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劉偉兵

去年秋末,我們全家人到蘇北大豐走親訪友,親家的好友非常熱情地請我們品嘗蘇北帶有江南特色水煎包和魚湯面。這天一早我們來到老城百樂門《朱家》上海老味道的小吃店。店面雖不大,但一進門,哇,門右側懸挂着一杆足有三米長的大鈎秤,頓時引起我的好奇。
隻見秤勾吊着一個大圓筐,不少食客帶着小孩兒在那稱着玩。瞧着大秤我在沉思着,五十多年沒見着這樣的大秤杆啦。記得當年農業社時,每到秋收場院裡最亮眼的是這杆大秤,有兩個壯小夥子擡着它,一麻包,一口袋稱着。隊幹部或保管員專門把秤杆,将稱完的糧包然後裝在大馬車上,送往各公社糧庫。那時的口号是,“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餘才是自己的”,那就是按年終掙的工分折合計算分給社員一年的口糧,剩餘的要顆粒歸倉。社員辛勞一年期盼的就是能領夠一年的口糧。也希望把秤杆的隊幹部,稈砣往後挪點,秤杆擡高一點。這大秤呀,放下起來,起來放下,一天到晚忙個不停……這時隻聽我孫女喊爺爺:“咱們該吃飯了,您一個勁兒盯着大杆秤,在想啥?我說五十多年沒見着它啦,想過去呀!“那這大稈怎樣秤東西?是誰發明的?它比電子稈準嗎?”她這一問,我還真蒙了,這麼秤東西可以告訴她個大概,但這大稈出自何朝何代又是何人發明的?真是一時回答不上來。感到很尴尬。從小記事起就認識秤,這把年紀了卻說不出個子午卯酉來。這不掉鍊子嗎?
心想,真還是要活到老學到老呀,我一定把這杆秤好好向老輩子讨教讨教,事後專門請教了我的叔叔還有比我年長的幾位老大哥。他們也沒說清楚稈杆的發明和曆史。這也不怪人家,你想,從七十年代就由機械式台案秤代替大杆秤了,逐漸發展雙面彈簧度盤稈和電子秤了,它們不但穩定性好且數字計量清晰準确,奸商不易作弊。據資料上顯示,杠杆原理問世早于歐洲,大陸衡量三大件是尺、鬥、稈。文獻記載,杆秤創始應在春秋戰國時期。湖南長沙東郊楚墓出土的公元700年前的文物中,已有各種精制的砝碼、秤杆、秤盤。1989年陝西眉縣常興鎮堯上村的一座漢代單窯磚墓中也發現了完整的木質杆秤遺物。那麼,究竟是誰發明了秤杆呢?搜尋了百度是這樣表述的;稱杆的制作傳說有兩種說法,一是魯班所發明的,二是範蠡所制作,魯班在發明木杆秤時,它是根據北鬥星和南鬥星在秤杆上刻了13顆星花,定13兩為一斤。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添加了“福、祿、壽”三星,正好是16星,後改一斤為16兩并頒布統一度量的诏書。另一種說法是範蠡他由一個魚販那裡得到了啟示,就是用一根竹竿,一邊放水桶,一邊放魚,利用杠杆的原理發明,後來他進行了改造,根據北鬥七星和南鬥六星在秤上克制了13顆星花,定13兩為1斤,但因為有些商販常常缺斤少兩,便添加了,“福、祿、壽”三星,其表明,如短一兩就少福,缺二兩少祿,缺三兩減壽。杆秤是由秤杆、秤砣、秤盤等組成的,古人将秤砣叫“權”,它是按軒轅星座表意制作,屬星宿,是主雷雨神,秤杆稱作“衡”象征紫薇星座,進而權衡“輕重”也是由此而來的。是以說,中華民族衡量的基本量具的誕生,凝聚了炎黃子孫的智慧和血汗,反映了文明古國商貿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民間使用秤作為一種吉祥物,将其視為當家理财的一種神,寓意為有秤當家,家财興旺之意,一個當家人要是會識秤、會用秤才能理财。而且一句話叫做“不識秤花難以當家”。民間還流傳着一種諺語,叫做“天地之間有杆秤,那秤砣是咱老百姓”。杆秤作為大陸的國粹之一,千百年來,人們不斷賦予它的文化内涵,也是作為公平、公正的象征,把它作為天地良心的标尺。秤杆說道很多,不但衡量物體的重量,更是用來衡量人心,無論是做秤的人,用秤的人,都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道,把心擺正,通過杆秤稱出人心的誠信、誠實、誠意和正義。這也是中華傳統内涵的傳承。
離開小吃店,我又打量了一遍大秤杆,忽然發現右側的牆壁上,隐隐約約有這麼幾行字,《朱氏食譜》經商家訓;秤,稱金,稱銀,稱良心。秤心———誠實做人,言而有信。有道是,為人做事,把心放在秤星上,公公正正,踏踏實實,人心一杆秤,稱的不僅是物重和人心,也不是稱的金銀的物重,而是稱的是你我的福報!
願天下經商的都要向朱家家訓說的那樣,誠實誠信誠意對待每一個客戶,隻有這樣才方顯我們中華民族文化精深之大義美德。
(作者原鐵道兵九師)
☆
來源:老兵原創之家
責任編輯:夢醒
編發:鐵友