuan也被時代雜志評為2020 Businessperson of the Year。
這些都是華人的驕傲,更是時代變遷的結果--華人的舞台,華人的觀衆,華人身後的支援者和合作者,不再局限于某個地區某個族裔。
這些也讓我們看到了,無論是我們自己,還是我們的孩子,無論我們在哪裡,說什麼語言,愛吃什麼菜,擁有哪國的國籍,隻要是黑眼睛黑頭發黃皮膚,努力做最好的自己,給自己所處的社會做出貢獻,誠實善良真誠謙虛地對待身邊的人,就是最好的華人identity。
【思進免責聲明】本号緻力于“好文”推送,并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所發内容僅供學習、參考、交流之目的。文章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版權歸原作者或機構所有,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留言聯系,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